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荒野生存 (2007)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Into the Wild
8.3 (543 个评分) 导演: 西恩·潘 演员: 埃米尔·赫斯基 / 马西娅·盖伊·哈登
其它标题: Into the Wild / 浪荡天涯(港)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一个流浪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埃米尔•赫斯基 饰)家境优渥,是亚特兰大私立名校艾莫里的优等生,前程似锦。但是,他从学校毕业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把存款捐给慈善机构,去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在家人的劝阻声中,他踏上了回归自然的慢慢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
一路上,他遇到不少人,也数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战,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他以坚韧的毅力,实践着寻找自我的梦想……
自由在高处 豆瓣
7.3 (74 个评分) 作者: 熊培云 新星出版社 2011 - 1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Capitalism and Freedom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Capitalism and Freedom
作者: Milton Friedm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 11
How can we benefit from the promise of government while avoiding the threat it poses to individual freedom? In this classic book, Milton Friedman provides the definitive statement of his immensely influential economic philosophy—one in which competitive capitalism serves as both a device for achieving economic freedom and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olitical freedom. The result is an accessible text that has sold well over half a million copies in Englis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ighteen languages, and shows every sign of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fluential as time goes on.
2012年1月21日 在读
Zizek在今年的華爾街抗議遊行時說:「資本主義與民主已經離婚了」,例子大概就是我們這兒,不過我們這兒倒還真的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不是說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嘛)(想像Friedman強調的幾個要素便知道了,我們這兒是不符合的),而Friedman說capitalism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olitical freedom, clearly not sufficient.p.10 是啊,都還沒cap呢,哪有pofr啊;所以Zizek所說的不完全對,因為如果我們這兒也能被稱為cap的話,那也是畸形的;p.21居然還用了Negroes這個詞;chap1疑:如果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而形成的壟斷呢?如微軟、如一些需要大量投資進入的行業
Milton_Friedman 猶太 經濟學 美國 自由
Kissinger 豆瓣
作者: Niall Ferguson Penguin Press 2015 - 9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f Henry Kissinger, based on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his private papers
No American statesman has been as revered or as reviled as Henry Kissinger. Once hailed as “Super K”—the “indispensable man” whose advice has been sought by every president from Kennedy to Obama—he has also been hounded by conspiracy theorists, scouring his every “telcon” for evidence of Machiavellian malfeasance. Yet as Niall Ferguson shows in this magisterial two-volume biography, drawing not only on Kissinger’s hitherto closed private papers but also on documents from more than a hundred archives around the world, the idea of Kissinger as the ruthless arch-realist is based on a profound misunderstanding.
The first half of Kissinger’s life is usually skimmed over as a quintessential tale of American ascent: the Jewish refugee from Hitler’s Germany who made it to the White House. But in this first of two volumes, Ferguson shows that what Kissinger achieved before his appointment as Richard Nixon’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was astonishing in its own right. Toiling as a teenager in a New York factory, he studied indefatigably at night.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U.S. infantry and saw action at the Battle of the Bulge—as well as the liberation of a concentration camp—but ended his army career interrogating Nazis. It was at Harvard that Kissinger found his vocation. Having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and the diplomacy of Metternich, he shot to celebrity by arguing for “limited nuclear war.” Nelson Rockefeller hired him. Kennedy called him to Camelot. Yet Kissinger’s rise was anything but irresistible. Dogged by press gaffes and disappointed by “Rocky,” Kissinger seemed stuck—until a trip to Vietnam changed everything.
The Idealist is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thinkers America has ever produced. It is also a political Bildungsroman, explaining how “Dr. Strangelove” ended up as consigliere to a politician he had always abhorred. Like Ferguson’s classic two-volume history of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Kissinger sheds dazzling new light on an entire era. The essential account of an extraordinary life, it recasts the Cold War world.
论自由 豆瓣
作者: (英)约翰·穆勒 译者: 严复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3
《论自由(套装全2册)》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曾被高度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中国西学第一译者严复翻译,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志作品,最著名的西方政治学经典。
自由·平等·博爱 豆瓣
作者: 詹姆斯·斯蒂芬 译者: 冯克利 / 杨日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时至今日,“自由·平等·博爱” 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似已成为某种不容置辩的普世信条。1853年,约翰·密尔推出自由主义经典《论自由》,然而早在他辞世的前一年,已遭到斯蒂芬针锋相对的辩驳,这些反潮流的阐释1873年即结集为《自由·平等·博爱》:自由作为服务于社会福祉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时因地而有利弊;平等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资质与所处环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结果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人类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及对社会前景与真善美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达致博爱的境地。
信言不美,本书论点或许刺耳,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图景不甚美好,但也许更接近真实。对于身处娱乐时代的我们,这样一本特立独行的振聋发聩之作,再一次提醒了思考的价值。
给我自由! 豆瓣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坎里克·方纳 (Eric Foner) 译者: 王希 商务印书馆 2011 - 1
方纳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与其代表作《自由故事》不同,《给我自由》在结构、内容、材料和写作风格等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给我自由》提供了一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连贯的美国历史故事,也更为全面、充分和细致地表现和反映了“新美国史学”在美国史不同分支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谋篇布局、主题设计、内容和材料取舍等方面,作者刻意追求“新美国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平衡。能够使读者不经获取一种更完整、更客观、更有包容性的美国史知识,而且能够得到一种对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历史事件、思想和人物的新的、更令人信服的历史解读。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于自强 / 吴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人是一个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有的和自己建造的世界:物质、生命和意识的世界以及符号的世界。在我们的思考里,我们使用很多种符号体系——语言的、数学的、图像的、音乐的、仪式的。没有这样的符号体系,我们就不会有艺术、科学、法律、哲学,甚至连文明的基本东西都没有;换言之,我们就会是动物。
那么,符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符号:正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其他每一个时代如此丰富清晰地显示出来的那样:也可以是致命的。比如,请一方面考虑一下科学领域,另一方面考虑一下政治和宗教领域。以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已经多少了解并控制了自然的基本力量。用另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将这些力量作为大规模屠杀和集体自杀的工具加以利用。在第一个例子里,解释性的符号被精心挑选、仔细分析,并被不断改变以适应物理世界中出现的事实。在第二个例子里,原来就选择不当的符号永远不会受到彻底的分析,也永远不会被重新形成以和人类世界里出现的事实相协调。更糟的是,这些误导的符号在各处受到完全不当的尊敬,仿佛通过某些神秘的方法,它们比它们牵涉到的现实还要真实。在宗教和政治背景中,语言不是被充分视为代表事物和事件的东西;相反的,事物和事件被视为语言的特定图解。
理性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一部分 一般性导论
第1章 引言:理性与自由
第2章 社会选择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理性:形式与实质
第3章 选择的内在一致性
第4章 最大化与选择行动
第5章 目标、承诺与认同
第6章 理性与不确定性
第7章 非二元选择与编好
第三部分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8章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9章 作为社会选择基础的个人偏好
第10章 社会选择与正义
第11章 规范选择中
第四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2章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3章 最低限度的自由
第14章 权利:表述与结构
第五部分 观点与政策
第15章 位置客观性
第16章 论达尔文的进步观
第17章 市场与自由
第18章 环境评估与社会选择
第19章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阿罗讲座
第20章 机会与自由
第21章 过程、自由与权利
第22章 自由与机会评价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肯尼思•J•阿罗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现代经济学中,阿马蒂亚•森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理论家,在社会选择领域和福利经济学上堪称世界性的权威。他还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位领袖人物,在贫穷国家中投资的效率评价以及饥荒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对经济学持着一种相当宽泛的观念,他的许多成就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
——A•阿特金森
森的思想就像探照灯一样,能够极其清晰地阐明事物的本质;对于别的学者通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他却能天才般找到其中的错漏之处。
——罗伯特•卡森
森的分析锐利而透辟,并且具有辨析微妙而模糊的概念的天才,再加上惊人的广博学识,所以这些,使得他提出的概念与论断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
——伯纳德•威廉斯
在那些通常视为难解的思想领域里,森却具有非常敏锐的智慧……任何一个对自由、平等和正义感兴趣的人都会从阅读他的书中获益。
——理查德•J•阿尔内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 豆瓣
Development as Freedom
7.8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任赜 / 于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7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致一位“愤青”的信 豆瓣
Letters to a Young Contrarian
作者: (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译者: 苏晓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译者: 展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积极自由 豆瓣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 田雷 中国政法 2011 - 8
本书论述了美国宪法基础上的积极自由原则,此处所指自由,不仅指免于政府强制的自由,而且包括参与政府过程的自由。作者认同将古代的自由和现代的自由结合起来的观点,同时强调古代人的“积极自由”概念,即“积极且不间断地参与集体权力”的权利。
本书论证了当法院在解释宪法与制定法的文本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宪法的民主性这一命题。该命题包括众所周之的有关司法节制的论证,即较之于立法者,法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民必须培养起自己的“政治经验”,必须从“他们自己错误的纠正中”汲取“道德教育与鼓励”,法官也必须表现出质疑、谨慎与节制,此所谓“自由之精神”。
当然,本书的命题超越了经典的论述,在联邦宪法之民主主旨内,包括一种司法权力的来源,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古代与现代自由的解释方法。在讨论积极自由的角色时,本书展示了这一宪法主旨影响着法官对宪法文本的解释。
容忍与自由 豆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胡适 著 / 潘光哲 编 法律出版社 2011 - 6
为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胡适先生所著《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由台湾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先生重新编辑。《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选取在当时即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第一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明,选录了胡适对于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领域之思考。第二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选录了胡适关于自由民主的文献。第三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选录了胡适思想如何推动社会改革的文献。《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不在高深的理论,而在对大众普及胡适先生改造社会的重要思想,《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配以大量珍贵图片、历史背景、延伸阅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还原胡适先生思想精华,以当年文章回应当今时代主题。
不自由的希腊民主 豆瓣
作者: 阮炜 2009 - 7
《不自由的希腊民主》是关于研究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航海生活方式与希腊人的扩张、自然环境与好勇斗狠的性格、城邦的形成及殖民扩张、迦太基政体是混合的民主政体等内容。
良心的自由 豆瓣
作者: (美)约翰·范泰尔 译者: 张大军 贵州大学出版社 2011
对于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议题在共众传递,并且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内涵的关注从未减弱过,而这当中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良心的自由。如果对于人类个人信念基础上的行动需要有限制,这种限制是怎样的?应该由谁来设定?良心该向谁负责?是制度?国家教会?还是唯独上帝?
本书追溯良心自由这个观念从帕金斯到麦迪逊及《权利法案》这段时期的演变过程。发源于英格兰的良心自由观念,之后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开花结果,最终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形式被制度化,在人类历史上奠定了信仰自由的原则。书中作者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帕金斯、罗杰•威廉姆斯、威斯敏斯特大会、殖民地政策,以及各州与联邦的法律上,向读者展示了良心自由的观念如何奠定了美国思想的基础,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广为传播。到20世纪,它所提倡的原则被《世界人权宣言》接纳,成为普世价值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