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
当下的力量 豆瓣
The Power of Now
8.0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克哈特·托利 译者: 曹植 中信出版社 2007 - 10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东西,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你或许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你或许无法摆脱过去留给你的痛苦,你和你的伴侣或许总是纠缠在无尽相互伤害,怎样解决这些永远困扰我们生活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呢?
阅读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Ego 豆瓣
作者: Frank Schirrmacher Karl Blessing Verlag 2013 - 2
施尔马赫博士的新书,几乎称的上是一部情节紧张、扣人心弦的犯罪小说。与此同时,他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哲学家、现代计算机先驱人物的一颦一动见诸笔端,满卷注释,不尽其详,论述如同咒语般斩钉截铁,再加上半明半昧的暗示,令读者深陷其中,勉力跟从他的逻辑,力求作出判断。弗兰克•施尔马赫,兼文学批评家、资深报人及政论作家于一身,是当代德国文学评论和媒体圈中举重若轻的人物,他继莱希-兰尼基(Marcel Reich-Ranicki)之后,入主《法兰克福汇报》文学评论编辑部,34岁便跻身这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报业集团最高决策层,成为报社5位发行人之一,执掌该报文化副刊逾20年,成功创办《汇报周日刊》,并且著述颇丰,频频出镜。他是一位“对题材具有天然嗅觉的偏执报人”,用《明镜》撰稿人雅各布•奥古斯坦的话来说,“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专业书籍作者。基因问题、老龄化问题、家庭解体问题、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互联网和金融市场问题,都是他论战的战场。这些话题并非由他而起,然而他却总能让争论更为深入。批评他的人指责他危言耸听,好斗成性,曝光成瘾,贪恋成功,这都没错。他本就是这个国家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媒体人。”这一次,他将论战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失控的利己主义。
本书正式发行前一周,就已经在各大德语媒体激起争议,七嘴八舌,沸沸扬扬。“本书展开论述的基础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命题”,施尔马赫在前言中这样写道:“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已经征服了其他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并控制了非经济学学科”。后果不外乎此:“接触过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所有人类活动的背后,都是无从回避的自利逻辑在发挥作用,这样的世界观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大量自私自利的人。”
施尔马赫的故事中,一切发端于冷战时期。当年,如果哪一方能够洞烛先机,正确分析对手的意图与行动计划,实在是占尽先机,生死攸关的大事。将对手复杂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做一点简化,就成为官方战略思路的出发点。为了谨慎行事,避开对方的陷阱,只有求助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假设,假设人人都遵循自利原则,在他人面前一定会或多或少地隐瞒一些真相,目的只是赢取一场生命的游戏。只有接受这个大前提,才有可能利用数学方法预测对手的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