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生活十讲 豆瓣
8.2 (53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生活十讲》是台湾广播节目“文化广场”的结集,安抚过监狱中很多绝望而困顿的人。
在台湾,蒋勋的讲座常常是一票难求;而文字的传播无远弗届。在本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了十个侧面:价值、官学、伦理、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借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文化的本质。
旧有的社会转型、伦理道德重建,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物化、官学的限制、信仰的缺失和急功近利,似乎都不可避免,新的价值、官学、伦理和信仰亟待建立。在这个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学刊物却日益萎靡,我们需要文学,去体味生命的过程。 中国社会很早就进入了理性时代,而神话的缺失,却过早带走了我们的童年和想象力。爱是一生的功课,如果可以真正诚实地面对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情与欲的挣扎。“忙”即是心的死亡。在越来越匆忙的生活中,要学会停下脚步,享受绿色和有机的生活。
蒋勋的文辞优美,直指本质,悲悯却并不忧伤。在这个问题迭出的时代,带给我们一种发自内心、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宋朝人的吃喝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8 - 9
《宋朝人的吃喝》收录的文章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汪曾祺是美食家,且能烧一手好菜,当年的文人去汪家作客,是非常希望汪老头能亲手掌勺的———能吃上汪曾祺烧的菜做的汤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 所以,对于“吃”这件事,汪曾祺自有他独到见解的一面。
两个人住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9
《两个人住》是欧阳应霁设计生活的又一典范,它虚拟了这样一种情景:在茫茫人海中,两个人相遇相识,从素昧平生到相亲相爱,最后决定在同一个屋顶下生活,他们如何从家徒四壁开始,建构他们的家,营造他们的家居情调和氛围?从一把椅子、一只杯子、一幅窗帘的寻寻觅觅,到一盏灯、一只花瓶、一面镜子的挑挑拣拣,这中间还夹杂着两个人的口味和品位、争执与协调、恋物与超脱,颇能捕捉现代都市人飘忽的心绪。
家在这书里被分解成一件又一件细微的器具性物质元素,一事一题,题目先就取得精巧,如谈窗帘的“帘卷东西风”、谈厨房兵器的“十八般厨艺”、谈沙发的“软硬兼施”。由物质而文化,而设计,而自我们熟视无睹的对象中提取出精致的意味和艺术的底蕴,如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意,谈的是物质和空间层面的家,解读的却是精神和心灵的家园。文字的灵动配上图片的诱人,那份细腻和体贴,对正在都市半空漂泊,却随时准备或正在进入家居状态的读者,多少还有一层实用意义。
恋味者 豆瓣
The Gastronomical Me
作者: [美] M·F·K·费雪 译者: 张雅楠 新星出版社 2011 - 3
一代美食教母费雪以自己1912年到1941年三十年间的传奇生活经历为坐标,追寻了一段段关于美食、声色、爱欲和怅惘的回忆,酸甜苦辣,无畏惧陈。轻翘舌尖的绝代美女费雪将对美食的人生体验和战争背景融入了那些逝水年华的追忆之中。故事或温情,或惊悚,或悲情,如烟往事与旧日餐点宛若怀旧老电影版呈现,令人久久不忘。
香港正菜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 2010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
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了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了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自杀与美好生活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为“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之一,对自杀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古典德性的极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现代自杀问题的诞生等三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的历史或思想史的梳理。近些年来,对西方自杀历史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将欧美学界的这些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也不是全面勾画出自杀思考的哲学史。就本书叙述的时段而言,很多惊心动魂的讨论还根本没有开场。本书所触及的时段,有很多自杀问题相关的人与事,作者也并未谈及。这本书所要做的,是选取古典、中世纪、英国现代早期这三个时段,看其中的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处理方式,由此勾勒出他们对待美好生活、人性善恶,以及政治建构的相互勾连但又非常不同的思想脉络。
半饱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欧阳应霁)》的作者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他又坚持半饱,让自己有余裕去容纳其他美好;享受恬适的同时,还有动力追求刺激。半饱,其实更贪心。
为什么半饱?
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
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
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
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
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都挤得饱得苦不堪言,而且一团腹肌马上跑出来,后悔也来不及。
所以不是念营养学出身不是专业厨师的我,也大胆走出来身体力行振臂一呼:半饱就好!
人体地图 豆瓣
作者: (日)海堂尊/著 吉武伸助/绘 译者: 高君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0
身处“读图时代”,必读“人体地图”!
日本亚马逊五星级推荐 上市3个月销量突破100 000册
医学博士+畅销推理小说家送给孩子+大人的趣味人体说明书
“人体地图”是一种身体内部构造的趣味图解。“人体地图”的主人公一共有十四位。他们分别是大脑,小脑,肺,心脏,大动脉,肝脏,胰脏,食道,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肾脏,膀胱,脾脏。本书的目的是,读完此书后,你就会正确地勾画出上述人体构造的形状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即完整的“人体地图”了。
本书将帮助您全面了解身体的各部分器官,让您对自己的身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作者采用生动有趣的插画形式,把鲜为人知的人体奥秘清楚地呈现给了读者:生胎儿心脏的壁有孔洞、卵子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从出生到死亡心脏要跳动30亿次以上、每次射精的量为5亿个精子、膀胱的储尿量为500ml、没有脾脏身体将有何变化、每天都有10万个脑神经细胞面临死亡……
当您真正了解和掌握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时,再遇到身体不适或疼痛的状况后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物尽其用 豆瓣
7.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4
“物尽其用”是一个由“破烂儿”组成的庞大方阵,承载了亲人间相濡以沫的痕迹与温暖,承载了物资匮乏时代对生活的理解与敬重。
“物尽其用”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展览,从北京到光州,从柏林到纽约,无数观众默默地流下眼泪,好像突然见到过世已久的亲人与挚友。
“物尽其用”是一种默默地收集与保存爱的哲学, 顽强地对抗着将置换与丢弃作为基本态度的当下,记录着中国老百姓对家庭与生活的永恒的爱。
赵湘源是宋冬的母亲,像中国千千万万勤俭持家的妇女一样,她保存下大量的生活物品:化石般的洗衣皂、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堆积如山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物尽其用”是她的人生信条。艺术史家巫鸿和当代艺术家宋冬,与赵湘源女士一起,将她的这些庞大的收藏变成了一次巡回世界的展览。
生活中的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加里.贝克 / 译者: 薛迪安 华夏出版社 2000 - 1
16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针对这种状况,马萨诸塞州及其他各州决定对商业性的捕鱼以及一般钓鱼客的捕鱼量,都规定严格的限制。过度滥捕未必是鱼类供应明显减少的主因,但在环保人士的大力鼓吹之下,人们以为只要对捕鱼量设定上限,问题就能兜焦〉挠悖虮匦氚阉欠呕睾@锶ァ?
这种方法,是用税率的高低来控制捕捞
在阳台种美味 豆瓣
作者: 妖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 1
《在阳台种美味:耕事•厨事•心事(全彩)》以一年四季为线索来记录整年的香草种植园艺过程,从香草到蔬菜,从花盆到餐桌。看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何最终成为你口中的食材。看完此书,你会发现,原来花盆也能种出大颗的蔬菜,原来阳台菜园也能日日供应你的餐桌!而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护肤品也可以由常见的香草变身而成,享受幸福的有机生活吧!
午后四时的啤酒 豆瓣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大田
新井一二三在《午後四時的啤酒》主要要傳達一種生活的概念「緩慢生活」。新井努力去實踐這個理念而寫了這本書,讓你從緩慢生活中發現不一樣的生命動能,也可以發現原來這樣生活也很有意思。
緩慢生活六法則:
守則1:
幸福就是和心愛的人在一起,慢慢品嚐美味,而彼此說多麼好吃。
守則2:
快要結婚的年輕人,非得買個鑽石戒指不可,非得去蜜月旅行不可。
法則3:
重視每天的三頓飯,因為食品就是愛情,飲食則是愛情行為
法則4:
遇到困難,都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法則5:
專注工作。享受個人生活。放鬆私人生活。
法則6:
新產品,高效率不一定帶來最多的幸福。溫故知新,繞道而走,有時是幸福的捷徑。
传家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任祥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 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 “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魚翅與花椒 豆瓣
Shark's Fin & Sichuan Pepper
作者: 扶霞·鄧洛普 / Fuchsia Dunlop 译者: 鍾沛君 貓頭鷹 2012 - 6
這裡的食物閃耀著螢光色澤,好像隨時都會醒來……
在這裡,你無法明確判斷眼前的東西能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一頂帽子,或是朝牆壁咬下一大口;同樣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蓋一間小屋子。
在這裡,只要一把刀,就能把食材處理成各種形狀。你可以「切」,可以「片」,也可以「斬」「砍」「捶」「刮」「剜」,再加上切入的角度和切割的方向,變化出千變萬化的刀法。
在這裡,食物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人們的語言。他們說在愛情裡嫉妒的人是「吃醋」,「吃苦」則是對於生存的悲傷與艱難最好的形容。
這裡是中國,一個奇妙的飲食大國。
這本書是關於中國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個英國女孩在中國的冒險故事
獲得英國飲食作家工會大獎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國長住。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在這本難得一見的回憶錄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國飲食之間的關係演進:第一次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親眼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體驗千變萬化的刀工、對養生飲食的嘆服、品嘗珍稀野味時內心的道德兩難等等。
在這段迷人的旅途中,扶霞曾經是川菜廚師學徒,也曾試圖說服中國人「西餐」既不單調也不簡單,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她還品嘗過各種珍禽異獸,包括狗肉、果子狸、蠍子、兔腦殼、卵巢脂肪製成的雪蛤。但一個西方人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國的飲食習慣?當扶霞回到英國老家的廚房時,她看著一隻鮮嫩的淺綠色毛毛蟲,猶豫著該不該把牠吃下去……
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我們熟悉的中國菜。原來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閒而迷人的四川人,總是帶著一絲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就跟那裡培養出來的軍隊領袖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本書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地描繪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這是世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烹飪文化,最道地的記述。
作者簡介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長大,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後於倫敦亞非學院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研究碩士學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補助後,前往中國四川大學就讀一年;其後又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
扶霞著有三本書,分別是《四川烹飪》(Sichuan Cookery,在美國以《天府之國》(Land of Plenty)書名出版)、《湘菜譜》(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Recipes from Hunan Province)、《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她在BBC中文頻道首度與中國當地電台合作時,擔任與成都電台合作的「吃東吃西」電台節目共同製作人,這是一系列以飲食為主題的雙語節目。她的文章曾刊登於各大報章雜誌,包括《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家》《四川烹飪》雜誌等。她的作品也先後贏得了許多獎項。二○一○年,湖南省政府特別頒獎以肯定扶霞對湖南料理國際化的貢獻。
扶霞在最近十年裡,長期從事演講與烹飪示範工作,有時是獨立進行,有時則是和中國廚師合作,足跡踏遍了巴塞隆納、雪梨、紐約、加州、杜林、北京、上海與成都。她還曾擔任過中國烹飪旅行團的領隊。扶霞目前是倫敦「水月巴山餐飲集團」的顧問,負責對這家川菜館的菜單提出建議,同時指導或協助員工訓練,以及接待媒體的採訪。
譯者簡介
鍾沛君
台大外文系、輔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專職中英同∕逐步口譯、書籍文件筆譯,譯有暢銷書《大腦、演化、人》《與神共餐》。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作者: Fuchsia Dunlop Ebury Press 2008 - 3
After fifteen years spent exploring China and its food, Fuchsia Dunlop finds herself in an English kitchen, deciding whether to eat a caterpillar she has accidentally cooked in some home-grown vegetables. How can something she has eaten readily in China seem grotesque in England? The question lingers over this "autobiographical food-and-travel classic" (Publishers 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