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十年後的台灣 豆瓣
作者: 楊照 印刻 2005 - 6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 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理性的人 豆瓣
作者: 楊照 麥田出版社 2009 - 6
「我認為知識分子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顧任艱難險阻。在艱困的時刻,我採取的立場是:批評更為重要。」
--薩依德(Edward W. Said)
而擁有歷史專業背景、浸淫新聞工作數十年、始終以文學情懷關注台灣社會不輟的楊照,
他的批評與質疑,是深情而溫柔、充滿人文精神的。
他想傳達的是:
面對紛亂的社會、激情的群眾、急功近利的價值觀,
我們,需要故事;從故事裡聽見,理性的聲音。
寫作時間橫跨六年,《理性的人》完整集結楊照於
《聯合報》「故事與新聞」專欄三百二十四篇精采短文。
楊照以時事為題,旁徵博引多樣古今中西歷史、故事、知識,
運用饒富智性之趣的典故諷喻月旦時事,文筆生動、寓意深遠,能自然而然地引人省思。
在《理性的人》中,楊照盡展現代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就全球政經轉變、社會發展、
文化現象等多元領域事件,提出精準且深刻的智慧批判,然而又灌注溫暖深厚的人性關懷。
讓我們展開本書:
在故事與新聞中,享受智性閱讀的樂趣,
在冷靜與思考間,習得理性批判的態度。
透過《理性的人》,我們將可能更重視邏輯、揚棄偏見、獨立思考、擴大視野。
本書特別製作8版拉頁2002至2008年世界大事與台灣大事年表回顧,
帶你重溫歷史與事件現場。
在時間感與世界、台灣的並比對照中,
你從理性出發關心世界,世界將展現理性的一面回應你。
我是這樣想的 蔡國強 豆瓣
作者: 楊照 / 李維菁 印刻 2009 - 11
在當代華人藝術家中,創作題材與形式如此直接但充滿矛盾與困難,同時又帶給觀者和參與者極大震撼與不安,跨界能量、作品的規模、動員的人力物力如此龐大卻可以清楚地掌握統一的,或許除了「蔡國強」這個名字之外,實難作第二人想。
但饒是這樣的國際級藝術家,或所謂的「世界百大創意人物」之一的蔡國強,也是血肉之軀啊(但他卻能以對於偶然機遇的縝密計算、跨越社會與自然界域的視野,以及驚人的「想到就應該要做到的」藝術執念和行動力,讓極具暴力破壞本質的火藥與極纖質柔弱的紙張並存並對話),也有個樸實的出身以及充滿溫情與掛念的親族故事;也曾經備受挫折輕視,缺乏自信……但他是走過來了,關鍵就在於他如何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不曾放棄地持續「發現自己」、發現藝術與自己人生的血脈關聯。
本書由知名作家楊照、資深媒體人李維菁執筆,生動無任何載道負擔的筆調,除了呈現蔡國強獨立但並不孤單身邊充滿啟蒙者、支持者、追隨者與志趣相投同伴的藝術追尋之路外,同時還原蔡國強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親切形象(他也是他自己員工坦誠相待的老闆),從他「信風水卻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觀開始,溯憶奶奶、故鄉泉州、求學時代、青春戀曲……從前種種;發現他「以萬變應不變」關注瞬間靈光的當下實踐觀,以及他仍持續不斷向未來開展的,以不可思議狂想與奇觀衝撞各形各色文化符號的深沉幽默感。
本書更收錄多幀蔡國強提供的珍藏青少年時代照片,在那憤怒青年的飛揚髮際以及稜曲分明的嘴角勾勒的,或許至今仍難以分明──是反覆不斷喃喃質問「我是這樣想的?」還是持恆篤定的意志跋涉,「我是這樣想的。」
迷路的詩 豆瓣
作者: 楊照 聯合文學
距離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是我們最珍視的朋友,最殘酷的敵人。

即使在嘈嘩喧嚷的夜市裡,或是因過度擠壓而啞然無聲的公車上,距離依然是橫霸強力放送的主調。我們不斷被教育。不斷學習什麼是適當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與社會的距離、人與國家的距離、人與世界的距離。「生活與倫理」及「公民與道德」兩套課本,是我們的標準量尺。

太靠近的我們害怕,太遙遠的我們不切實際地奢望著。只有在情詩裡,我們練習著怎樣去縮短距離,打破和一個女孩子之間的標準距離,同時又製造距離,藉著文詞字句的拐彎抹角增加遲疑、溫吞、徬徨、臆測的距離神秘感。

迷路的詩,其實是對既有秩序的一種叛亂。最溫柔又最狂亂的弔詭叛亂。
永遠的少年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0
村上春樹
日本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世界的閱讀焦點。
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導讀村上作品的專著,
進入村上世界的路徑,更是村上迷必備的攻略手冊!
全世界都在讀村上!
你們呢?心中之火不曾停息的少年們--
少年─是村上春樹一貫的形象,他的筆調有不老的生命力,
如同要做「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的田村卡夫卡,
始終呼喚每一個村上讀者心中那永遠的少年,反抗個人與集體的命運。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座森林,讀他的小說不能只看到森林裡的小徑,
還要意識到每一棵樹的存在,而必須追問:為什麼這裡有一棵樹?
這是棵什麼樣的樹?這棵樹與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
楊照指出,讀《海邊的卡夫卡》不能略過這三棵大樹:
第一、田村卡夫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第二、小說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
為什麼他身邊一直有一個名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是什麼?「烏鴉」又是什麼?
第三、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為什麼後來去了四國島?
為什麼有另一個世界藏在四國島的森林裡面?在那裡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楊照更強調,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脫離不了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第一、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模糊一團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逼迫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第三、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村上春樹愛設陷阱,他總是喜歡在小說中埋藏典故與伏筆,
他認為個人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宿命,
他用這個方式同樣地反省了過去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集體精神狀態。
正因人們往往將國家綱領和某場「聖戰」看成是無法抵抗的命運,
所以能毫無質疑的毀滅那麼多人的生命、繼續更大的破壞。
他對無限上綱的特定主義的恐懼與邪惡的描寫,比鈞特.葛拉斯更具震撼力。
也告訴我們,只有找回心裡永遠年少的自己,繼續反抗、繼續思考,
才能在命運面前,永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尋,彰顯人的價值與尊貴。
故事效应 豆瓣
作者: 杨照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6
呛时政、拗历史、拼创意
用故事本能 重塑世界
“即使是像番茄酱那样不起眼的微物,也都有其漫长的故事,
不只是起源,还有跟人互动的细密道理。”
“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
如果有一匹马,刚好不会跑呢?
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 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故事虚假,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却能给人真实感应,可贵的生命、消失的变化。任何东西摆进故事,就吸引不同的眼光,任何人参与故事,就有了共同的感受。
杨照相信故事蕴含启示的永恒灵光,也忧心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没落了,因此为世人敲响警钟。他用了五十个故事代替精密的论述,庖丁解牛拆解故事的本质,分类为“对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四个部分,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用故事包裹阐述,彼此灌注,轻巧迷人。
梁文道说:“杨照就像一个在民间晃荡的吟游诗人,又像一个上古时代荒原部落的预言者,他说故事的技巧及语调却足以使听众明了那句古训:单是故事,便已包含一切。”
张大春说:“杨照以生动而全面的文本观察提醒我们:不止是知识和想象力在召唤故事;故事也在丰盈着我们的知识和想象力,这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既是文学教养,也是文明内容。”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 李维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一位艺术家的历史足印
一个盗火者的彷徨与执着
本书为首部全面介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生平与艺术的传记作品,除了呈现蔡国强独立但并不孤单的艺术追寻之路外,同时还原蔡国强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亲切形象,从他“信风水却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观开始,溯忆奶奶、故乡泉州、求学时代、青春恋曲……从前种种,发现他“以万变应不变”关注瞬间灵光的当下实践观,以及他仍持续不断向未来开展的,以不可思议狂想与奇观冲撞各形各色文化符号的深沉幽默感。
蔡国强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日留学,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尤擅以火药创作作品,对西方艺术世界产生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著名的艺术殿堂,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众多顶级美术馆永久收藏。曾获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奖(2001)以及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连续多年被英国权威艺术杂志ArtReview评为世界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之一。
蔡国强曾受邀主持国内多项大型庆典的视觉及焰火设计,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演出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焰火庆典,其中为奥运会所作的“大脚印”创意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0 - 8
詩人用他的語言感嘆世界,小說家將社會寫成故事,知識分子則從變動不居、千頭萬緒的現實中提煉出觀念,並企圖用觀念改變未來。
政治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判斷,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失去了判斷的理性標準,只能用認同、用血緣、用任何可以簡單區分的標準來做判斷,甚至最簡單地,用對我自身是否有利進行判斷。但是公益,從來不是所有私利的總和,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是拒絕聆聽他人的意見,因此整個社會陷入衝突、不安與慌亂。
本書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常識,提供讀者分析社會所需的理論資源,以及談論公共問題必要的思想武器。本書申論民主政治應有的常規與德行,是邁向成熟民主必經的啟蒙與洗禮,讓我們用公民的身分進入社會,以普世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每個政治議題可以做出公平合理、合乎良心的判斷,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是──
一、有自己的基本價值與信念理念,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論述。
二、可以與他人說明自己的信念理念,也可能被他人的信念理念說服。
三、用公民觀點思考公共問題,可以做出符合公益與良心的政治判斷。
本書的五十篇文章,是五十個關鍵字,也是五十個故事,
是寫給新世代公民的政治啟蒙書,也是對民主社會最清楚的解說。
本書以作者深厚的思想史訓練為基礎,提出理解政治最重要的五十個關鍵詞,每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關鍵詞:
每一個關鍵詞就像是一個抽屜,將繁複多樣的現實世界收納在每個抽屜中;
每一個關鍵詞也像一把工具,將價值分歧的意義世界用不同的工具一一拆解。
每一個關鍵詞更像是一片拼圖,把每一片拼圖拼合起來,就可以理解整個社會的面貌;
每一個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塊積木,運用這些積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排列出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
本書採取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可依照讀者個人的喜好與需求,決定每個篇章的閱讀順序,經由各種可能的、跳躍的閱讀順序,獲得不同的閱讀趣味。每一次的閱讀在篇章間可以有不同的連結,每一次的閱讀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創作,每一次的閱讀能夠形成有力的論述。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1 - 8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第一本解讀馬奎斯作品的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像走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手上拿著線頭,帶我們走進馬奎斯複雜團團圍繞的迷宮。他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福克納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當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建起閱讀《百年孤寂》的舞台。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本書特色:
● 由【誠品講堂】授課內容整理而成,由作者親自定稿,文字簡白暢達,深入淺出,句句淺顯易懂,字字言之有物。
● 摘錄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原文,搭配楊照解說文字,兩者合併閱讀,一面欣賞原典之美,一面理解解說之趣。
● 附有賈西亞.馬奎斯生平年表、《百年孤寂》人物關係圖與延伸閱讀書目,是快速進入賈西亞.馬奎斯文學世界的入門導引。
對照記@1963 豆瓣
作者: 楊照 / 馬家輝 遠流 2012 - 1
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台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大陸的胡洪俠
他們仨,唱出了時代的記憶,也唱出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彙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出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台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表下,因文化歷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台灣楊照、香港馬家輝、大陸胡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彙,大至談台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家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
故事照亮未来 豆瓣
7.4 (19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杨照从千头万绪的故事和现实中提取出一百个关键概念,如协商、和解、法律、制度、身份、记忆、媒体……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来面貌有着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开放时代,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利益和经验,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努力的方向,或者没有任何准备,将无法适应我们理想中的那个未来,而书中的这些故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努力或避免的方向。
对照记@1963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胡洪侠 / 杨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2
三人三地三本书,对比对照对流年——
大陆、台湾、香港,
三个六零后同代男,
三十个日常词汇,
说着故事,串起历史……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照记@1963》为他们三人共同创作,精选华人社会五十年来三十个日常生活词汇为话题,三个人就每个话题各写一篇文章,分别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
迷路的诗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迷路的诗》以忏情开始,回忆作者在高中时代的浪漫与叛逆。三十多年前,当杨照面对初萌的青涩恋情,少年时代的苦闷与彷徨、迷惘与骚动,诗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对文学与知识的热情也透过诗歌传递。
相隔十五年,此次新版重新问世,杨照除了新添短序一篇外,更把当年没说尽的话,新增成《诗和少年时光》长文收入书中。并将校园生活的情怀以照片记录在书里。老师同学更翻箱倒柜,挖出杨照当年编的《建中青年》校刊,历历往事也再次鲜活地搬演了起來。
著名作家张大春也因与作者杨照交往数十年,特别撰文分享他对这位曾经迷路的诗人的特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