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
容忍与自由—胡适演讲录 豆瓣
作者: 胡适 京华出版社 2006 - 3
胡适,“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曾被美国《展望》杂志列为当今世界有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胡适一生著述甚多,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专门著述。胡适的思想,除了在他的著作,还在他的演讲中。在他的声音里,留下他清晰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轨迹。
在胡适大量的著作中,编者取他一生所做的演讲选编了此书。本书对于胡适这位中国现代思想巨匠的介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书中虽然有些表述方式和文字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状况,但为了遵循历史的客观,编者力求使作者的演讲文章保持原貌,旨在使这些文章对于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和文化史的思考的学生、学者和普通读者有相当的价值,也便于他们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关怀。
朋友还是对手 豆瓣
Vienna and Chicago: Friends or Foes? A Tale of Two Schools of Free-Market Economics
作者: [美]马克·史库森(Mark Skousen)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马克·史库森(Mark Skousen)的又一部力作。基于他对两大学派经济学家的访谈,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强势和弱势,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对“谁对谁错”作出了研判。最后,全书的分析得到了令人惊喜的结论,正如作者在全书结尾所期望的,这两个争论不休的学派有望增进他们共同的理论基础。
Lessons for the Young Economist 豆瓣
作者: Murphy, Robert P.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10 - 10
We are beyond mere excitement about Lessons for the Young Economist. It is easily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for the young reader—because it covers both pure economic theory and also how markets work (the domain of most introductory books).
Robert Murphy has the right frame of mind and mastery of the subject matter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pedagogy. The logic is super clear. The organization is impeccable. It achieves a great balance between “plain old” economics and that aspect of economic thought that is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Austrian. Therefore, it prepares the student for both conventional economic studies in the future and provides the logical rigor and policy clarity that only the Austrian School perspective can offer.
Most of the attempts at such texts falter because they are either too dry and technical for the young reader or they are littered with attempts to keep the student entertained with references to pop culture or cheesy passages that attempt to “speak the child’s language” but only end up sounding patronizing.
Dr. Murphy’s text has none of this. The prose has relentless fire without needless fireworks. What drives it forward is intellectual passion born of his love of the topic. What’s also nice is that he is nowhere self-consciously trying to sound like someone he is not. It is his real voice, explaining everything point by point. For this reason, the text is warm and engaging.
Here is the product of vast experience and daily writing. This permits the voicing of the book to achieve a remarkable integration page to page, chapter to chapter. Though he is drawing from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the text ends up being strikingly original. His approach is not based on anything but his own sense of how to teach this subject.
This book will not be boring or useless even for people who think they already know the subject. Every page or two, there are fresh insights. For example, on the problems with barter, he shows that in the real world, most goods and services would not have come into existence at all (so that there would be no trading of tractors for cobbler services because there would be no tractors or repairable shoes). In another place, he points out that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that it makes the advantages of automation more readily apparent.
Maybe these points appear in other introductory texts but the way he works them into a logical and seamless system is very impressive. It has a much larger market than just high-school students. Anyone can enjoy this book and learn from it. The appropriate age here is probably 13 and up but any adult will love this book.
Murphy wrote the first study guides to Human Action and Man, Economy, and State. He can now add another medal to his chest. It is a big one.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is book will still have powerful legs decades from now.
As for the price, it is close to being a miracle for a textbook of this size and expanse. The conventional publishers of bad books at high prices don't stand a chance against this landmark.
2011年12月19日 已读
一個問題是,作者強調:政府通過收稅扭曲了市場的價格。但是,企業(像一個大型超市)也可以通過不同商品的價格調整,來改變其經營狀況,這樣的價格屬於市場價格嗎?
2011 RobertMurphy 奧地利學派 經濟學 美國
第一本经济学 豆瓣
Lessons for the Young Economist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墨菲 译者: 程晔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基础经济学读本,由奥地利经济学派新锐代表人物罗伯特·墨菲(Robert P.Murphy)博士撰写。墨菲博士深通写作之道,他用出神入化的笔触向普通民众讲述关于真实人的经济学,逻辑超清晰,框架超优美,文字温馨而迷人,不仅实现了“朴素而传统”的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思想的完美融合,而且为学生打下了继续学习高级经济学的基础。
哈耶克自由哲学 豆瓣
作者: 李先敏 编译 九州出版社 2011 - 1
《哈耶克自由哲学》内容简介:哈耶克,奥地利裔英国政治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当代西方自由保守主义最重要的代表。早期的哈耶克主要关注自由市场经济学,首度提出投资过度理论。哈耶克确信资本主义体系自身具有保持稳定的能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于他在经济学上的突出成就,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影响遍及经济学、理论心理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法律人类学、人类思想史等领域,尤其是他在政治哲学领域内对自由主义的褒扬,使他在政治哲学界影响深远,并左右着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理论的走向。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殷海光 / 林毓生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8 - 11
本书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四年曾发行再版。这本小书今天得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笔者内心甚觉快慰。书中主要收集了作者于一九六○年负笈来美以后与先师殷海光先生之间的通信。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自由选择 豆瓣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罗丝·弗里德曼 /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张琦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 6
在这本探讨经济、自由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经典著作当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和罗斯·弗里德曼为我们揭示了,正是由于华盛顿当局制定了过多的法律法规、实施了过多的政府管制、建立了过多的行政机构、花费了过多的财政预算,才使我们的自由和财富受到了侵蚀和削弱。一旦政府以中间人的身份插手干预,良好的愿望往往会导致悲惨的结果,对此,两位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此外,针对这些经济问题,弗里德曼夫妇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扩展自由、增进财富。
不论是探讨美国在以往岁月中的错误和失误,还是指出将来为增进经济繁荣所应采取的政策策略,本书都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其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说服力很强。
The Road to Serfdom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F. A. Hayek Inst of Economic Affairs 2001
In the last years of World War II, Friedrich Hayek wrote The Road to Serfdom. He warned the allies that policy proposals which were being canvassed for the post-war world ran the risk of destroying the very freedom for which they were fighting. On the basis of 'as in war, so in peace', economists and others were arguing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n all economic activity. Such planning, Hayek argued, would be incompatible with liberty, and had been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movements that had established both communism and Nazism.
On its publication in 1944, the book caused a sensation. Neither its British nor its American publisher could keep up with demand, owing to wartime paper rationing. Then, in 1945, Reader's Digest published The Road to Serfdom as the condensed book in its April edition. For the first and still the only time, the condensed book was placed at the front of the magazine instead of the back. Hayek found himself a celebrity, addressing a mass market.
The condensed edition was repu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IEA in 1999 and has been reissued to meet the continuing demand for its enduringly relevant and accessible message.
资本主义与自由 豆瓣
Capitalism and freedom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张瑞玉 商务印书馆 2004 - 7
在本书1982年版的序言中,我证实了舆论气氛的一次戏剧性的变动;这次变动,被1962年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所遭受的待遇和我妻子与我在1980年出版的、表示同样哲理的后继著作《自由选择》所遭受的待遇之间的差异明白地显示出来。这次舆论气氛变动的发生部分是由于政府在经济上的作用在凯恩斯主义和最初出现福利国家的思想影响下的急剧扩大。在1956年,当我把我妻子帮我编成此书的讲稿进行讲授时,美国政府的预算开支——联邦的、各州的和地区的——占国民收入的26%。这笔支出的极大部分是用于国防。非国防的支出占国民收入的12%。25年以后,当此书1982年版出版时,总支出已上升到国民收入的 39%,而非国防的支出则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国民收入的31%。
舆论气氛的变化产生了它的效果。它给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和美国的罗纳德·里根的当选铺平了道路。对于人为造成的而又自我扩大的政府在经济上作用的膨胀,他们虽然无法制止,但是却能加以限制。美国政府的总支出的确稍稍下降,从1982年国民收入的39%降到2000年的36%,但是几乎所有的缩减都来自国防支出。非国防支出环绕着一个大致不变的水平波动:如1982年的31%,2000年的30%。
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1992(应为1991年。——译者)年苏联瓦解时,舆论气氛得到同一方向的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两种可供选择的组织经济的方式在约为70年间的试验中得到一个戏剧性的终结:究竟应该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即中央集中计划和控制还是私有制的市场,更通俗地说,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次试验的结果已经在较小的范围内早已被一系列类似的试验预示出来:中国的香港、台湾对照中国大陆,西德对照东德,韩国对照朝鲜。但是,只有柏林墙的戏剧性的倒塌和苏联的瓦解才使得上述的结果成为一般共识的组成部分。从而,人们现在认为中央集中计划的确是“通往奴役之路”,正如弗里德里克 ·A.哈耶克于1944年出版的同一标题的卓越著作所争辩的那样。
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也同样出现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个又一个的国家,都从二战后最初几十年的爆发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爬行式或停滞式的社会主义。在所有这些国家中,当今的压力是趋向于给市场较大的作用,而给政府较小的作用。我的解释是:这种情况反映了实践长期落后于舆论的事实。二战后数十年中的、迅猛的社会化反映了战前舆论趋向于集体主义的变动;而最近过去的几十年的爬行的或停滞的社会主义则反映了战后舆论变化的早期效果;未来的非社会主义化将会反映由于苏联的瓦解而得以加强的舆论变化所造成的成熟效果。
对过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舆论变化甚至还有更为巨大的影响。在最大的、剩下来的、公开宣称共产主义的国家——中国,影响也是如此。在 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由邓小平引进的市场改革,事实上大大地增加了产量并且把更多的市场成分引入了共产党统治的社会。这种有限的经济自由的增长已经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明显地证实了我们对自由市场力量的信心。中国仍然远远不是一个自由社会,但是毫无疑问,中国居民要比在以往更为自由及富有——除了政治以外,在各个方面都更为自由。在政治自由方面甚至有了一些初步的、微小的增长的征兆,具体的表现为日益增多的农村干部的选举。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紧接着二战后的时期,标准的教条是第三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央集中计划加上大量外援。正如彼得·鲍尔和其他人如此明确地指出的那样,这个公式不论在何处使用,它都遭受了失败;而东亚四只小老虎——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所采用的市场导向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事实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个很不同的经济发展的理论。现在许多拉丁美洲及亚洲的国家,甚至非洲少数几个国家都采用市场导向的途径而让政府起着较小的作用。许多前苏联的卫星国家也采用同一方针。在所有这些事例中,经济自由的增长与政治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增长已经携手并进,并导致了财富的增加,竞争的资本主义和自由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与本书的主题相一致。
一个最后的个人方面的按语:对一本书的作者而言,在该书第一次出版40年以后能来评价他自己的著作是一件难得的幸事。我非常有幸得到如此做的机会。现在我也非常高兴看到我的这本书能够成功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对今天的问题仍然具有如此重大的关系。如果有一个巨大之点需要改动的话,那就是以经济自由、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三分法来替代以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二分法。当我最初写完此书时,回归中国之前的香港使我认识到虽然经济自由是公民和政治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政治自由,尽管为人们所企求,却不是经济和公民自由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以此而论,我认为:本书的一个重大缺点似乎是对政治自由的作用存在着不恰当的论述。在某种情况下,政治自由会促进经济和公民自由,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却会约束经济和公民自由。
米尔顿·弗里德曼
斯坦福,加利福尼亚
2002年3月11日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豆瓣
作者: F. A. Hayek Routledge 2006 - 9
"One of the great political works of our time, . . . the twentieth-century successor to John Stuart Mill's essay, 'On Liberty.'"—Henry Hazlitt, Newsweek
"A reflective, often biting, commentary on the nature of our society and its dominant thought by one who is passionately opposed to the coercion of human beings by the arbitrary will of others, who puts liberty above welfare and is sanguine that greater welfare will thereby ensue."—Sidney Hook,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In this classic work Hayek restates the ideals of freedom that he believes have guided, and must continue to guide, the growth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Hayek'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60, urges us to clarify our beliefs in today's struggle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论国家的作用 豆瓣
作者: (德)洪堡 译者: 林荣远 / 冯兴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3
《论国家的作用》(精装)内容简介:严格地讲,有社会就有统治,有国家就有压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的实质就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恩格斯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社会的统治阶级只有依靠国家机器才能先例国家权力,在对整个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时,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意志,人的自由和尊严也不能像洪堡那样建立在理念的空中楼阁上,而是与社会群体的具体情况息息相关。
中国文化的展望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殷海光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殷海光是20世纪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写的大量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
《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学术界称之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全书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的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的眼光,在分析中国文化时总是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待,同时,殷海光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普世标准,作为不同文化的共同底线。这个普世标准就是而且应该只停留在制度层面,即民主自由的制度。
2024年10月15日 在读
2010月12月31日標記;2024年10月10日在中正紀念堂有讀過民主與自由的章節 可以說在1960年代已是把我所知道的相關著名學者卻都引用了
2024 中國 文化 殷海光 自由主義
殷海光文集(全四册) 豆瓣
作者: 殷海光 2001 - 10
本书四册,分作“政论篇”,“哲学篇”,“文化篇”以及“书信与随笔篇”。书前有张斌峰所作长篇《〈殷海光文集〉编序》,对殷海光的生平行状、思想脉路、启蒙意义与晚年的文化转向作了梳理与阐扬。
全书收录了殷海光比较重要的自由主义著作数十篇(专著《中国文化的展望》由于篇幅关系,未收在内)。但是殷先生的批判意识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比较轻松的随笔文章中,也可以望见一个思想家的风采。譬如,殷先生在题为《西行漫记》的一组游记中,谈到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先生一面承认歧视的存在,一面在反思中国的问题。殷先生在文中说:歧视“虽然如此,至少对于不纯凭感觉而生活的人说,并不怎么有了不起的不便。假若你记得同种之间所给你的是怎样的不客气,假若你记得你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而走到各‘部门’去所受到的是怎样冷酷得可怕的脸,……那么,你在这里会感到礼貌、正直与坦率。人把人当人看待,即使有点儿生物学上的差异,比人把人不当人看待,即使没有生物学上的差异,滋味是很不同的。……但是,很奇怪的,人们常常在想象中对于异族的不够友好很敏感;而对于同族的威胁则很麻木。这是不是说,同族的虐待,是应该忍受的?是否有这种‘伦理上的应然’?”
《殷海光文集》全书对比较敏感的地方作了删节,用“[……]”标出。这或许是唯一令人扼腕的地方。但是明白人都能知道,如果不作此类处理,在大陆出版殷海光文集怕是绝无可能的。老金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得以出版,应该也算作自由知识分子在与传统遏制势力的博弈中,相互作出妥协才可以看到的不乏积极意义的结果。此类事件正在积聚中。它的普遍性已经广为人知。一般的评论多落定在对威权主义或极权主义的批判中;但是此类事件更有意味的也许是“事就这样成了”——尽管它所成就的是一种有缺憾的思想实在。当着需要的思想还是一片虚空时,有缺憾的实在也是非常富有意义的价值系统。这样,老金就认为,编选者的妥协,由于它所致力并最终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结果,博弈中,它的胜出,其实是不言而喻的。在可能的条件下,做一些“零星的社会工程”,包括编选殷海光先生的文集这样的“工程”,应该是非常踏实的自由主义者希望的工作。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也正是先贤的希望。
张斌峰先生的编选是非常认真的。他以一己之力,独自承担了百余万字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对殷海光原文和原文中的引文所作的校勘,应是付出心血最多的地方。这些工作,都对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说这是一部“编选适宜,用功颇勤,嘉惠后学,厥功至伟”的自由主义专著,或不为过。(2002年9月13日得书,14日凌晨草就,时窗外曙色微茫,梧桐叶下有影零乱。)
扭曲的人性之材 豆瓣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岳秀坤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作者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讨论了著名思想家维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赫尔德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法西斯土义到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兴衰或变迁,阐释了在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扭曲的人性。
本书是“人文与社会译丛”之一,全书共分8个部分,主要讨论了著名思想家维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赫尔德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梳理了乌托邦、浪漫主义、法西斯土义到民族主义等思想的兴衰或变迁,阐释了在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下扭曲的人性。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通往奴役之路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Road to Serfdom
8.4 (131 个评分) 作者: 哈耶克 译者: 王明毅 / 冯兴元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 8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br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豆瓣
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
作者: [美] 马克·里拉 译者: 邓晓菁 / 王笑红 新星出版社 2005 - 11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欧洲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生活在民主社会、计划体制或法西斯社会下的许多哲学家、著作家和法学家都支持或捍卫极权原则和恐怖政体。但是,本应对暴政的邪恶保持警觉的知识分子,为何背叛了看顾由和独立研究的理念?为何他们或隐蔽、或公开地站在认可大规模的压迫和人类苦难的立场上呢?
以邓丁·海德格尔、卡尔·施米特、瓦尔特·本雅明、亚历山大·科耶夫、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的生平行藏为例,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所处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动荡所迷惑,以致对极权主义、暴行和国家的恐怖行动视而不见。里拉说明了,那些没有控制看书激情的知识分子何以被推入了他们几乎毫无理解力的政治领域,并对我们的知识和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里拉的这本书……是在失望感的驱使下写就的,那是爱者才有的失望。他看到,在面对充斥于20世纪的暴行时,这些深刻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在政治上极为不负责任……里拉才思敏捷,具有提示真相的天赋,这本集子的每一篇研究都发人深思、给人启示。
——《纽约时报书评》
在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评论方面,马克·里拉无疑是最有才气的。他的作品不事技巧,深刻而流畅。
——保罗·伯曼
国家理论 豆瓣
作者: [英]帕特里克·邓利维 / [英]布伦登·奥利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 5
本书对当代西方研究民主国家的五大学派——多元主义、新右派主义、精英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多元主义——分章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考察了它们的理论起源、方法和价值、主要优势和缺陷。特别分析了它们了关于政治压力和动员的模式、国家组织及政治危机的理论。在对学派之间的区别作出简明提炼的同时,作者还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展示了出现于每一种传统中的共同的理论问题和解决方法,说明了各种理论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评价它们的正确方法。
就其覆盖的理论范围和对案例的运用而言,本书是第一本真正的政治学领域的比较研究著作。
自由选择 豆瓣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作者: [美] 米尔顿·弗里德曼 / 罗斯·弗里德曼 译者: 胡骑 / 席学媛 商务印书馆 1982 - 5
1980年的时候,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连续十个星期播放了一套电视节目,名字叫做“自由选择”。本书的内容同这个节目所涉及到的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电视节目限于时间不得不删除或只一笔代过,本书的论述却比较系统和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