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
我者与他者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8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内容简介: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这一个出现于东亚的“中国”,有其自己发展与舒卷的过程,也因此不断有不同的“他者”界定其自身。到了今天,经过八次锤炼,“中国”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中国”竟在几个古老文化体系之中,经历了最大,也可能最为彻底的变化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提问:原来的“中国”是否还存在。
万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我者與他者 豆瓣
作者: 許倬雲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萬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許倬雲 漢聲出版社 2006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且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許倬雲耗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大著作,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者在書中闡釋了上百個一般讀者想知道,但又不曉得到哪裡去問的文化議題,例如:台灣為什麼晚至近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麼、《金瓶梅》為什麼是有反叛精神的創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何差異、孔子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代西方的工業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本書,即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所撰寫的歷史。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照。
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周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职业化管理,由此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试,以求胜出。恰如短跑竞赛,在预设的鸣枪“砰”之后,跑道上的选手风驰电掣,但最终谁能折桂,有很多变数就在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我们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不仅激励更多的历史学者投身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会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对历史发生兴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责编推荐
比艰深史学研究更浅显,
比管理理论更生动,
史学与管理学互动,
生动而到位的阐释,
相信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为各位读者提炼的管理智慧将使您受益匪浅。
历史大脉络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为补充一般历史教科书而撰写了这样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读物。本书是关乎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比如文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以全球的视角,纵横交错,颠覆你对历史常识的刻板印象。
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许倬云问学记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正版授权 卖家 : Boolee 加微信[soweinc]每天分享好书,邀你加入国际微信群学习交流.微信好友低至5优惠 . 书名:许倬云问学记简介:88岁历史学家的“上学记”“成长记” 温情、智慧、见识交相辉映作者:许倬云 著,理想国 出品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3月装订方式:平装-胶订分类:历史|历史随笔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4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
★史学大师许倬云从历史出发,为当下把脉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现代文明的成坏》已经上市!
一个朝代的盛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公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许倬云
许倬云先生认为,国家是政治和社会的共同体,也可以将其看做一个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各部分协调一致,国家则强大兴盛;一旦政权僵化或 各部分失衡,则会逐渐没落。民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最不坏的制度”,就在于它能够根据现实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以面对当前的挑战。
中国史部分,本书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7
★一部气势恢宏、雅俗共赏的大历史,一本剖析西方文明的大师之作
★《大国霸业的兴废》之后,“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第二部
★主宰人类生活三百年的主流文明是如何兴起的?
★全球化之下的人类又将走向何方?
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