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思想与学术 豆瓣
作者:
陳弱水 王汎森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4
本书收录了十四篇在过去几十年间发表于台湾的中国思想史论文。在开始介绍本书的内容和编选考虑之前,要先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在台湾发展的情况稍作说明,以方便读者?解本选集的本质。整体上来说,思想史是台湾历史学很有特色的一个领域。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思想史学者不算多,除了七八十年代一段短暂的时期,确定也并不特别得蓬勃,不过,这个领域长期在台湾历史学界存在而且一直具有活力的事实本身,就是很值得注意的了。本书的论文,是编者兼顾多种因素所选收的,并没有事先预定的严格准则,但有两个通盘的考虑值得一提。首先,本书具有类似通史的结构,涵括了战国以下中国思想史的全部,每个重要断代都有文章收入。不过,这些作品贯串起来,并不能构成首尾完整的知识或论述,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值得参考的论文作为代表。其次,编者希望本书能够反映台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色。
责任的重负 豆瓣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译者:
章乐天
新星出版社
2007
- 9
随着20世纪的结束,当法国仍然受困于政治和道德堕落的沉重记忆——这种堕落分裂了国家,给它与自己晚近的历史之间留了一个暧昧不清的关系——的时候,人们可以全面地认识莱昂·布鲁姆、阿尔贝·加缪和雷蒙·阿隆的价值——因为他们不能被轻易纳入20世纪法国公共和知识分子生活的传统叙事。正如朱特这项研究的结论所示,他们不单代表了自己时代的思想和政治文化中独特的、令人憬悟的一种声音,还代表了现代法国社会和思想史中很多最优秀、最持久的东西——过去是,如今也是。托尼·朱特有关三位已逝的伟大法国人的论文触及了我们时代思想和道德的全貌。在当前文化战争的甚嚣尘上的声浪之中,朱特理性的声音穿透那些胡言乱语,犹如一把穿透黄油的刀。——欧仁·韦伯(Eugen Weber)朱特点出的这几位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也都是活动家,不像我们后来的学者只摆弄语词。他描写这些人的笔触优雅,充满有根有据的自信。——赫伯特·R.洛特曼(Herbert R. Lottman)莱昂·布鲁姆、阿尔贝·加缪以及雷蒙·阿隆,三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布鲁姆是个世纪末的美学家,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当上了法国非共左翼力量的精神和政治领袖。加缪以小说《局外人》和《鼠疫》拥有遍及全世界的成千上万读者,他是抵抗运动的一员,是1945年后法国知识界的个中翘楚,直至1960年因车祸英年早逝。阿隆,两次大战之间在法国一代知识精英中与让-保尔·萨特齐名的人物,是一位政治理论家、媒体评论人和共产主义的批评者,为当代法国自由思想的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责任的重负》中,托尼·朱特对这三人的作品和公共活动进行了独到的、新颖的再解读,指出他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点。从某重要的意义上说,这三人都是“局外人”。布鲁姆和阿隆是犹太裔,而加缪成长于法属阿尔及利亚。他们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热烈的、时而暴力化的论战的焦点,都饱受法国政界与知识界、左翼和右翼主流的攻讦和误解。尽管他们的出身、关怀和观点迥异,但他们都是正直的人,都严肃地对待自己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远远躲开时尚与流俗。只是到了晚年(对布鲁姆和阿隆而言)或死后(对加缪而言)才开始受到尊重和敬仰——为他们的勇气和见解,为他们长期的边缘化地位以及激起后又被静静忘却的敌视。所以,尽管他们的创作和生活往往与法国政治和思想主潮背道而驰,但现在却有可能理解他们的楷模意义。……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宋宏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2
《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为编选本思想史论著作,系统地汇集了国内思想史学界关于20世纪中国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书中论文均出自国内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该书分四辑,第一辑为五四专辑,从经济伦理、自由与保守等多个角度解析力五四这个复杂而矛盾的大时代,探讨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变化的根本原因。第二、三辑重点讨论了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风起云涌的各种观念与论战,第四辑梳理了五四以来激荡中国的各种思潮。
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 豆瓣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
[英国] 彼得·沃森
译者:
朱进东
/
陆月宏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20世纪思想史》(上下)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一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 豆瓣
History: Politics o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Ranke and Burckhardt
作者: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译者:
刘耀春
/
刘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和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是公认19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历史学家。他们常常被视为一种对照:兰克是政治史的代言人,布克哈特是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但是这种简单归纳不足以凸显二者的史学旨趣与研究路径,也忽视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复杂关联。
本书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的政治和知识语境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互相影响与共同纽带,从而揭示出这两位史学巨匠真正的创造与贡献之所在。
本书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的政治和知识语境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互相影响与共同纽带,从而揭示出这两位史学巨匠真正的创造与贡献之所在。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这里集结了自2003年后七八年间,葛兆光先生在北京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给博士生讲的“思想史著作选读与研究”一课的录音整理稿。据听过这门课并且参与讨论的一些博士生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葛先生借几位海外学者,如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艾尔曼等有关中国思想史或文化史著作的阅读,对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通过并不多的若干个案,参悟了海外中国研究的一些特别的背景和理论,经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让学生看到了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更主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The German Genius 豆瓣
作者:
Peter Watson
Simon & Schuster
2010
-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强调“人种论”,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虽然这种说法日后被完全否定,但德国在过去两百多年从艺术、音乐到科学等领域,确实是人才辈出。
剑桥大学研究员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的叙述横贯1750年至今的德国现代思想与文化,将对全世界对于德国的陈旧观念发起挑战,让人们重新认识德语社会曾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从巴洛克时代的结束、音乐家巴赫的逝世到1933年希特勒的崛起,德国从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强国——甚至比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更具创造性、更有影响力。
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德国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本国的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截至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甚至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的总和。然而,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得天才锐减。这个残酷的事实使得德国取得的许多成就至今仍被阴影笼罩。
但当时,德国人是如何扭转国家大局,造就了文化领域一枝独秀的地位?
在这本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追溯历史真相,探索了德国天才的起源。他解释了德国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科学文化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作者还提出,德国思想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巅峰。从贝多芬、康德到尼采,从歌德、瓦格纳到孟德尔、普朗克,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弗洛伊德、勋伯格,无数大师塑造了这种文化。
此外,尽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艺术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哲学家)、约瑟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枢机主教)等重要人物保证了德国智慧至今仍兴旺发展。
《德国天才》是一部引人入胜,气魄宏大的编年史……英语目前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沃森另辟蹊径,带你回到很久以前德语一家独大的时刻。
剑桥大学研究员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的叙述横贯1750年至今的德国现代思想与文化,将对全世界对于德国的陈旧观念发起挑战,让人们重新认识德语社会曾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从巴洛克时代的结束、音乐家巴赫的逝世到1933年希特勒的崛起,德国从一个文化贫瘠的西方国家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强国——甚至比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更具创造性、更有影响力。
在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德国的艺术家、作家、学者、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本国的科学文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截至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甚至超过了英国和美国的总和。然而,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统治使得天才锐减。这个残酷的事实使得德国取得的许多成就至今仍被阴影笼罩。
但当时,德国人是如何扭转国家大局,造就了文化领域一枝独秀的地位?
在这本兼容并包的文化与思想史中,彼得·沃森追溯历史真相,探索了德国天才的起源。他解释了德国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科学文化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作者还提出,德国思想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巅峰。从贝多芬、康德到尼采,从歌德、瓦格纳到孟德尔、普朗克,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弗洛伊德、勋伯格,无数大师塑造了这种文化。
此外,尽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艺术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哲学家)、约瑟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枢机主教)等重要人物保证了德国智慧至今仍兴旺发展。
《德国天才》是一部引人入胜,气魄宏大的编年史……英语目前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沃森另辟蹊径,带你回到很久以前德语一家独大的时刻。
A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豆瓣
作者:
John Theodore Merz
Thoemmes Continuum
2000
- 7
John Theodore Merz (1840-1922) was an industrial chemist and philosopher who came to Britain from his native Germany in 1867. His life-long work was dominated by the desire to contribute towards the unification of knowledge. Uniting the two cultures of science and the arts, Merz's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s an extended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volumes 1 and 2) and philosophical (volumes 3 & 4) thought. It is not a history of science, but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thinking, not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but a survey of the main philosophical ideas. It was perceived by his contemporaries as a continutation of Whewell's "History of Inductive Science" (1837). As the only study which examines the whole range of continental 19th-century intellect it is an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sourcebook for scholar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each containing extensive bibliographic footnotes and an index, it refers to the key works and theories of the major European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Volume 2 also contain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by a historian to include the subject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in a general history of intellectual progress. Merz's wor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our volumes between 1896 and 1914. Subsequent unaltered editions followed and it has remained a classic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debate.
The American Mind 豆瓣
作者:
Henry Steele Commag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9
- 9
In a book written out of a passionate belief in the staying powers of the democratic principles, a noted historian has written a major work that may be described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thought and character since the 1880s. "Impressive in its inclusive sweep."-Joseph Wood Krutch, New York Times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豆瓣
作者:
Roy Port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11
"Porter's [book] has been long in the making and has been worth waiting for."—Peter Gay,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From the author of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winner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Book Award) comes a "sumptuous and spicy volume" (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that highlights Britain's long-underestimated and pivotal role in disseminating the ideas and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response to numerous histories centered on France and Germany, Roy Porter explains how the monu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in Britain influenced worldwide developments. This "splendidly imaginative" work "propels the debate forward...and makes a valuable point" (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16 pages of black and white illustration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豆瓣
作者:
Richard Hofstadter
Random House USA Inc
1989
- 5
A revised edition of the clasic study of American politics from the Founding Fathers to FDR.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文体 豆瓣
作者:
加藤周一
/
前田愛
岩波書店
1989
探索文体的时代,其思想如何?围绕同一事件各種媒体的叙述,广告・問答・法律等の諸文类,不仅名家名文,甚至演説、朗读等都广泛收录。检证以传统的延续、展開、变化来应对新时代的“文体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