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次文化语言—香港新方言概论 豆瓣
作者:
彭志铭
次文化堂
2010
市井俚語、各行業術語、外來語、方言等,經常夾雜在我們日常用語中,多數人不知這些俗語來源,為保留這種次文化特色,豐富以後的歷史,作者把歷來收集的資料,整理出版,是了解香港新方言的上佳參考書。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豆瓣
作者:
李婉薇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4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今天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
追溯晚清時期香港的方言文學生產和寫作活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由此可見,香港粵語創作,以至香港文學的發生,其實可以推前至清末民初時期。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
追溯晚清時期香港的方言文學生產和寫作活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由此可見,香港粵語創作,以至香港文學的發生,其實可以推前至清末民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