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莫里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学心理教授,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即将因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学生,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的内容是这位社会学教授对人生宝贵的思考,课程总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
老人谢世后,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书中涉及有关世界与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全美的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中译本出版后,也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召力是没有国界的。
作家余秋雨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豆瓣
作者: 傅伟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The Book of Dead Philosophers 豆瓣
作者: Simon Critchley Vintage 2009 - 2
“To philosophize is to learn how to die.” —Cicero; assassinated by order of Mark Antony
“One who no longer is cannot suffer.” —Lucretius; suicide, allegedly driven mad by a love potion
“Life is 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 —Hobbes; died in bed, age 91
In this collection of brief lives (and deaths) of nearly two hundred of the world's greatest thinkers, noted philosopher Simon Critchley creates a register of mortality that is tragic, amusing, absurd, and exemplary. From the self-mocking haikus of Zen masters on their deathbeds to the last words of Christian saints and modern-day sages, this irresistible book contains much to inspire both amusement and reflection.
Informed by Critchley's acute insight, scholarly intelligence, and sprightly wit, each entry tells its own tale, but collected together they add up to a profound and moving investigation of mean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appiness for us all.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豆瓣
作者: 凱思林.辛 / Kathleen Dowling Singh, Ph.D. 译者: 彭榮邦 / 廖婉如 心靈工坊 2010
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許多時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你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你,死亡對活著的人有何啟示,而活著時又要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揭開了意識的各個層面、存有的各個層面、靈性的各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超越了我們向來看成是自我的個我意識。它揭開了臨終是一段自然開悟的歷程,一段最終會回歸真我的返家之旅。它指引我們一步步地開敞自己,走入存有的深層,也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一度從中脫身而出的存有本源重新融合。
本書的寫法非常簡潔透澈,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說複雜的意思。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如KPSS)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遣悲懷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麥田出版公司 2001 - 11
本書是駱以軍的小說集。作者以和已故作家邱妙津的對談為基調,從他身邊或社會發生的小故事,引發他內心的共鳴與感觸而成的小說。
駱以軍以這部小說向死去的邱妙津致意,以一個個片段的故事召喚逝者的亡靈。
這是駱以軍截至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他將這些年來對死亡、性與愛的辯證,以華麗、淫猥與笑暴的文字銘記。訕笑、苦笑、不明就裡的笑,將死亡弄成一齣齣的鬧劇,回應生命中的悲傷。
時間可能是眷顧著那被帶走的人,如邱妙津;
讓他們從此遠離人世間更殘酷的褻瀆,如駱以軍。
Life and Death in Psychoanalysis 豆瓣
作者: Jean Laplanche 译者: Jeffrey Mehlm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 2
"Laplanche's work is much more accessible than Jacques Lacan's; is it too much to hope that his brilliant work will help to reconcile American intellectuals to rigorous speculative thought?" -- Leo Bersani, "Partisan Review"
西藏生死書 豆瓣
作者: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鄭振煌 張老師文化 1998 - 2
慈悲與智慧鄭振煌畉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畉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揭開生死之謎,解脫生死牢獄,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畉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冥界通關手冊>袁瓊瓊畉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裡,時間是短暫到一彈,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闊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 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畉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畉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殞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畉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畉(摘自聯合報辁讀書人邬版,撰文者為專業作家)《西藏生死書》的啟示王浩威畉
死亡究竟是什麼?畉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為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畉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畉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捨棄效率的自我要求·於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頁,我終於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畉
對於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裡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拋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於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畉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為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因為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弔詭的考驗,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畉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裡,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D.糺W.糺Winnicott)所提的「弔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Palazoli)所提的「反弔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畉
在醫院裡,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裡的醫師,正飢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鬆等同於效率的弔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畉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畉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誌》)
死前活一次 豆瓣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大塊文化 2008 - 5
1. 少有人會為死者拍照,顯示人們對死亡的不安與不了解。本書大膽觸碰這項「禁忌」,將生死肖像並列,使讀者不得不「直視」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終點,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來臨時少一點遺憾。
3. 「臨終關懷」的精神在於,讓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藉由「疼痛控制」將病痛減到最少,保有尊嚴地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聯合推薦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余德慧
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林名男
柳營奇美醫院院長/曹朝榮
終身義工 /孫越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
萬芳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湯梅芬
新樓醫院馬雅各紀念病房
基督教門諾會醫院迦南病房
秀傳紀念醫院安寜小組
安寧照顧基金會
蓮花基金會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自杀时代”的来临? 豆瓣
作者: 海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在现代理性的考量下,“死”相对于“生”没有任何优先价值可言,自杀只能是一种“短见”,而历史中的人们却曾面临“死亡”易、“自杀”难的处境。生死成为话题,经常在混乱年代或鼎革之际出现。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On Death and Dying 豆瓣
作者: Elisabeth Kubler-Ross Scribner 1997 - 7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n Death and Dying" grew out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seminar on death, originated and conducted by Dr. Elisabeth Kubler-Ross. In "On Death and Dying, " Dr. Kubler-Ross first introduced and explored the now-famous idea of the five stages of dealing with death: denial and isolation,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nd acceptance. With sample interviews and conversations, she gives the read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imminent death affects the patient, the professionals who serve the patient, and the patient's family, bringing hope, solace, and peace of mind to all invol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