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運動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arles Tilly
/
查尔斯·蒂利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其它标题: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是对在近千年里欧洲国家的演化的一个即时的解读和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自从公元990年以来在欧洲流行的国家类型方面的巨大差异。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社会运动,1768—2004 豆瓣
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
作者:
[美国] 查尔斯·蒂利
译者:
胡位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社会运动(1768-2004)》展现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运动正在如何变化——涵盖了新技术和全球化的影响,磨砺了人们对于上述影响是否为“新”以及怎样为“新”的认识;追溯了社会运动的创建与演进历程,伴之以对社会运动何以丧失活力的检讨;探索了诸如“民主化何以真正发生?”等根本性的问题;考察了社会运动与身份、公民权及资本的关系,并对社会运动能否生存于威杈主义国家进行了思考。
国家与社会革命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社会运动论 豆瓣
How Social Movements Matter
作者:
西德尼·塔罗
译者:
張等文
/
孔兆政
2011
- 1
《社会运动论》(作者西德尼·塔罗)由知名学者马可·朱格尼、道格·
麦克亚当和查尔斯·蒂利等主编,对西方国家社会运动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社会运动论》作者们自觉超越社会运动在国家政策和政治影响的研
究从而探索了一些新的领域,诸如国际和平运动的非国家领域、社会运动对
科学研究机构影响的非政府领域、变化着的抗议性政策话语的文化领域、社
会运动对生命过程影响的非制度领域等。作者们不仅深入探讨了社会运动的
政策结果、制度结果、文化结果、短期的和长期的结果、有意的和无意的结
果,而且还比较了当代几大社会运动的政治结果,尤其是不同国家的女权运
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和极右势力运动的政治结果。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用制度化的方法解决底层社会抗争行为或集体行动事
件的有益借鉴。
麦克亚当和查尔斯·蒂利等主编,对西方国家社会运动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社会运动论》作者们自觉超越社会运动在国家政策和政治影响的研
究从而探索了一些新的领域,诸如国际和平运动的非国家领域、社会运动对
科学研究机构影响的非政府领域、变化着的抗议性政策话语的文化领域、社
会运动对生命过程影响的非制度领域等。作者们不仅深入探讨了社会运动的
政策结果、制度结果、文化结果、短期的和长期的结果、有意的和无意的结
果,而且还比较了当代几大社会运动的政治结果,尤其是不同国家的女权运
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和极右势力运动的政治结果。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用制度化的方法解决底层社会抗争行为或集体行动事
件的有益借鉴。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下) 豆瓣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作者:
[英] E.P. 汤普森
译者:
钱乘旦
/
杨豫
…
译林出版社
2001
- 1
作者选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为考察对象,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阐述了他关于阶级和阶级“形成”的理论。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豆瓣
作者:
E.P. Thompson
Smith (Peter),U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