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More Heat than Light 豆瓣
作者:
Philip Mirowsk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 11
More Heat Than Light is a history of how physics has drawn some inspiration from economics and also how economics has sought to emulate physic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theory of value. I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ergy concept in Western physics and its subsequent effect upon the invention and promulgation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y discussion of the standing of economics as a science must include the historical symbiosis between the two disciplines. Starting with the philosopher Emile Meyerson's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tions of invariance and causalit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he book surveys the history of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in the Western discussion of motion. Recourse to the metaphors of the economy are frequent in physics, and the concepts of value, motion, and body reinforced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disciplin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practices of mathematical formalisation. However, in economics subsequent misuse of conservation principles led to serious blunders in the mathematical formalis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The book attempts to provide the reader with sufficient background in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order to appreciate its theses. The discussion is technically detailed and complex, and familiarity with calculus is required.
One, Two, Three...Infinit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George Gamow
Dover Publications
1988
- 9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nuclear physicists (celebrated for his theory of radioactive decay, among other accomplishments), George Gamow possessed the unique ability of making the world of science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reader.
He brings that ability to bear in this delightful expedition through the problems, pleasures, and puzzles of modern science. Among the topics scrutinized with the author's celebrated good humor and pedagogical prowess are the macrocosm and the microcosm, theory of numbers, relativity of space and time, entropy, genes, atomic structure, nuclear fiss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
In the pages of this book readers grapple with such crucial matters as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bend space, why a rocket shrinks, the "end of the world problem," excursions into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a host of other tantalizing topics for the scientifically curious. Brimming with amusing anecdotes and provocative problems, One Two Three . . . Infinity also includes over 120 delightful pen-and-ink illustrations by the author, adding another dimension of good-natured charm to these wide-ranging explorations.
Whatever your level of scientific expertise, chances are you'll derive a great deal of pleasure, stimulation, and information from this unusual and imaginative book. It belongs in the library of anyone curious about the wonders of the scientific universe.
He brings that ability to bear in this delightful expedition through the problems, pleasures, and puzzles of modern science. Among the topics scrutinized with the author's celebrated good humor and pedagogical prowess are the macrocosm and the microcosm, theory of numbers, relativity of space and time, entropy, genes, atomic structure, nuclear fiss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
In the pages of this book readers grapple with such crucial matters as whether it is possible to bend space, why a rocket shrinks, the "end of the world problem," excursions into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a host of other tantalizing topics for the scientifically curious. Brimming with amusing anecdotes and provocative problems, One Two Three . . . Infinity also includes over 120 delightful pen-and-ink illustrations by the author, adding another dimension of good-natured charm to these wide-ranging explorations.
Whatever your level of scientific expertise, chances are you'll derive a great deal of pleasure, stimulation, and information from this unusual and imaginative book. It belongs in the library of anyone curious about the wonders of the scientific univers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P. Wigner 豆瓣
作者:
Wigner, Eugene Paul; Wigner; Mehra, Jagdish
The Principia 豆瓣
作者:
Isaac Newton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3
- 7
The Way Things Are 豆瓣
作者:
Percy Williams Bridg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 1
Leibniz, Newton und die Erfindung der Zeit 豆瓣
作者:
【德】Thomas de Padova
Piper Taschenbuch
2015
- 2
Zu Beginn des 18. Jahrhunderts entfesseln Isaac Newton und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eine heftige Debatte, die bis heute von Mathematikern und Philosophen geführt wird: Was ist das, was wir »Zeit« nennen? Thomas de Padova zeichnet das lebendige Bild einer Epoche, in der die Zeit zum heiß diskutierten Gegenstand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wird und Uhren anfangen, unseren Alltag zu bestimmen. Eine fesselnde Entdeckungsreise in die beschleunigte Welt der Moderne.
»Nehmen Sie sich die Zeit und lesen Sie dieses Sachbuchjuwel. Sie werden nie mehr einfach so auf die Uhr schauen.«, SWR, 07.01.2014
»Spannend wie in einem Krimi schildert de Padova die beiden Genies. (...) Um das anschaulich und unterhaltsam geschriebene Sachbuch mit Genuss lesen zu können, braucht man übrigens keine besonderen mathematischen oder physikalischen Kenntnisse. Man muss sich nur Zeit dafür nehmen.«, Stuttgarter Zeitung, 02.01.2014
»Ein wunderbares Buch, das den Leser in eine andere Zeit versetzt und interessante Einblicke in die Anfänge der Wissenschaft liefert.«, Deutschlandfunk, 13.10.2013
»Thomas de Padova versteht es, abwechlungsreich und spannend zu erzählen. Seit langem hat mich kein Sachbuch so angenehm belehrt und vergnügt.«,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Eine wunderbar erzählte Doppelbiografie. (...) Für Entdeckerfreudige ein idealer Schmöker zum Start ins neue Jahr.«, KulturSPIEGEL
»De Padova inszeniert aus Philosophie, Kulturgeschichte und Physik einen erkenntnisreichen Showdown; Witz und Alltagsbezug sorgen dafür, dass seine Zeitrecherche nie die Bodenhaftung verliert.«, Philosophie Magazin
»Lesenswert.«, Wiener Zeitung (A), 14.04.2015
»Der Publizist Thomas de Padova hat darüber ein kluges und sehr spannendes Buch geschrieben«, Morgenpost am Sonntag, 23.02.2014
»Lebendig und packend erzählt.«, MDR - Figaro, 23.01.2014
»Das Herausstreichen wissenschaftlicher Entwicklungen vor den Gegebenheiten ihrer Epoche, die Kontextualisierungen von Philosophie und Zeitgeist, von historischer und gegenwärtiger Naturwissenschaft sind die Stärke de Padovas. (...) Das Sachbuch gerät keineswegs zur Plauderei, sondern bleibt kompakt und diszipliniert aufgebaut - gerade so wie ein Uhrwerk.«, Der Standard, 18.12.2013
»Nehmen Sie sich die Zeit und lesen Sie dieses Sachbuchjuwel. Sie werden nie mehr einfach so auf die Uhr schauen.«, SWR, 07.01.2014
»Spannend wie in einem Krimi schildert de Padova die beiden Genies. (...) Um das anschaulich und unterhaltsam geschriebene Sachbuch mit Genuss lesen zu können, braucht man übrigens keine besonderen mathematischen oder physikalischen Kenntnisse. Man muss sich nur Zeit dafür nehmen.«, Stuttgarter Zeitung, 02.01.2014
»Ein wunderbares Buch, das den Leser in eine andere Zeit versetzt und interessante Einblicke in die Anfänge der Wissenschaft liefert.«, Deutschlandfunk, 13.10.2013
»Thomas de Padova versteht es, abwechlungsreich und spannend zu erzählen. Seit langem hat mich kein Sachbuch so angenehm belehrt und vergnügt.«,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Eine wunderbar erzählte Doppelbiografie. (...) Für Entdeckerfreudige ein idealer Schmöker zum Start ins neue Jahr.«, KulturSPIEGEL
»De Padova inszeniert aus Philosophie, Kulturgeschichte und Physik einen erkenntnisreichen Showdown; Witz und Alltagsbezug sorgen dafür, dass seine Zeitrecherche nie die Bodenhaftung verliert.«, Philosophie Magazin
»Lesenswert.«, Wiener Zeitung (A), 14.04.2015
»Der Publizist Thomas de Padova hat darüber ein kluges und sehr spannendes Buch geschrieben«, Morgenpost am Sonntag, 23.02.2014
»Lebendig und packend erzählt.«, MDR - Figaro, 23.01.2014
»Das Herausstreichen wissenschaftlicher Entwicklungen vor den Gegebenheiten ihrer Epoche, die Kontextualisierungen von Philosophie und Zeitgeist, von historischer und gegenwärtiger Naturwissenschaft sind die Stärke de Padovas. (...) Das Sachbuch gerät keineswegs zur Plauderei, sondern bleibt kompakt und diszipliniert aufgebaut - gerade so wie ein Uhrwerk.«, Der Standard, 18.12.2013
大设计 豆瓣
The Grand Design
7.6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列纳德·蒙洛迪诺
/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时间简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8.9 (203 个评分)
作者:
[英] 史蒂芬·霍金
译者:
许明贤
/
吴忠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4
其它标题:
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讲述是探索时间和空间核心秘密的故事,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这么黑、时间箭头等内容。第一版中的许多理论预言,后来在对微观或宏观宇宙世界观测中得到证实。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
自1988年首版以来,《时间简史》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此版更新了内容,把许多观测揭示的新知识,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纳入,并配以250幅照片和电脑制作的三维和四维空间图。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 豆瓣 Goodreads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9.5 (13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P. Feynman
/
Robert B. Leighton
…
译者:
王子辅、李洪芳、钟万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6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些理工科大学鉴于当时的大学基础物理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纷纷试行教学改革,加利福尼亚理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该校于1961年9月至1963年5月特请著名物理学家费恩曼主讲一二年级的基础物理课,事后又根据讲课录音编辑出版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本讲义共分三卷,第1卷包括力学、相对论、光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波等,第2卷主要是电磁学,此外还有性、流体的流动及弯曲空间等内容,第3卷是量子力学。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传统的普通物理教材。
当时美国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物理教学应尽可能反映近代物理巨大成就。《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在基础物理的水平上对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重成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做了系统的介绍,对于量子力学,费恩曼教授还特地准备了套适合大学二年级水平的讲法。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按照当前物理学工作者在各个前沿研究领域所使用的方式来介绍物理学的内容。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一书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反映了费恩曼自己以及其他在前沿研究领域工作的物理学家所通常采用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全书对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讲解不仅生动清晰、通俗易懂,而且特别注重从物理上做出深刻的叙述。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书还列举了许多基本物理原理在各个方面(诸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的应用,以及物理学的一些最新成就。由于全书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录音整理编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费恩曼讲课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独特格。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从普通物理水平出发,注重物理分析,深入浅出,避免运用高深烦琐的数学方程,因此具有高以上物理水平和初等微积分知识的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至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和物理工作者更能从此书中获得教益。为此我们特将此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原书第一版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9年,为了纪念费恩曼教授逝世一周年,编者重新出版了本书,并加了新的言及介绍费恩曼生平的短文。本卷在课程内容上则增加了弯曲空间一章,使得《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套书的内容更为完整。我们按照新版的原本进行了翻译。
本书中的费恩曼自序由郑永令在吴子仪译稿的基础上重译,前言由李洪芳翻译,潘笃武校阅,关于费恩曼和《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另序由潘笃武翻译。本卷正文由李洪芳、钟万蘅在王子辅译稿的基础上重新翻译,第42章郑永令校阅
当时美国大学物理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基础物理教学应尽可能反映近代物理巨大成就。《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在基础物理的水平上对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重成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做了系统的介绍,对于量子力学,费恩曼教授还特地准备了套适合大学二年级水平的讲法。教学改革试图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按照当前物理学工作者在各个前沿研究领域所使用的方式来介绍物理学的内容。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一书中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反映了费恩曼自己以及其他在前沿研究领域工作的物理学家所通常采用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全书对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讲解不仅生动清晰、通俗易懂,而且特别注重从物理上做出深刻的叙述。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书还列举了许多基本物理原理在各个方面(诸如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的应用,以及物理学的一些最新成就。由于全书是根据课堂讲授的录音整理编辑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费恩曼讲课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独特格。
《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从普通物理水平出发,注重物理分析,深入浅出,避免运用高深烦琐的数学方程,因此具有高以上物理水平和初等微积分知识的读者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十分困难。至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和物理工作者更能从此书中获得教益。为此我们特将此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
原书第一版发行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9年,为了纪念费恩曼教授逝世一周年,编者重新出版了本书,并加了新的言及介绍费恩曼生平的短文。本卷在课程内容上则增加了弯曲空间一章,使得《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套书的内容更为完整。我们按照新版的原本进行了翻译。
本书中的费恩曼自序由郑永令在吴子仪译稿的基础上重译,前言由李洪芳翻译,潘笃武校阅,关于费恩曼和《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另序由潘笃武翻译。本卷正文由李洪芳、钟万蘅在王子辅译稿的基础上重新翻译,第42章郑永令校阅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豆瓣
Relatio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A Popular Exposi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译者:
杨润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三个部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关于整个宇宙的一些考虑,外加一个附录。本书以最简单、最明了的方式介绍了相对论的主要概念,并大体按照相对论实际创生的次序和联系来叙述。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 豆瓣
作者:
菲利浦.鮑爾 (Philip Ball)
译者:
謝伯讓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 8
約翰‧多恩在《沉思錄》裡面說道:「沒有人是孤島」,但是,我們究竟是如何受別人的行為所影響呢?是否有某種「自然法則」在引導著人類事務?當我們在創造社會時,是否擁有完全的自由?或者,我們受限於「人類的天性」?在人類的各種事務中,它們又是如何環環相扣的呢?
菲利浦‧鮑爾的《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從霍布斯談到亞當史密斯、再談到現代的交通流量以及市場交易,他的觸角橫跨了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訊息:當我們不再試著去預測與分析個體的行為、並轉而去關注數百個、數千個、甚至是數百萬個人類決策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之後,我們便能夠理解人類行為。
菲利浦‧鮑爾的《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從霍布斯談到亞當史密斯、再談到現代的交通流量以及市場交易,他的觸角橫跨了經濟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這本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訊息:當我們不再試著去預測與分析個體的行為、並轉而去關注數百個、數千個、甚至是數百萬個人類決策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之後,我們便能夠理解人類行為。
寻找薛定谔的猫 豆瓣
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 : Schrodinger's kittens and the search for reality
作者:
[英] 约翰·格里宾
译者:
张广才 等
海南出版社
2009
- 2
《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是格列宾两部著作的合集——《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和《薛定谔的小猫》,书中全面论述了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赋予那些无限复杂又伤脑筋的实验以生机,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现代量子力学之迷。《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还揭示了一些让人着迷的发现——或许将来有一天,量子粒子可用来作星际的信息远程传输,且运用量子效应可使传送的信息不致被截获和破译。约翰·R·格列宾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以浅显易懂的文学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物理学最幽深美丽的一面。
上帝掷骰子吗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9.1 (183 个评分)
作者:
曹天元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
- 1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这本书带读者做一次量子之旅,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本书适合任何有中学基本物理概念的读者。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物理学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From Early Concepts to Relativity and Quanta
作者:
[德] 艾·爱因斯坦
/
[波] 利·英费尔德
译者:
周肇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 8
本书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主要介绍了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全书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编写体裁别开一面。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