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Dreadnought 豆瓣
作者: Robert K. Massie Ballantine Books 1992 - 9
Massie's sweeping narrative centers around the naval rivalry between Britain and Germany after the death of Queen Victoria in 1901, highlighting this as one of the major tensions that led to WW I.
2020年3月20日 在读 林大師推薦:解答Helgoland-Zanzibar Treaty的原因
我想读这本书 (私人收藏) 2018-09-11
2020 德國 戰爭 歐洲 歷史
海权论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译者: 范利鸿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 6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于19世纪末期创立的。他毕生从事于海军事业和致力于海军理论著述,有著作20部。其重要著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892),确立了海权论的基础。作者在其著作中,分析研究了英国同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海军强国为争夺海洋霸权而进行的多次海战以及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海战,阐明了海权对这些战争的胜负,对有关国家、殖民地和海上贸易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及作用。至1911年,马汉又写成《海军战略》一书,形成了他的海军理论体系。
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还主张美国在太平洋同其他列强实行“合作”,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国防论 豆瓣
作者: 蒋百里 岳麓书社 2010
《国防论》作者蒋百里(1882—1938),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浙江海宁人,名方震,字以行。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先后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及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著有《军事常识》《新兵制和新兵法》《孙子新释》《欧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蒋一生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著述宏富,其军事著作大多收入《蒋百里先生全集》。
本书是蒋百里将军考察欧洲各国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列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总结,吸取了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阐明了对国防建设的主张。
菊花与锚 豆瓣
作者: 刘怡 / 阎京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本书为“经典战史回眸”系列丛书之一,对日本沿海军从明治建军,通告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直到挑起太平洋战争,最终走向灭亡的历程进行了具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
菊花与锚
——近代日本的变革与日本海军的创设
从浪速到吉野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海军的扩充与发展
菊纹龙旗之战
——1894年甲午海战及分析
走向战争的道路
——日俄战争的政治与外交背景
帝国的重组
——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六六舰队”时代的日本海军
“八八舰队”的发端
旧日本帝国海军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旧日本帝国海军长门级战列舰
民国军事近纪 广东军事纪 豆瓣
作者: 丁文江 中华书局 2007 - 6
《民国军事近纪》记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各派系的形成,北洋各师旅建制与沿革,直皖、直奉、江浙战争经过,各地方小军阀的派系起源及其相互间的混战,尤详于各系各省军队的编制与沿革。
《民国军事近纪》曾于1926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存有作者丁文江家属所损原稿本的打印本。原稿比刊本多出“广东”一章,今以《广东军事纪》为名一并刊出。
武经七书(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骈宇骞 / 李解民 中华书局 2007 - 7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是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命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到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确立下来。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大海战 豆瓣
The Great Sea War: The Story Of Naval Action In World War II
作者: C.W.尼米兹 / E.B.波特 海洋出版社 1987 - 10
《大海战》一书是由美国海军五星上将C·W·尼米兹和美国历史学家E·B·波特教授合著的。尼米兹是美国海军的一位名将,于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接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翌年4月,兼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战后,出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1947年退出现役后,除担任海军部长特别助理等公务外,还与波特教授合作,从事海战史的撰写工作。波特任教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是一位海军史教授,在美国的海军史学界颇负盛名。
《大海战》记述了美、英等同盟国与德、意、日轴心国在海上斗争的历程,阐述了交战双方的作战思想与军事理论。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官方文件、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并采访了许多当年参战的高级将领。作者在本书中不仅记述了各次重大海战和登陆突击作战的背景、双方作战企图、兵力编成与部署,以及作战的经过和结果;而且还阐述了装备、训练、地理和天候等对作战的影响,以及情报、通讯和后勤补给与作战成败的密切关系。在介绍每一个重大战役和战斗行动时,作者始终注意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引出应有的经验教训。因此,本书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特别是海上作战和登陆作战,很有参考价值。
《大海战》原版书于1960年在美国出版,全书共十五章。原书名为《伟大的海战》,我们现根据其内容译名为《大海战》。日本人曾将其中的太平洋海战部分译成日文,并于1962年出版,称为《尼米兹太平洋海战史》。在这里,我们将原版书中的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译出,作为《大海战》的前部分。《大海战》的太平洋海战则按日译本译出,并根据英文本,参考俄译本进行校对,作为《大海战》的后部分。
大西洋与地中海海战部分全面而又重点地记述了二次大战中美、英等同盟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同德、意展开的激烈争夺战,共分六章(第一章至第六章)。这部分以德国进攻波兰和海战爆发起始,以德国投降收笔。
太平洋海战部分则简洁而有重点地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太平洋上战胜日本的全过程,共分九章(第七章至第十五章)。
第七、八章,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发动太平洋战争,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作者叙述了日军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还叙述了日军在其他一些地区发动的进攻。其中以进攻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规模为最大。接着,日军又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等地)。至1942年5月,已将战线推进到北起千岛群岛,中经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岛、帝汶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西至安达曼群岛和缅甸一线。日本轻取了上述一系列胜利之后,并未就此罢休,依然决意继续向东和向南扩张,企图进一步夺取上述占领区外围的某些战略要地。然而事与愿违。1942年5月为夺取新几内亚东南部的莫尔兹比港而引起珊瑚海海战,同年6月又为从中太平洋东进而发生中途岛海战,使日军的进攻连续受挫。
第九、十章,阐述了盟军是如何实施有限反攻,日军是怎样丧失战略主动权的。1942年8月,美军在所罗门群岛南部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美日两军为夺取该岛而展开历时6个月的争夺战;1943年2月9日,美军完全占领该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使日、美双方攻守易势。美国的南太平洋部队便以瓜达尔卡纳尔岛为前进基地,沿所罗门群岛北上,先后占领了所罗门群岛中部和北部各岛。与此同时,美国的西南太平洋部队,由巴布亚半岛(新几内亚岛)沿新不列颠岛东进。这两路大军,对日军在南太平洋的重要海军基地——腊包尔形成合围之势,使日军完全陷入被动地位,不得不把战线大大收缩。
第十一、十二、十三及十五章,阐述了盟军是怎样大举进攻,日军是如何节节败退直到投降的。作者在这几章中逐次地叙述了自1943年秋美军开始横渡中太平洋直到日本签定投降书期间的各次主要作战,如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群岛、婆罗洲(加里曼丹岛)、硫黄岛和冲绳岛等。接着,又记叙了盟军自1945年春开始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以及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终于使日本宣告投降的情况。
第十四章,着重阐述了美国潜艇部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基本活动和所起的作用。
我在美军航母上的8年 豆瓣
作者: 海攀 / 一鸣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8
独家披露第一手资料 鲜为人知的航母秘事
戴旭大校作序,尹卓将军、宋晓军评论员推荐
可以预见,即使到2070年,航母仍将是人类战场上重要的可用武器之一。本书作者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美国航母航空兵从招募、训练到战争的种种细节,还包括航母的规章编制、战备策略、运作流程等。这对我国航母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有助于公众深入了解航母上的工作、生活状态。
——尹卓 (海军少将,著名军事专家)
关于美国航母的点滴生活,被介绍到中国、我看到的,这是第一部;认真细致记录美国航母生活的,郑一鸣是第一个。本书将满足众多航母迷对美国海军窥斑见豹的心理,也将由此引发对中国航母生活的无限想象。中国将会有更多的航母下水。未来会有一个中国人书写他在中国航母上生活的故事。不,最好是战斗的故事。
——戴旭 (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教授)
辽宁舰的服役点燃了中国人的航母梦。在国内现有的航母书籍中,本书的视角较为独特,它从一个航母大兵的视角,从一个侧面生动详实地向公众展现了航母上的训练和生活,细致生动,是一本近距离了解航母的好书!
——宋晓军 (央视、凤凰卫视特约军事评论员)
--------------------------------------------------------------
•首位驾驶美军航母的中国人,从迷茫、无奈的垫底学生到全航母最 优秀水兵,艰辛、荣耀,真实再现!
•一部尚未出版就在军内外悄然流传的书稿
•关于美军航母航空兵招收、训练、战斗及生活的 文献性 真实记录
在登上航母之前,一鸣经历了哪些严酷的考验?
他需要练就了哪些本领,才能在航母的甲板上生存?
大兵的工作是“金饭碗”吗?
两次深入战区的他,对于战争的残酷有着怎样的体会?
在访问法国戴高乐航母时他惊诧万分,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
这是一部关于美军航母舰载航空兵的招收、训练、战斗及生活的真实记录,讲述了一名去到美国的中国青年(当时尚未入美籍)加入美国海军,经过严酷训练成为美国海军航母舰载航空兵,在美军中服役8年,在航母上经历了战火的磨练,实现了他的蜕变成长。
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大国雄兵的航母战略制定,又有普通士兵的日常工作和训练;既有美军在国内的战备情况介绍,又有美国航母战场运作的详细描述;既有美军官兵的人员组成、福利待遇和激励机制,又有他们的恋爱婚姻、艰苦奉献、吃喝嫖赌以及光荣与无奈;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算计及合作与对抗,又有世界各地的旅游见闻和男女兵共浴等花絮,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独特的世界。
本书笔调认真严谨,朴实无华,只叙述事实,不加评论,不做渲染,由读者自己做出判断和结论。书中内容有照片、录像、美军官方文件及公共网络链接为证。
海攀及一鸣热情邀请读者在网上直接交流,互相鼓励,博客、微博地址如下:
http://blog. sina.com.cn/ fromthenewworld
http://hai20pan.blog.163.com/
http://weibo.com/u/1575657402(海攀HP)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豆瓣
作者: Samuel P. Huntington Belknap Press 1981 - 9
In a classic work, Samuel P. Huntington challenges most of the old assumptions and ideas on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society. Stressing the value of the military outlook for American national policy, Huntington has performed the distinctive task of developing a general theory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and subjecting it to rigorous historical analysis.
超限战 豆瓣
作者: 乔良 / 王湘穗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 9
20世纪的“全面战争”,开启了新的战争时代。战争一起,无分平民和军人,皆受到战争的威胁。本书作者提出了“超限战”理论,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超限战”这一崭新的概念涵括了战争与战法两个方面。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方式,因此,它对处于强势和弱势和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本书都值得每个关注战争和全球化问题的人认真一读。
Freedom's Forge 豆瓣
作者: Arthur Herman Random House 2012 - 5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s industrial muscle and the rise of big business during World War II For admirers of books by Erik Larson and Stephen Ambrose, here's a great, meaty, and untold story of World War II - how American big business set out to build the weapons and create the industrial muscle to arm the Allies and defeat the Axis, from the author of the Pulitzer Prize finalist Ghandi & Churchill. Bestselling author Arthur Herman reveals how two extraordinary American businessmen - the Danish immigrant William Knudsen and shipbuilding industrialist Henry Kaiser - helped corral, cajole, manipulate, and inspire big business around the country to help mobilize the war effort and what later critics would call the American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without which the history of America, as well a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Together these men changed the face not only of American business and industry but of America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ir efforts transformed the culture of America's armed services, giving the army, navy, and air force both the tools and the new strategies for securing a postwar global order.
The Winds of War 豆瓣
作者: Herman Wouk Little Brown & Co (T) 1972 - 9
These two classic works capture the tide of world events even as they unfold the compelling tale of a single North American family drawn into the very center of the wars maelstrom. These two multimillion-copy bestsellers capture all the drama, romance, heroism, and traged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