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豆瓣
作者: 列宁 译者: 中共中央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59 - 9
全球化寡头垄断的出现,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竞争,因为竞争和垄断永远是相伴随的,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是不断地攫取垄断地位;没有一定的垄断地位,资本家也绝不可能去参与竞争。
在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已经融合为一,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产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在这个历史阶段,金融寡头统治一切,形成了食利者阶层(即金融资本家)和食利国。当今世界,美元的统治地位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
(1910年)在这4个国家中有两个是最老的、殖民地最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其余两个是在发展速度上和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在生产中的普及程度上领先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这4个国家一共有4790亿法郎,约占全世界金融资本的80%。世界上其他各国,差不多都是这样或那样地成为这4个国家、这4个国际银行家、这4个世界金融资本的“台柱”的债务人和进贡者了。
1900年6月7日,德国最大的工业家和‘金融大王’之一西门子,在德国国会中声称‘一英镑的股票是不列颠帝国主义的基础’”。
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 豆瓣
作者: [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译者: 林陵 / 史敏徒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这一次版本附了一些备考性质和教学研究性质的注解。做出这些注解,是企图使读者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部著作的一系列特点上,并且企图表明,这本书里所提到的某条原理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演和教学活动的各个不同阶段是怎样演变着的;这本书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演技术方面的一些后的发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等。
本书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建立演员创作体系方面的宏伟意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和第三卷有着有机的联系,因为第三卷是第二卷的直接继续。第二卷和第三卷都为我们接受“体系”的中心部分一第四卷中所叙述的创造舞台形象等问题作好了准备。可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把第三卷和第四卷写完,因此这两卷书的出版,仅仅是把为这两卷书而准备好的手稿材料发表出来。
《演员自我修养》一部是“体系”方面惟一完成了的著作,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亲自准备好付印的。这就使它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也是世界上表演艺术理论中非常具影响的理论体系。
本书为《演员自我修养》第1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代表作,是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必读作品。
苏联的最后一年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罗伊•麦德维杰夫 译者: 王晓玉 / 姚强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 2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苏联的心灵 豆瓣
The Soviet Mind: Russian Culture Under Communism
8.3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潘永强 / 刘北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著名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导读推荐:
我与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和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会面和谈话;对他们简直无法形容的生活和工作处境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对待的认识;还有我得以和他们两人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甚至是友谊,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并根本改变了我的观念。当我在出版物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或听别人提到他们的时候,我会生动地回忆起他们脸上的表情、举止和他们说过的话。直到今天,当我读他们的作品时,仍然能够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出现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并非没有可能,但目前我还看不到有任何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正在走向灭亡,人类有理由为这一切而感到自豪。
——《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冷战史 豆瓣
作者: [美] 雷蒙德·加特霍夫 译者: 伍牛 / 王薇 新华出版社 2003 - 8
本书作者1950年起在美国头家“思想库”兰德公司研究苏联军事,作为“苏联问题专家”崭露头角。1957-1979年先后任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高级官员及驻保加利亚大使,直接参与苏欧情报收集与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处理和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等重要工作。1980-1994年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仍置身于美苏、美俄关系的事态演变之中。作为冷战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本书,他披露了美国政府高层人士当年对苏联形势的估计,争论及应对谋略等鲜为人知的内幕。...
The Wise Men 豆瓣
作者: Walter Isaacson / Evan Thomas Simon & Schuster 2012 - 5
The Wise Men introduces the original best and brightest, leaders whose outsized personalities and actions brought order to post-war chaos: Averell Harriman, the freewheeling diplomat and Roosevelt's special envoy to Churchill and Stalin; Dean Acheson,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ho was more responsible for the Truman Doctrine than Truman and for the Marshall Plan than General Marshall: George Kennan, self-cast outsider and intellectual darling of the Washington elite; Robert Lovett, assistant secretary of war,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and secretary of defence throughout the formative years of the Cold War; John McCloy,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influential private citizens; and Charles Bohlen, adroit diplomat and ambassador to the Soviet Union.
中国人在海参崴 豆瓣
Китай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о Владивостоке: страницы истории
作者: [俄]聂丽•米兹 / [俄] 德米特里•安洽 译者: 胡昊 / 刘俊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中国人在这里所做的最大的‘恶行’就是他们一下子离开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比战争还糟糕,我们会死去。”
1870~1938年,有一群中国人,默默繁荣着海参崴这座俄罗斯的远东重镇。然而,1938 年,随着苏联大清洗运动的展开,30多万在远东中国人的命运和财产被定格。多年以来,这段历史一直被尘封。而今天,两位俄罗斯研究远东地方志的专家将掀开历史的面纱。
本书主要研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散民,阐述自1870年代初期起直至1938年被从远东驱逐的中国人在这近70年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旅行者的游记,并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870~1938 年中国人在海参崴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可以说是中国人当时在海参崴的全景图。此外,作者还提到了1933年到1938年期间中国列宁学校的历史以及曾经到访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重要革命人士。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有分量的著作,具有无可争辩的文献价值,它填补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国人”历史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李辉
Eastern Approaches 豆瓣
作者: Fitzroy MaClean Penguin 2009 - 8
Fitztroy Maclean was one of the real-life inspirations for super-spy James Bond. After adventures in Soviet Russia before the war, Maclean fought with the SAS in North Africa in 1942. There he specialised in hair-raising commando raids behind enemy lines, including the daring and outrageous kidnapping of the German Consul in Axis-controlled Iraq. Maclean's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in the Western Desert and later fighting alongside Tito's partisans in Yugoslavia are blistering reading and show what it took to be a British hero who broke the mould...
CCCP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Frederic Chaubin Taschen Verlag 2011 - 3
Ideological dreams
The fourth and final age of Soviet architecture
Photographer Frédéric Chaubin reveals 90 buildings sited in fourteen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which express what he considers to be the fourth age of Soviet architecture. His poetic pictures reveal an unexpected rebirth of imagination, an unknown burgeoning that took place from 1970 until 1990. Contrary to the 1920s and 1950s, no “school” or main trend emerges here. These buildings represent a chaotic impulse brought about by a decaying system. Their diversity announced the end of the Soviet Un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llapsing monolithic structure, the holes in the widening net, architects went far beyond modernism, going back to the roots or freely innovating. Some of the daring ones completed projects that the Constructivists would have dreamt of (Druzhba Sanatorium, Yalta), others expressed their imagination in an expressionist way (Palace of Weddings, Tbilisi). A summer camp, inspired by sketches of a prototype lunar base, lays claim to Suprematist influence (Prometheus youth camp, Bogatyr). Then comes the "speaking architecture" widespread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USSR: a crematorium adorned with concrete flames (Crematorium, Kiev), a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with a flying saucer crashed on the roof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iev), a political center watching you like Big Brother (House of Soviets, Kaliningrad). This puzzle of styles testifies to all the ideological dreams of the period, from the obsession with the cosmos to the rebirth of identity. It also outlines the geography of the USSR, showing how local influences made their exotic twists before the country was brought to it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