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童年的消逝 豆瓣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童年与故乡 豆瓣 Goodreads
Es war einmal
8.6 (1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古尔布兰生
译者:
吴朗西 译
/
丰子恺 书
新星出版社
2010
- 11
《童年与故乡》出版于1934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记录。四十篇散文,两百幅漫画,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他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等天真烂漫的生活履历,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图画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格。
由于德文原版为手写、手绘,为了使中文译本“更加生色”,译者吴朗西先生便也遵从德文版体例,请好友丰子恺亲自书写配图文字。
丰子恺先生也认为:“古尔布兰生的画,充分具有写实的根底,而又加以夸张的表现,所以能把人物和景物的姿态活跃地表出。他的文字近于散文诗,也很生动。他把童年在故乡所为,所见,所闻的精彩的片段,用绘画和文字协力地表现出了。有的地方文字和绘画交互错综,分不出谁是宾主。这种艺术表现的方式,我觉得很特殊,很有趣味。”
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童年与故乡》中文版,便是依照德文版版式(开本比德文版略小),文字部分由丰子恺手书,插图部分依原作。吴朗西先生妙笔生花的翻译、丰子恺先生意趣盎然的钢笔行草,与作者的漫画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此次《读库》整理再版,我们依照1934年出版的德文原版样式,采纳中文版中丰子恺先生的手写体正文,及德文版中的插图素材,经认真修复整理,重新进行拼版制作,并恢复为德文版的开本规格,同时保留了吴朗西先生的“译者后记”与丰子恺先生的“写者后记”。
为方便当代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将吴朗西先生的译文整理为简体中文,以印刷体附后。
由于德文原版为手写、手绘,为了使中文译本“更加生色”,译者吴朗西先生便也遵从德文版体例,请好友丰子恺亲自书写配图文字。
丰子恺先生也认为:“古尔布兰生的画,充分具有写实的根底,而又加以夸张的表现,所以能把人物和景物的姿态活跃地表出。他的文字近于散文诗,也很生动。他把童年在故乡所为,所见,所闻的精彩的片段,用绘画和文字协力地表现出了。有的地方文字和绘画交互错综,分不出谁是宾主。这种艺术表现的方式,我觉得很特殊,很有趣味。”
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童年与故乡》中文版,便是依照德文版版式(开本比德文版略小),文字部分由丰子恺手书,插图部分依原作。吴朗西先生妙笔生花的翻译、丰子恺先生意趣盎然的钢笔行草,与作者的漫画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此次《读库》整理再版,我们依照1934年出版的德文原版样式,采纳中文版中丰子恺先生的手写体正文,及德文版中的插图素材,经认真修复整理,重新进行拼版制作,并恢复为德文版的开本规格,同时保留了吴朗西先生的“译者后记”与丰子恺先生的“写者后记”。
为方便当代青少年读者阅读,我们将吴朗西先生的译文整理为简体中文,以印刷体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