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照相馆的故事 豆瓣
作者: 鉴君再现工作室:鉴君 / 中央美术学院:王且力(编著)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0 - 1
现在,告诉您一个奇迹,让您体验一位绘画大师的创作快乐和真谛。在“300年前”的一个小小的快乐镇里,衣冠楚楚的绅士驾着十八世纪的四轮马车正风风火火地奔向阿道贝照相馆,一部情景化的大型Photoshop交互式教学影片《照相馆的故事》正在上演。浑厚、震撼心灵的旋律伴随精彩绝伦的流动画面使人目不暇接,风格别致、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楼群,生机盎然的非洲部落村庄,雪花飘飘、宏伟壮观的日本富士山,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罗马的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美丽可人的海底热带鱼,兽中之王狮王艳后,潺潺流水、风景如画的中国风……。这是由北京希望电脑公司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电脑美术工作室、鉴君再现的世界创作室历时一年倾力开发、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世纪极品:这是一部以Photoshop为主演的经典图书,进入电脑美术的奇幻世界从这里开始!与图书配套的、里面盛装着数不清的“珍珠玛瑙”的三张光盘内容包括:千禧1号奶油碟通过16个精彩例子,用情景化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教你学习从绘画知识到平面广告的诸多知识;千禧2号草莓碟通过20个精彩例子,教你学习从数码浮雕、数码版画到插图绘制等诸多知识,感受做时空旅游者的乐趣;千禧3号汉堡碟通过20个精彩例子,教你学习从装修透视到网页动画等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动感知识。与光盘配套的经典彩色书由十三幕组成:第一幕:万物的鼻祖――几何形体(绘画入门Photoshop入门篇);第二幕:带冰块的可乐罐(广告应用篇,Photoshop深入学习);第三幕:美味啤酒(质感应用篇,Photoshop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 第四幕:信息天使――蜻蜒电话(浪漫幻想创作篇Photoshop由中级阶段转入高级阶段);第五幕:羊皮卷:(Photoshop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学习)绘画中尝试使用色彩;第六幕:唯吾知足――一枚银币(浮雕技法篇)Photoshop进入高级阶段的学习;第七幕:发行“自己王国”的钱币(版画技法以及Photoshop高级阶段的学习); 第八幕:时空旅行――罗马帝国(建筑画技法篇,Photoshop应用);第九幕:时代的号角吹响了!(全动画篇)从平面设计师向动画师进军(影片与Photoshop);第十幕:(插图部分)王老师的画室(电脑绘画语言的探索); 第十一幕:(绘画部分)狮王艳后(毛皮质感的技法); 第十二幕:热带鱼(绘画的应用); 其中第十一幕“狮王艳后”和第十二幕“热带鱼”采用随本书赠送的开心扫描卡进行学习。
本作品让您通过56个欢快、浪漫的实例学习,发现原来您也可以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也可以成为Photoshop专家;手持“开心扫描卡”,电脑绘画更轻松;“史画卷”+“交响诗”,开创了情景教学之先河。《照相馆的故事》带您进入神秘魔幻的世界,更多的意外和惊喜等着您去挖掘!您还等什么?!赶快先睹为快吧!
本作品面向从事电脑美术设计和创作的广大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在电脑上追求人类美好事物的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中年人、青年人和祖国的花朵。愿《照相馆的故事》伴您度过人生快乐的每一分钟!
设计中的设计 豆瓣 Goodreads
DESIGNING DESIGN
8.4 (1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豆瓣
7.0 (31 个评分) 作者: [日] 佐藤可士和 译者: 常纯敏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 6
书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设计案为例,将“超级整理术”分为三大阶段,从有形到无形分别是:空间整理、信息整理以及思考整理。从随身物品、办公环境开始,透过对于空间整理的习惯,养成对于思考整理的敏锐,只要按部就班,时时刻刻磨练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绪清晰、提高判断能力、开启灵感之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精致度!
零ZEЯRO 豆瓣
ZEЯRO
8.3 (4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松田行正 译者: 黄碧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4
这是一本黑色的书,连三个切口都刷了黑漆。正面不着一字的书衣也是黑色特种纸,两边是两张切割出来的脸部曲线,封面上只有九个小孔。这九个小孔是凡尔纳的小说《桑道夫伯爵》中桑道夫伯爵解读暗号的模型纸,配合硬封上的文字阵列,正常包裹时显示出“ZEЯRO松田行正”,将书衣顺时钟旋转90度就变成“ZARRATHUS”,再转90度会出现“TRRASIGNE”,再转90度则会出现“ASINTOERR”。这36个字母去掉作者名,就变成ZEЯRO, ZARRATHUSTRRA, SIGNE, A SIN TO ERR。九个小孔的排列方式来自杜尚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通称大玻璃》中的“九个射击的痕迹”,喜欢玩双关语的杜尚用射击的洞比喻射精。作者解说书名的含义是:从零(ZERO)出发,逐渐偏离(ERROR),进入记号的世界。更详细的解说,你们看书吧。书衣的背面是一株枝繁叶茂的文字树。书中列出的记号群只是根据形状的趣味性来选择,也有很多记号是已经超越了沟通途径的复杂形状。有很多文字系统因为形状和文法太过复杂而无法流通,自然消失,也有一些像神代文字那般怪异的文字系统。除了感到形状有趣外,再加上被这些瞬息万变的文字、记号所迷惑,最后本书集结了11章×11种=121个文字群、记号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页的大小也是11的倍数,宽121毫米×长209毫米,正文的版面篇幅也是以11毫米为单位。各章的内容并非完全有系统的分类,主要以形状相似,还有渐渐演变而成的组合来编排。各章开头的记号是象征每一章的变形字母。那么就请读者进入这个奇妙的昆虫图鉴般的形状世界吧。封面详图请看:http://www.douban.com/note/144267783/
够了!创意 豆瓣
作者: 里奇·戈尔德 译者: 王卓 2009 - 8
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奇才的宣告风靡网络;设计大师;私家创意经典;遗世之作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台湾文案天后 李欣频 推荐
当设计、创意满天飞,我们为何还需要更多设计?尤其在讲究节约物资、爱惜地球的时代,大量的产品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创意,是不是够用就好?我们生活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之中,比如一般的厨房里堆满各种物品,而每个工具、用品、每件事物都是复合体——由数十、上百成千的其他物品所构成。虽然每个东西都满足我 们的需求,却也创造出渴望更多东西:麦片需要汤匙,电视机需要遥控器。作者将此一紧密交织的人造物生态为繁荣世界。在这本既是图像教科书、卡通式论文的小书里,作者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创意人为何产生出垃圾?设计更多产品真能让生活更好?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演讲稿而写成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创意、创新和物质丰富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四顶创造力帽子: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7个创新模式,以及对时下的客户至上主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分析。这本书是作者的遗作。 Plenitude是作者对目前为满足客户需求无限生产的经济现状而提出的,意思是因为客户不断提出需求,人们就不断地生产东西,因而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此反复导致无限地生产造成物质的过度丰富。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够了!创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xcgYU8-bNo/
简单法则 豆瓣
The Laws of Simplicity
作者: [美] 前田约翰 译者: 黄秀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市场的风向标已经转变!简单能赚钱!简单更能滋养心灵!.
简单是商业的哲学:Google、 Amazon.com、 联邦快递
简单是设计的灵魂:iPod、 奥迪汽车、 苹果电脑、 联想 ..
简单是科技的思维:施乐、 飞利浦、 微软、 Linex
简单是生活的美学:宫崎骏、 乐高、 宜家家居、 强生、 可口可乐
简单有理:少能胜多、简能驭繁,全球崇尚“简”爱
复杂的科技入侵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简单势必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Design by Numbers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The MIT Press 2001 - 1
Most art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pair artists with engineers or scientists: the artist has the conception, and the technical person provides the know-how. John Maeda is an artist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and he views the computer not as a substitute for brush and paint but as an artistic medium in its own right. Design By Numbers is a reader-friendly tutorial on both the philosophy and nuts-and-bolts techniques of programming for artists. Practicing what he preaches, Maeda composed Design By Numbers using a computational process h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the book. He introduces a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vailable on the Web, which can be freely downloaded or run directly within any JAVA-enabled Web browser. Appropriately, the new language is called DBN (for "design by numbers"). Designed for "visual" people--artists, designers, anyone who likes to pick up a pencil and doodle--DBN has very few commands and consists of elements resembling those of many other languages, such as LISP, LOGO, C/JAVA, and BASIC. Throughout the book Maeda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and delights--of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 behind computer programming, as well as the many wonders that emerge from well-written programs. Sympathetic to the "mathematically challenged," he places minimal emphasis on mathema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Because computation is inherently mathematical, the books second half uses intermediate mathematical concepts that generally do not go beyond high-school algebra. The reader who masters the skills so clearly set out by Maeda will be ready to exploit the true character of digital media design.
The Laws of Simplicity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The MIT Press 2006 - 8
Finally, we are learning that simplicity equals sanity. We're rebelling against technology that's too complicated, against DVD players with too many menus, and software accompanied by 75-megabyte "read me" manuals. The iPod's clean gadgetry has made simplicity hip. But sometimes we find ourselves caught up in the simplicity paradox: we want something that's simple and easy to use--but also does all the complex things we might ever want it to do. In The Laws of Simplicity, John Maeda offers guidelines, ten laws for balancing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 in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design--for needing less and actually getting more.
Maeda--a professor in MIT's Media Lab and a world-renowned graphic designer--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how we can redefine the notion of "improved" so that it doesn't always mean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added on.
Maeda's first law of simplicity is "Reduce." It's not necessarily beneficial to add technology features just because we can. And the features that we do have must be organized (Law 2) in a sensible hierarchy so users aren't distracted by features and functions they don't need. But simplicity is not less just for the sake of less. Skip ahead to Law 9: "Failure: Accept the fact that some things can never be made simple." Maeda's concise guide to simplicity in the digital age shows us how this idea can be a cornerstone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roducts--how it can drive both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can learn to simplify without sacrificing comfort and meaning, and we can achieve the balance described in Law 10. This law, which Maeda calls "The One," tells us: "Simplicity is about subtracting the obvious, and adding the meaningful."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豆瓣
7.7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浦康平 译者: 杨晶 / 李建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11
这本书收录了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近年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吕敬人、黄永松、安尚秀、郑炳圭、R.K.乔希(R.K.Joshi)、柯蒂·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通过他们的对话使读者得以分享这些设计师们对本国的文化、文字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而书中配合各处对谈内容分别选刊的杉浦康平和六位设计师的作品,也为读者提供了从思想到实践的典范。
设计的觉醒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一光 译者: 朱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田中一光先生在大陆首次发行的文集,他以亲笔文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去体验与众不同的设计人生,进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的田中一光。设计大奖上的冉冉新星、办公室里的“工作狂”、讲台边的“园丁”、玻璃窗边的编排指挥家……他工作上的非凡才华让人敬佩奋发;而年龄最小的歌舞伎观众、戏剧舞台上的活跃份子、爵士乐的鉴赏家、厨房里的美食创意鬼才……他生活中的情趣又让人心生向往。身为设计师的田中一光先生,以清丽优美的笔触,充满画面感的描写与记录,将设计之道与生活之道自然融合,在启迪设计智慧的同时,也为读者打开了更广阔的生活视野。
田中一光先生于2002年去世,从02年至今的这段时间,中国设计界对日本设计的关注与日俱增。日本人骨子里对细节和质感的偏执;岛国人因为资源的匮乏和人口比例的失调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消费文化在日本的白热化发展导致的市场极度细分,这些日本的特殊性所衍生的设计特质给国人探寻自己的设计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引导。日本设计在国内的反响让我们认识了当今日本设计界的一批中坚力量:原研哉、深泽直人、隈研吾、安藤忠雄……而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前辈,真正日本设计风格与哲学的开拓人物田中一光,向我们更好地呈现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沿革、嬗变。在追根溯源中,我们期待国人对设计本质的不懈求索精神,终将觉醒。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原研哉 中央公論新社 2008 - 5
前言
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我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我是在尝试通过白的概念找到一种营造简单和微妙的日本美学的源头。
设计是我的工作。我的职业领域是沟通。这意味着,比起做“东西”来,我更多地是在解析“环境”和“条件”。我已在大量的展览中展示了我的工作,做了数不清的海报、包装设计、符号标志以及书籍设计。这些产品都反映了我的给定“环境”的本质。我的职业引导我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能不断获得新力量的形象,能留下长久印象的无比清晰的东西。这一思维过程,反过来又使我开始关注在日本,或更广泛而言,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文化传播的手段。随着此思想进程的进展,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它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空”(utsu)与“空虚”(karappo)是我在试图抓住沟通本质时思考的一些概念。当人们分享各自的想法时,他们一般是倾听彼此的意见,而非将信息扔给对方。换句话讲,成功沟通的基础在于我们能够多好地倾听,而非我们能够多好地将我们的意见推给坐在我们面前的那个人。人们已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以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例如,与那些涵义被限定得较窄的标志不同,十字、日本旗上的红色圆盘这样的符号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力能不受任何疆界限制地自由驰骋。它们就像无数空的容器一样,能包含各种可能的涵义。空的概念同样可以从洞穴式的陵墓、教堂、小花园或茶室中发现。它们都反映了空的概念。虽然一开始我是在写“空”,但没多久我就发现,我其实是在说“白”:通过与“空”那宽广的涵义谱系对抗,“白出现了。从语言学上来说,白这个字,在日语里是出现在空白这个词组里的”。这一联系最终迫使我根据与白的关系去探索空的涵义。相应地,我最终也是先写的白,然后再转到空。
我的希望是,当你读完本书,白对于你,看起来已经有所不同了。如果你觉得它闪耀着崭新的、更清晰的光芒,我们就可以说,你的感觉更纯净了。这样一个提高了的对白的认识也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我们可以在更亮的光中看我们的世界。
------------------------------
第一章
白的发现
作为感觉经验的白
“白”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其实,“白”只存在于我们的感觉认知中。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要去找一种感觉白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会获得一种对白的知觉,比我们正常体验到的白还要更白一点点。这会让我们察觉到日本文化中白的惊人多样性。我们开始理解寂静和空的空间这样的词语,并能区分它们之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当我们达成了与白的这种密切关系,我们的世界就会更亮,而其阴影也会更深。
打字稿的黑并不意味着那些字真的黑。它们只是在与一张白纸的对比中显得黑。同样地,日本旗上的圆也只是在与其白背景的关系中才显得红。当蓝色或棕色被置于白背景中,这种相对性对它们也同样奏效。因为不存在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要保持白的纯洁性是困难的,因为它太容易被污染。它的美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地意识到其短暂性。
日本建筑、空间概念、书籍设计以及花园这样的东西,都是在对引入白的这种思维过程的响应中诞生的。类似的一种接近白的方式是谷崎润一郎(1886-1965)在其文章《阴影颂》中提出的,从阴影的角度对日本美学进行了诠释。谷崎用阴影找到一张图的消逝点的想法棒极了。而难道不能还有另一个消逝点,即,那与黑色阴影对比下的极亮?
颜色是什么?
白是一种颜色吗?它像是一种颜色,但同时,我们也可把它看成一种无色。那么我们就须追问:颜色到底是什么?
颜色机制已被组织成清晰的系统,其本身即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物。最普通的两种颜色分类法是门塞尔法与奥斯瓦尔德法。在其系统中,颜色的三元素:色值、色彩和色度(简言之,即透明度与亮度)可通过构建一个三维环形物来解释,以便我们更容易观察其物理现象(即颜色)。然而该物之构建,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对所谓颜色的完全体验。诸如一只打破的鸡蛋蛋黄之澄澄金黄,或是一盏茶杯中满盈的茶水,都不止是颜色。它们其实是在一种更深的层次,带着质感与味道等其物质本性中所固有的属性被看到。人们是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看到颜色的。在此,对颜色的理解不是仅仅通过我们的视觉感官,而是通过我们所有的感官。只要颜色系统还仅只是建立在物体的物理、视觉性质上,它们是无法传达我们的总体反应的。
如今,我们在为印刷、纺织以及制造品选择颜色时要使用色标本。大多数色标颜色都按照此前提到的门塞尔法与奥斯瓦尔德法的规范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实用。其秩序性与客观性使得我们能够清楚地将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区分开来。
我经常提到的另一种色标本叫做“传统日本色”,是以日本人使用的老的颜色名称组成的。这个本子的初衷不是系统的一贯性,所以当要求精确的时候就无法使用了。它以具有能唤起人们想象力的力量著称。只要我拿起这个本子,我总是能顺利而自然地接受其文字所捕捉到的颜色的特性。同时,我的感觉被唤醒,仿佛听到了家乡的口音,我感到了抚慰,以及一丝孤独。而这些情感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颜色可以反映我们细微的情感。但这并非全部。我们看得到发现颜色的那一刻所涌起的人类情感本身的核心吗?颜色并不单独、独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它们随着光的细微级差而不断变化。是语言,无比伟大地赋予了它们清晰的存在。我们从感情层面吸收了那些语言命名的正确性。色彩被感知和体会的方式存储于一种已形成的文化之中,其大标题叫“传统色”。
当我们试着去想象颜色,可能有必要将所有预先设定的类别从我们的头脑中清除,回到一种空白状态。事实上,iro这个“色 ”字的日语,也意味着“情人”。它包含着比现在的颜色所拥有的远为宽广的联想范围。当我们还是小孩时,我们拿到用来画画的那些12支一盒的铅笔好坏参半地塑造了我们的感知。从此我们存储起了诸如“水色”、“肉色”等等概念。可是假使这些参数并不存在,而我们用来描述颜色的词汇又太少怎么办?我们还会以当今世界所通行的方式看待颜色吗?
据说在8世纪的日本,当第一部诗集《万叶集》出版的时候,与颜色有关的词汇还很少。那时使用的基本形容词只有四个:akai(红)、kuroi(黑)、shiroi(白)以及aoi(蓝)。(加i使名词变成形容词。)这四种颜色是指:光明和能量(红),没有亮光(黑),耀眼(白),朦胧的印象(蓝)。这四个形容词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太少,但实际上每个词都有很广的范围。人们能够在语境中表达含义上和气氛上很细微的差异。没必要像我们今天这样将颜色严格分类。这就意味着,例如蓝和绿可从情感上归成一堆儿,都算是广义的蓝(aoi)这一类。用形容词表示颜色要依赖于接受者的心理,我们可以假设他们使用的是植物性颜料的名称,如靛青、紫罗兰或是苦橙、灰以及嫩草等等。
我们冠以“传统”的无数颜色源于谦和的平安文化。人们对于自然中的变化有一种精微的把握,并能通过诸如其衣服和家具之类的东西来表达这些变化。这就使一种基于分享美学的新式文化得以产生。一年一般是被分为四个季节,而中国的历法则辨别出72个有不同特征的天气模式或是“候 ”,分为24个“节气”。这一历法又被日本人按其自己的感觉加以采用和修改。一个日本人要想被人认为有教养,他或是她就须获得一种对美的深层意识-以“雪 -月-花”一语表达-在被分为五日周期的季节变化中去发现。
精确指明变化季节的词语,如moegi-iro(发芽植物之亮绿)或是asagi-iro(韭葱叶之绿蓝)是脆弱的,但它们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它们捕捉到了观察的瞬间。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如此深入我们的内心。颜色名称的作用就像穿过一根细针的一根线,能将我们最微妙的感情缝合在一起。当针触到其目标时,我们便会感到快乐或是入神。它也可能令我们感到痛苦,因为它使我们明白,这种微妙正从我们的现代生活环境中消失。
正如钟乳石洞是经由一滴又一滴下落的水珠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累积方才形成,自然之精彩或是变化中世界的精神影像亦是逐渐积累才形成颜色的名称。某些东西失去了,其他的转化了,然而最终,没有任何人觉察到,颜色作为一个知觉的大系统建立起来了。传统颜色系统的数量可能会和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一样多。“传统日本色”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设计 豆瓣
なぜデザインなのか
作者: [日]原研哉 / 阿部雅世 译者: 朱锷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设计是什么?为什么设计?
原研哉与阿部雅世,东京与柏林,居住在两个不同城市的设计者,进行了一场以“设计”为题的讨论。本书是两位作者的精采对谈录,他们结合自身对于设计的想法与实践,融合彼此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观察,在“如何理解设计”、“设计的语言与沟通”、“设计的潮流”、“设计与生活”四个大主轴之下,深入探讨设计的根本,以及种种与设计相关的有趣议题。
设计心理学 豆瓣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8.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梅琼 中信出版社 2010 - 3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诺曼博士本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产品的诞生 豆瓣
作者: (英)哈德森 编著,刘硕 译 译者: 刘硕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 8
《产品的诞生:从概念到生产经典产品50例》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About Face 3 豆瓣
作者: Alan Cooper / Robert Reimann John Wiley & Sons 2007 - 5
* The return of the authoritative bestseller includes all new content relevant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how About Face maintains its relevance to new Web technologies such as AJAX and mobile platforms such as the iPod
* Addresses the continuation of a general shift in emphasis from Windows desktop software to other platforms and domains including appliances, Web applications, consumer electronics, and mobile devices
* Features updated examples to reflect current state-of-the-art interfaces and additional case studies where appropriate
* Contains updated graphics, icons, and layouts; a new approach to Cooper's immensely popular Goal-Directed Design methodology; and coverage of the new thinking in interface, interaction, and product design methods
About Face 2.0 豆瓣
作者: Alan Cooper / Robert M. Reimann Wiley; 1st edition 2003 - 3
First published seven years ago-just before the World Wide Web exploded into dominance in the software world-About Face rapidly became a bestseller. While the ideas and principles in the original book remain as relevant as ever, the examples in About Face 2.0 are updated to reflect the evolution of the Web.
Interaction Design professionals are constantly seeking to ensure that software and software-enabled products are developed with the end-user's goals in mind, that is, to make them more powerful and enjoyable for people who use them. About Face 2.0 ensures that these objectives are met with the utmost ease and efficiency.
Alan Cooper (Palo Alto, CA) has spent a decade making high-tech products easier to use and less expensive to build-a practice known as "Interaction Design." Cooper is now the leader in this growing field. Mr. Cooper is also the author of two bestselling books that are widely considered indispensable texts. About Face: The Essentials of User Interface Design, intro-duce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et of practical design principles. 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explains how talented people and companies continually create aggravating high-tech products that fail to meet customer expectations.
Robert Reimann has spent the past 15 years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digital products as a designer, writer, lecturer, and consultant. He has led dozens of interaction design projects in domains including e-commerce, portals, desktop productivity, authoring environments, medical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ation, wireless, and handheld devices for startups and Fortune 500 clients alike. Joining Cooper in 1996, Reimann led the development and refinement of many goal-directed design methods described in About Face 2.0. He has lectured on these methods at major universities and to international industry audiences. He is a member of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UC Berkeley Institute of Design.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豆瓣
Pädagogisches Skizzenbuch
作者: [德] 保罗·克利 译者: 周丹鲤 译 / 曾雪梅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德文本初版于1925年,英译本初版于1953年。此后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流布全世界。时至今日,该书仍是美术教育家们的权威性参考书籍。
本书从相互缠绕的线条这样简单的现象开始,引导读者逐渐加深对确定的结构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的理解。但是克利并不采用纯抽象的表现方式。学生仍然处于熟悉的世界当中——通过克利简单、流畅的图画及精确的图文说明直接体现,熟悉的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棋盘,骨骼,肌肉,心脏,水车,植物,铁轨枕木,走钢丝的人——这些都成为包豪斯学院43个设计课程的实例。
中央美院周至禹教授作序推荐。
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
——[德]保罗•克利
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
——[德]保罗•克利
包豪斯经典译丛(Bauhaus Series)
《艺术中的精神》 [俄] 康定斯基 著
《点线面》 [俄] 康定斯基 著
《艺术与艺术家论》 [俄] 康定斯基 著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克利的日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色彩构成》 [美]约瑟夫•阿尔伯斯 著
负建筑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隈研吾 译者: 计丽屏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队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声”?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