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
漢尼拔戰記 豆瓣
作者:
鹽野七生
译者:
張惠君
三民出版
2001
西元前264年,因西西里島的領土問題,羅馬與握有地中海制海權和商權的腓尼基人殖民都市--迦太基發生衝突,歷經三次的布尼克戰役,羅馬於西元前146年殲滅迦太基城。西元前133年,羅馬併吞努曼提亞,使西班牙內政趨於安定,羅馬掌握西地中海的霸權,並陸續向東一一征服馬其頓、希臘等城市,更遠征敘利亞,將小亞細亞納入版圖,使地中海成為羅馬人的「內海」。 本書以戰爭為題材,描述這一百三十年間羅馬稱霸地中海的歷史,尤其詳盡述說從西元前218年,漢尼拔從西班牙率領眾群,翻越阿爾卑斯山,進攻義大利本土,到西元前202年,羅馬名將西比奧於北非扎馬一役擊敗漢尼拔,被稱為「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尼克戰役。歷時十六年,雙方八回合的會戰,作者緊湊舖陳令人擊掌稱快的戰爭場面,勝利逆轉的精彩情節,鮮明地呈現登場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戰爭反映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為什麼知識優越的希臘人、軍事力量強大的迦太基人最後會敗給羅馬人?而什麼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是因緣際會?是天時地利?還是領導者本身的人格特質?
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豆瓣
作者:
Morris K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Christianity, Social Tolerance, and Homosexuality 豆瓣
作者:
John Boswe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 11
五百年来谁著史 豆瓣
5.0 (6 个评分)
作者:
韩毓海
九州出版社
2009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希腊化世界 豆瓣
作者:
(英)沃尔班克
/
F. W. Walbank
译者:
陈恒
/
茹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亚历山大大帝把其所缔造的规模庞大的帝国留给继承者,他的后继者们创造了君主制的新秩序,也创造了城市国家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统治了亚得里亚海到印度西部之间大部分地区达三百年之久。“希腊化”这个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希腊语是通用语言。希腊人成群结队地向南方、东方迁徙建立新的殖民地,或者参加雇佣军以寻求财富,确信自己作为新统治阶级的成员。当地人民和文化在卷入这场逐渐渗透的希腊化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和与冲突。
作者广泛使用一手材料,研究了从亚历山大之死到希腊化世界并入罗马帝国期间的政治事件。他也研究了这个世界中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习俗,文学、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以及新宗教运动的建立。作者以易读的手法叙述了这一巨大的、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的观念、成就形成了当今西方文明的基石
作者广泛使用一手材料,研究了从亚历山大之死到希腊化世界并入罗马帝国期间的政治事件。他也研究了这个世界中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习俗,文学、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以及新宗教运动的建立。作者以易读的手法叙述了这一巨大的、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的观念、成就形成了当今西方文明的基石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商务印书馆
2004
- 11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
- 1
《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2003年由台湾东华书局出版,当年即问鼎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是蒋勋先生继《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
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2010年增补改版,补充印象派以后至20世纪部分,并定名为《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关于西方,中国曾用相对模糊的“西洋”指称欧洲,特别是西欧。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影响越来越大,越洋跨国全球传播,成为与东方文明并峙的西方文明。
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从史前数万年前到20世纪终结,从北非、西亚到地中海世界,再到整个欧美;全面囊括。
全书共18个章节。作者从一把史前的燧石手斧头开讲,围绕地中海世界这西方美术数千年历史的血脉初源,这自上古时代开始,就彼此交互影响,传承密切的文明核心区开讲。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光辉的印象派,直到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数千年艺林的往事,数百件旷世杰作,蒋勋先生一一娓娓道来。读者一卷在手,对西方艺术史,大家杰作,流派变迁,艺术形式变化,都将有非常形象直观的了解。
此次增订,更换和补充了大量图片,近300幅精美珍贵图片,给了古往今来西方美术大师流誉千古不朽之作最精美和最逼真的呈现,加上蒋勋先生的珠玉文字,文图交映,将给读者一次阅读和欣赏的美的飨宴。
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2010年增补改版,补充印象派以后至20世纪部分,并定名为《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关于西方,中国曾用相对模糊的“西洋”指称欧洲,特别是西欧。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影响越来越大,越洋跨国全球传播,成为与东方文明并峙的西方文明。
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从史前数万年前到20世纪终结,从北非、西亚到地中海世界,再到整个欧美;全面囊括。
全书共18个章节。作者从一把史前的燧石手斧头开讲,围绕地中海世界这西方美术数千年历史的血脉初源,这自上古时代开始,就彼此交互影响,传承密切的文明核心区开讲。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光辉的印象派,直到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数千年艺林的往事,数百件旷世杰作,蒋勋先生一一娓娓道来。读者一卷在手,对西方艺术史,大家杰作,流派变迁,艺术形式变化,都将有非常形象直观的了解。
此次增订,更换和补充了大量图片,近300幅精美珍贵图片,给了古往今来西方美术大师流誉千古不朽之作最精美和最逼真的呈现,加上蒋勋先生的珠玉文字,文图交映,将给读者一次阅读和欣赏的美的飨宴。
文化漫谈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大部分篇幅是何兆武先生在清华大学针对本科生有关文化问题的谈话与讲演;主要是探讨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全书共分九讲,每讲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从对西方文化史的介绍切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进程、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讲解,涉及的知识面甚广;所举实例甚多。此外,何先生对“中学”与“西学”之争、五四运动、胡适、新儒学等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及人物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启发意义。作者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读来有如亲耳聆听先生的讲话。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Civilization 豆瓣
作者:
Niall Ferguson
Penguin Press
2011
- 11
If in the year 1411 you had been able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you would have been most impressed by the dazzling civilizations of the Orient. The Forbidden City was under construction in Ming Beijing; in the Near East, the Ottomans were closing in on Constantinople. By contrast, England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a miserable backwater ravaged by plague, bad sanitation and incessant war. The other quarrelsome kingdoms of Western Europe - Aragon, Castile, France, Portugal and Scotland - would have seemed little better. As for fifteenth-century North America, it was an anarchic wilderness compared with the realms of the Aztecs and Incas. The idea that the West would come to dominate the Rest for most of the next half millennium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wildly fanciful. And yet it happened. What was it about the civil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 that allowed it to trump the outwardly superior empires of the Orient? The answer, Niall Ferguson argues, was that the West developed six 'killer applications' that the Rest lacked: competition, science, democracy, medicine, consumerism and the work ethic. The key question today is whether or not the West has lost its monopoly on these six things. If so, Ferguson warns, we may be living through the end of Western ascendancy. Civilization takes readers on their own extraordinary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 from the Grand Canal at Nanjing to the Topkapi Palace in Istanbul; from Machu Picchu in the Andes to Shark Island, Namibia; from the proud towers of Prague to the secret churches of Wenzhou. It is the story of sailboats, missiles, land deeds, vaccines, blue jeans and Chinese Bibles. It is the defining narrative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发展的迷思 豆瓣
Le développement:Histoire d'une croyance occidentale
作者:
吉尔伯·李斯特
译者:
陆象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9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什么是西方 豆瓣
作者:
(法)尼摩
译者:
阎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豆瓣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作者:
(英)约翰·霍布森
译者:
孙建党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1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