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豆瓣
作者: 傅伟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除了从科际整合的宏观角度把“死亡学”连贯到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乃至一般科学(如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以便揭示“死亡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之外,更进一步从作者熟研半生的世界各大宗教传统,特别是耶、佛、儒、道诸家,汲汲观照生死,观照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了脱生死的智慧,并以此来探讨现代人的死亡问题及其精神超克,以及生死的终极意义。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豆瓣
作者: 凱思林.辛 / Kathleen Dowling Singh, Ph.D. 译者: 彭榮邦 / 廖婉如 心靈工坊 2010
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許多時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你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你,死亡對活著的人有何啟示,而活著時又要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揭開了意識的各個層面、存有的各個層面、靈性的各個層面,這些層面都超越了我們向來看成是自我的個我意識。它揭開了臨終是一段自然開悟的歷程,一段最終會回歸真我的返家之旅。它指引我們一步步地開敞自己,走入存有的深層,也指引我們如何與自己一度從中脫身而出的存有本源重新融合。
本書的寫法非常簡潔透澈,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說複雜的意思。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如KPSS)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西藏生死書 豆瓣
作者: 索甲仁波切 译者: 鄭振煌 張老師文化 1998 - 2
慈悲與智慧鄭振煌畉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畉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揭開生死之謎,解脫生死牢獄,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畉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冥界通關手冊>袁瓊瓊畉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裡,時間是短暫到一彈,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闊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 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畉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畉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殞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畉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畉(摘自聯合報辁讀書人邬版,撰文者為專業作家)《西藏生死書》的啟示王浩威畉
死亡究竟是什麼?畉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為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畉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畉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捨棄效率的自我要求·於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頁,我終於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畉
對於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裡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拋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於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畉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為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因為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弔詭的考驗,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畉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裡,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D.糺W.糺Winnicott)所提的「弔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Palazoli)所提的「反弔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畉
在醫院裡,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裡的醫師,正飢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鬆等同於效率的弔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畉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畉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