楊奎松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序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三) 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第二章 向左还是向右
(一) 排斥外力的外力作用
(二) 谁主沉浮?
(三) 出乎意料之外
(四) 妥协与冒险的代价
第三章 从“彻底”到不“彻底”
(一) 为苏维埃而战
(二) 世界革命万岁
(三) 失败的战争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四章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兄弟阋于墙”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三)在策略变动的背后
(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第五章 走向新中国
(一)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二) 和与战的抉择
(三) “中间地带”的革命?
后记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三) 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第二章 向左还是向右
(一) 排斥外力的外力作用
(二) 谁主沉浮?
(三) 出乎意料之外
(四) 妥协与冒险的代价
第三章 从“彻底”到不“彻底”
(一) 为苏维埃而战
(二) 世界革命万岁
(三) 失败的战争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四章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兄弟阋于墙”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三)在策略变动的背后
(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第五章 走向新中国
(一)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二) 和与战的抉择
(三) “中间地带”的革命?
后记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革命(全四册)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杨奎松著作集:革命》囊括顶尖的中国现当代史研究学者杨奎松教授研究中国现代革命的四本经典著作,精装套封配以珍贵插图。作者精心校订文字,并撰写长篇新序。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毛泽东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
在这套集子中辑录的四种专著,围绕的都是一个核心问题,即二十世纪前半期发生的中国革命。《“中间地带”的革命》和《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着重讨论的是中共革命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受到俄国革命,亦即受到强邻苏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问题。前者侧重于宏观线索的梳理与解读,后者侧重于说明毛泽东个人在其中的经历与作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和《西安事变新探》,着重讨论的是中国近代两大革命党,即国民党与共产党在大陆近三十年分分合合及胜负较量的问题。前者侧重于国民党与共产党关系总体变化的解读,后者侧重于国共关系史中影响重大的事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