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豆瓣
the mind of the market
作者: [美] 迈克尔·舍默 译者: 闾佳 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就是舍默研究的最佳呈现。他用进化论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载体)发展的过程,然后用心理学剖析了市场内部所发生的经济行为背后的本质;市场是进化的,随之进化的还有人的行为,而这些进化的行为让市场具备了某种“心理”。舍默就是在这个经济学、进化论和行为心理三条线的交叉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经济行为的方式。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舍默将开创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但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最开始研究前景理论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有后来的斐然成绩。
细胞生命的礼赞 豆瓣 Goodreads
8.9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刘易斯·托玛斯 译者: 李绍明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的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现年近八十的刘易斯·托玛斯就因这本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喊一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玛斯的新著”就够了。
进化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戴维·巴斯 译者: 熊哲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6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2版)正是关于这方面研究独有的著作。本书选题具有前沿性,涉及多学科,资料少,难度大,对拓展我国心理学研究和理论视野,建构活生生的人化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然而,这一西方新思潮并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除了零星介绍外,有关这方面的西方专著一直未曾引进。
母性 豆瓣
作者: 莎拉·布莱弗·赫迪 (Sarah Blaffer Hrdy) 译者: 薛绚 新手父母 2004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 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9.0 (46 个评分) 作者: (英)里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 10
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可遗传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特别是同
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时),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系列研究部门相继兴起,致力于建立一种达尔文前和孟德尔前派的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观点。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无论造成这种异常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即将告终。达尔文和孟德尔所进行的伟大工作已为日渐增多的科学工作者所发展,其中著名者主要有菲希尔(R.A.Fisher),汉密尔顿(w.D.Hamilton),威廉斯(G.C.Williams)和史密斯(J.Maynard Smith)。现在,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道金斯对社会学说中这一崭新工作的主要论题逐一作了介绍: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进犯行为的进化,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精通这一基本理论,他胸有成竹,以令人钦佩的清晰文体展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由于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能够使读者领略生物学文献中的丰富多彩和引人人胜之处。凡遇他的观点同已发表的著作的论点有分歧时,他的评论,就象他在指出我的一处谬误时一样,无不一箭中的。同时,道金斯不遗余力地把据以论证的逻辑推理交待清楚,俾使读者能够运用这种逻辑推理再去扩展这些论据(甚至可以和道金斯本人展开争论)。这些论据可以向许多方面扩展。例如,如果(按道金斯的论证)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的话,就一定存在有对欺骗行为的强烈的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蛛丝马迹的自觉迹象,把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因此,说自然选择有利于神经系统是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形象这种传统观点,肯定是一种关于智力进化的非常幼稚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此引起了一股小小的逆流。例如,有人断言,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的这种进展,事实上是为了阻止社会前进的周期性阴谋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把这种社会的前进说成在遗传上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把一些相似而又不堪一驳的观点罗致在一起,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达尔文的社会学说,其政治含义是反动的。这种讲法同事实情况大有径庭。菲希尔和汉密尔顿首次清楚地证明了遗传上性别的均等性。从群居昆虫得到的理论和大量数据表明,亲代没有主宰其子代的固有趋势(反之亦然)。而且亲代投资和雌性选择的概念,为观察性别差异奠定了客观的和公正的基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展,超越了一般把妇女的力量和权利归根于毫无实际意义的生物学上的特性这一泥潭中所作的努力。总之,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说使我们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生命是什么 豆瓣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在这本书中,薛定谔提出了生命密码和生命过程负熵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性。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生物学家,开创了信息生物学研究之先河,对20世纪的生物学革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普通生物学 豆瓣 Goodread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陈阅增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7
已故著名生物学家陈阅增教授认为,生命现象在高度的多样性后面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生物界是一个整体,在分子和细胞的功能与结构、有机体的稳态、发育、遗传、适应与进化等方面存在着对生物界普遍适用的规律。生命科学丰富多彩而又是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他主张生物系的学生在生物学课程方面首先要学好普通生物学,掌握有关生物学的全貌和普遍规律的知识。本书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由陈阅增教授亲自主持编写的。
创世纪的第八天 豆瓣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 Makers of Revolution in Biology
作者: [美] 霍勒斯·贾德森 译者: 李晓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1
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DNA功能与结构:阐明脱氧核糖核酸(遗传物质)的结构”、“RNA结构的功能:破解遗传密码,发现信使”、“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蛋白质分子是怎样工作的”。
性趣探秘 豆瓣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贾里德·戴蒙德 /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郭起浩 / 张明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
基因组 豆瓣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作者: 马特·里德利 译者: 刘菁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人类自传》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程。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等问题,这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动物有意识吗? 豆瓣
作者: 阿尔茨特 译者: 马怀琪 2004 - 5
《动物有意识吗》主要内容:如果儿子撒谎,如果猫儿有思想,如果大象痛苦忧伤。动物能够思考吗?它们有情感吗?它们对自己是否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它们有没有某程度的自我意识?许多科学家为此争论不休。福尔克·阿尔茨特和伊曼努尔·比尔梅林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讲述了许多简直令人骓以置信的动物行为,并根据来自生物学、动物学以及行为研究的最新认识对其进行了审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样证实了两位作者多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动物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如果不从情感和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是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
根据这一认识得出的紧迫结论就是:我们必须彻底反思我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并建立一种人与动物的崭新关系。
我们为什么生病 豆瓣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R.M.尼斯 / [美] G.C.威廉斯 译者: 易凡 / 禹宽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 1
这是近50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写的很重要的一本书……关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对创伤和疾病作出反应的有说服力的探索。大多数人都知道达尔文学说。但是现在,在开创一个新的考察进化论和医学的领域里。尼斯和威廉斯博士指出疾病的许多方面不过是进化过程的副作用。事实上,人类和他们的敌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之间不断的战争——确实是一场进化史中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人类需要利用关于自然选择的知识使我们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The Origin of Species 豆瓣
作者: Charles Darwin Wordsworth Editions 1998 - 3
在线阅读本书
'A grain in the balance will determine which individual shall live and which shall die...'. Darwin's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issued a profound challenge to orthodox thought and belief: no being or species has been specifically created; all are locked into a pitiless struggle for existence, with extinction looming for those not fitted for the task. Yet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1859) is also a humane and inspirational vision of ecological interrelatedness, revealing the complex mutual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animal and plant life, climate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 by implication - within the human world. Written for the general reader, in a style which combines the rigour of science with the subtlety of literature, 'The Origin of the Species' remains one of the founding documents of the modern age.
地球 豆瓣
作者: 唐納德.布朗李,彼得.華德 译者: 薛良凱 / 尹曉梅 商周文化 2011 - 4
這是最具科學力量的末世論,既蒼涼又迷人。
從天文生物學的觀點,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審視並預言地球的後半生。
現在是西元七十億年,太陽已經處於紅巨星階段,直徑達一億英里。地球已被太陽的外殼吞噬……
地球已到達中年階段。雖然很難想像,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動物的一樣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陽系和銀河都是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不斷在研究過去的時光,並建立宇宙和地球如何成形,以及生命如何出現和發展等論述;近年來,我們也開始注意到未來的演變方向。華德與布朗李分別是地質學家及天文學家,兩位都是天文生物學(astrobiology)研究領域的翹楚。結合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本書解開了地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撐系統如何運作,提供對星體及太陽系增長與改變的全新解讀;他們揭開了地球生命後半的真相。
這是一個行星進化、本質上徹底改變的過程,生命的形式即將退化至最簡單的生命形態,最後它們會消失。海洋會消失,空氣密度會下降,太陽逐漸擴張,地球最終來到燃燒的結局。
這是一本具備開創性研究結果和說服力的科學著作。在這本出色的合著中,對地球生命循環有廣泛的描寫,讓我們瞭解並正確評論今日的地球是如何維持的,並提供我們對宇宙秩序的必備概念。
The Structure of Evolutionary Theory 豆瓣
作者: Stephen Jay Gould Belknap Press 2002 - 3
The world's most revered and eloquent interpreter of evolutionary ideas offers here a work of explanatory force unprecedented in our time--a landmark publication, both for its historical sweep and for its scientific vision. With characteristic attention to detail, Stephen Jay Gould first 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origins of the three core commitments of classical Darwinism: that natural selection works on organisms, not genes or species; that it is almost exclusively the mechanism of adaptive evolutionary change; and that these changes are incremental, not drastic. Next, he examines the three critiques that currently challenge this classic Darwinian edifice: that selection operates on multiple levels, from the gene to the group; that evolution proceeds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not just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at causes operating at broader scales, including catastrophes, have figured prominently in the course of evolution. Then, in a stunning "tour de force" that will likely stimulate discussion and debate for decades, Gould proposes his own system for integrating these classical commitments and contemporary critiques into a new structure of evolutionary thought. In 2001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med Stephen Jay Gould one of America's eighty-three Living Legends--people who embody the "quintessentially American ideal of individual creativity, conviction, dedication, and exuberance." Each of these qualities finds full expression in this peerless work, the likes of which the scientific world has not seen--and may not see again--for well over a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