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
当下的力量 豆瓣
The Power of Now
8.0 (2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埃克哈特·托利 译者: 曹植 中信出版社 2007 - 10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
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
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
“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
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
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那些没有找到他们真正财富——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个乞丐,即便已经拥有很多物质上的财富,他们依然在四处寻找欢乐、成就、安全或爱情的残余,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这些东西,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
你或许生活在对未来的焦虑中,你或许无法摆脱过去留给你的痛苦,你和你的伴侣或许总是纠缠在无尽相互伤害,怎样解决这些永远困扰我们生活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呢?
阅读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一个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导下,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从而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豆瓣
Think on These Thing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叶文可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现其智慧的结晶,克氏常常在林间散步及树下静坐,从大自然里体悟人类问题的根本纠结所在。他常常以一首诗的方式或描述林间的小鸟飞翔,或描述印度河边洗衣的老妇人,带领你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既无诡辩也无知识累积的累赘。他常常强调真理自在人心及独立思考判断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真理必须自己去追求,去领悟无法经由别人代替你去做。就好像身体的病痛必须自己去承担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去承担去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这不只是一本好书还是直得珍藏的好书。
重新认识你自己 豆瓣
Freedom From the Known
8.9 (20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若水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you are the wrold
in oneself lines the wrold,and if you konw to look and learn ,then the door and the key in your hand.Nobody on earth can give you either that key or the door to open,except yourself.
自我的真相 豆瓣
Diamond Heart, Book Three: Being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作者: 阿玛斯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8
自我的真相,ISBN:9787807091028,作者:阿玛斯 著,胡因梦 译
生活的难题 豆瓣
The Krishnamurti Reader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桑靖宇 / 程悦 九州出版社 2009
《生活的难题》(原书名《克里希那穆提选集》)是克里希那穆提生前友人玛丽•鲁坦斯(Mary Lutyens)从他的各种著述中精心撷取编成。其教诲的主旨在于:希望将人们从所有的体系之中解放出来——从“自我”的窒息中,从意识形态的束缚中,从既定的观念以及组织化的宗教中,从施加于心灵和身体的专制中解放出来。通过绝对清晰地体察真实的自我,实现心灵的变革,达到彻底的理解与爱。
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 豆瓣
作者: 克里希那穆 译者: 胡因夢 心靈工坊 2005 - 5
在閱讀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書》的時候,感覺上你和他就好像朋友,在某個晴朗的日子裡坐在公園裡談人生、談內心的問題、探究存在的本質。
你不懂人生為什麼充滿困難?為什麼人類高度發展的心智反而讓生活變得毫無意義,使得每天的日子都變成一種折磨?
也許人們會上教堂、追隨政治或宗教領袖,但在日常生活中內心還是充滿著擾動;某些時刻也許會出現短暫的喜悅或快樂,但生活始終佈滿著烏雲。
但在《生命之書》中,克里希那穆提不會告訴你答案,他只提出問題,因為一旦你了解問題便能得到解答。
實相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只有如此,人們才有可以在生活裡展現出這最深的實相;你可以在每一個剎那的思想、關係、言語、姿態、微笑及淚水中發現它,如果我們都能發現它並且活出它,那麼我們就會變成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人
本書是克氏作品的精選集,許多內容是台灣讀者過去從沒機會閱讀到的。對尚未接觸克氏思想的人來說,本書是內容最完整、最容易入門的默觀題材。對已經入門的讀者而言,本書釐清了許多克氏教誨中讀者容易感到困惑及曲解的部分。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依妮 2009 - 7
20世纪最受推崇的智者引领你洞悉自我心灵的住所
本书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在欧洲的系列演讲。这位智者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险恶。而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投影,因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对世界现在这个样子负有责任。他引领我们去实现完满的爱和美、完满的慈悲和自由,超越了痛苦、伤害、追逐、恐惧,超越了自私自利,也超越了思想和时间,同时又能让我们和谐平衡地生活在这个混乱而疯狂的世界中。
看清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看清我们自己生活的第一步。克里希那穆提告诫我们:只有洞察这充斥着暴力和冲突的外部世界,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只有脱离尘世的法则,才能不为世俗生活所累。如果我们对世界上的残酷现实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把自己和他人割裂开来,必将误入歧途。什么样的心智才能应对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是什么阻碍我们获得这样的心智?这位精神大师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够依赖任何人,不能够依赖任何向导、老师或者权威。我们要自己探索,只要我们聚集全部的能量和生命力,我们就能够达到它。
狂喜之后 豆瓣
After the Ecstasy, the Laundry: How the Heart Grows Wise on the Spiritual Path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 译者: 周和君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 - 3
★ 曾师从阿姜查等著名南传佛教大师,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修师杰克•康菲尔德非常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 胡因梦极力推荐,认为是近三十年来描述内心实修转化最具说服力、最真实无欺的经典之作。
★ 相对于开悟后的体验,本书作者更关心的是:“灵修生活所面对的真正挑战不是在深山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就在当下。”
修行在许多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是很久远的事,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在具有佛教传统的东方,还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踏上这条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什么身心体悟和殊胜体验,以及在此之后人们又将如何继续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本书援引了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非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非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最佳处所;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宁静的森林水池 豆瓣
A Still Forest Pool: The Insight Meditation of Achaan Chah
作者: (美)杰克•康菲尔德 保罗•布里特 译者: 奥西 2009 - 8
《宁静的森林水池》讲述了: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在西方,人们在学瑜珈、柔道和禅修这些东方事物,而在东方,人们在学科学、商业和西方艺术与哲学这些西方事物。这正是一个阴和阳转换非常迅速的年代。因此如果你固执于任何观念——什么是东方的,什么是西方的,事情是怎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那么你就会有麻烦;你就不能跟这个世界联接。但是,如果你放下一切,放下你的所有观念和见解,那么真相就在你眼前: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糖是甜的,盐是成的。
踏上心灵幽径 豆瓣
A Path with Heart: A Guide through the Perils and Promises of Spiritual Life
作者: 杰克·康菲尔德 译者: 易之新 / 黄璧惠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9 - 5
心理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从那时起,就有各式各样尝试整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学派与治疗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将东方的智慧与禅修方法,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但能够将心理学、心理治疗提升到与灵性修行对等的地位,切实以整合的观点来看待人性与人生追寻之路的人,实在不多,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堪称其中的翘楚,而这本代表作也可说是结合心理治疗与灵性修行的典范之作。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疗的经验,纠正了人们对灵性修行的误解——修行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困难,或是为了寻求超凡的体验;指出灵性修行与占有或智商无关,而是一种发现爱的能力。当你拥有这种爱,就踏上了专属于你的心灵幽径。
生与死的冥想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唐发铙 学林出版 2007
《生与死的冥想》讲述克里希那穆提于侣95年出生在印度,曾被认定为一位精力充沛、性格坚定的导师,他的论述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宣布:真理是“无路可达之国”,无论哪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没有办法进入这个“国度”。他始终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的导师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但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而且也没什么戒律。他的宣讲始终就如与人面对面的讲话。他所传播的主要思想是:只有个人意识的转变,才能引发社会的根本变动。他始终强调要有自知之明,要理解由宗教和国家而来的制约性或分离性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一直强调:我们所急需的是“开放”,即“有着难以想像的能量的大脑里的巨大空间”。这一“开放"的“巨大空间”,正是他自己的原创性的丰富源泉,也是他对世界范围各式人等产生巨大震撼的关键所在。他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心灵自由之路 豆瓣 Goodreads
7.3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廖世德 九州出版社 2005 - 3
《心灵自由之路》收集了克里肴那穆提在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及瑞士撒宁等地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他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恐惧的根源、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他的言论可谓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透彻。
世界在你心中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在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圣克鲁斯分校四所大学所做的精彩演讲与讨论。克里希那穆提针对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焦灼不安,以亲切而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与年轻人深入探讨了生与死、爱与恐惧、思想与自由、觉知与改变等重要问题。他指出只有没有预设没有抗拒地照自己的真实人生和整个存在,人们才能发现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不为任何权威所束缚,获得心灵的完全自由。
目录
导读一:“我找到了!”
导读二: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译者序
你的心灵自由吗?——在布兰迪斯大学的演讲
一个人要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仍然不自由。……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生活是什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三、爱与生死之间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
三、认识你自己
四、关于冥想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
爱是享乐吗?爱是一种欲望吗?爱是思想的产物吗?爱能够被培养出来,而且是透过时间而达成的吗?如果我不知道爱是什么,我能够巧遇它吗?……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于自强 / 吴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人是一个两栖动物,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已有的和自己建造的世界:物质、生命和意识的世界以及符号的世界。在我们的思考里,我们使用很多种符号体系——语言的、数学的、图像的、音乐的、仪式的。没有这样的符号体系,我们就不会有艺术、科学、法律、哲学,甚至连文明的基本东西都没有;换言之,我们就会是动物。
那么,符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符号:正如我们自己的历史和其他每一个时代如此丰富清晰地显示出来的那样:也可以是致命的。比如,请一方面考虑一下科学领域,另一方面考虑一下政治和宗教领域。以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已经多少了解并控制了自然的基本力量。用另一系列符号思考并相应采取行动,我们将这些力量作为大规模屠杀和集体自杀的工具加以利用。在第一个例子里,解释性的符号被精心挑选、仔细分析,并被不断改变以适应物理世界中出现的事实。在第二个例子里,原来就选择不当的符号永远不会受到彻底的分析,也永远不会被重新形成以和人类世界里出现的事实相协调。更糟的是,这些误导的符号在各处受到完全不当的尊敬,仿佛通过某些神秘的方法,它们比它们牵涉到的现实还要真实。在宗教和政治背景中,语言不是被充分视为代表事物和事件的东西;相反的,事物和事件被视为语言的特定图解。
超越时空 豆瓣
作者: 大卫·博姆 /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胡因梦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 6
克里希那穆提是备受欧美知识界推崇的心灵导师,被萧伯纳和纪伯伦认为是菩萨般的人物,而量子物理学家大卫•博姆与爱因斯坦一起共事多年,众多诺贝尔获奖者对其赞誉有加。
通过两位大师的对谈,《超越时空》传达给读者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类心灵冲突的根源来自于心中的时间感,换句话说就是对未来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中的时间感,仅仅关注于当下,进而转化为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必为那些已发生或者未发生的期望和幻象而自寻烦恼,并极大的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更进一步,他告诉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已有的试图帮助我们解决心灵问题的任何理论。虽然这些理论试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但是在给予我们新的期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心里所有的时间因素,我们就可以像大自然一样思考和行动,没有冲突与矛盾,没有任何理论的限制,回归最自然的心绪。
《超越时空》通过反复指出人类所步入的歧途而不断进行追问,探讨了在此前提下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和领悟一个全新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对谈,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跟随大师一同进入这一新的境界,回归到那背景中去。没有任何偏见,没有任何限制,用一种开放而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当下的自己,现实中的自己,远离幻象、期望与矛盾,从而获得无穷的能量。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常霜林 2010 - 7
为什么心念会去想“性”?为什么性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只要你还不了解思考这个问题的心念,性就会变成一个异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性行为本身不是问题,是对性的念想制造了问题。 我们不可能逃脱关系。关系就如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反应、偏见、恐惧、沮丧、焦虑、孤独、哀伤、痛苦、悲恸。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是否有爱,或是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叫做“爱”的东西。所以,我们将要探寻关系中的这些问题,因为这是爱的基础。
恐惧的由来 豆瓣
On Fear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凯锋 学林出版 2007
《恐惧的由来》的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一直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宣讲,直到1986年才停止呼吸,享年九十。由他的讲话、日记、书信结集而成的著作超过六十本(一说四十本)。本套克里希那穆提著述系列都是从他大量的讲义中撷取出来的。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极为重要的主题。
克里希那穆提——他被认定为“世界导师”,却始终不接受这一身份;世界各地的听众着迷于他的演讲,他却宣布自己不是权威……正是他思想的源源泉水,对世界各式人等产生着震撼人心的影响……
你就是世界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赵娟娟 海南出版社 2007 - 10
中观的导师,彻底的觉者,道道地地的禅师克里希那穆提: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阿尔道斯·赫胥黎
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豆瓣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徐文晓 2005 - 7
克里希那穆提在这本书中记录了1960年和许多普通人的谈话。每一篇都从风景开始,从那一天的天气、环境开始。描写是很细微的,他眼中的一切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是谈话的气氛,就像一个主题的色调背景。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中,来访者以及他独特的经历和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最后才是克氏和来访者的交谈。这三者——自然环境、来访者和交谈——组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不可重复、时时新鲜而充满活力的。
不仅叙述的方式独具一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来访者的背景经历虽然千差万别,但他们的渴望、恐惧、期待和挣扎却和我自己的内心的风景相差无几。他们提出的疑问是具体的,表明的却是人类共同遭遇的问题:由于我们的制约,由于我们的不自知,我们的行动已经使自己深陷于困惑和迷茫之中。克氏满怀慈悲,倾听人们的诉说;他的不断反问质疑,详加讨论,指出人们思考的盲点,带领人们穿越心中的迷津,卸下痛苦的重负,治愈内心的创作。来访者不管是什么身份,我们在书中是找不到一个名字的;地点在不断地变化,也没有地名的记录。我们读到的是对每个具体人物的感受,每个地方风景的变化——在剥除了名相之后真正属于一个人、属于一个地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