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放牛班的春天 (2004) TMDB 豆瓣
Les choristes
9.1 (1900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演员: 热拉尔·朱尼奥 / 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其它标题: Les choristes / 歌声伴我心(港)
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克莱门特(热拉尔·朱尼奥 饰)到了一间叫“塘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校长(弗朗索瓦·贝莱昂 饰)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高压。
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感受到孩子们恶行背后敏感脆弱的心灵,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莫安琦(让-巴蒂斯特·莫尼耶 饰)拥有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但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异常敏感孤僻,怎样释放皮埃尔的音乐才能,让克莱门特头痛不已;同时,他与皮埃尔母亲的感情也渐渐微妙起来……
梦溪笔谈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沈括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 3
《梦溪笔谈》是中国笔记研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的本子之一,一直成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然本书内容涉及甚广,人事、官政、权智,下至闾巷之言,亦是研究北宋时期典制礼仪、财役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次整理,《笔谈》部分以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元刊本为底本,《补笔谈》、《续笔谈》部分以清光绪三十年陶氏爱庐本为底本。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目录的卷首条目标题按卷排比,文中出现的人物、典籍、年号编为索引,附于卷末。有价值的各种版本序跋和《沈括事略》收于附录,以见全貌。
文明之光 (第三册)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吴军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1
【《文明之光》系列荣获由中宣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选的2014“中国好书”奖】
吴军博士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
《文明之光 》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
《文明之光》系列第三册讲述了音乐、美术、计算机、互联网、金融、硅谷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启迪、微粒子和宇宙天文学、环境保护等,共八个专题。
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编辑推荐】
一曲理性乐观者的牧歌 通俗易懂的世界通史入门读物
娓娓道来几十段精彩的文明史片段,闪耀人类文明的三卷赞歌!
作者以人文与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选取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件:大航海,文艺复兴,古代罗马,美第奇家族,瓷器,牛顿,爱迪生,航天飞机,原子能,绘画、音乐,计算机时代……透过有趣易懂的故事式的讲解,揭示人类文明不断解决问题、曲折前行的辉煌历程,以及平凡人等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能够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体会到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讲述上,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提及不同的观点,并不只执一家之言或是轻易给出一个结论,比如评价宋朝就提到了钱穆、陈寅恪、费正清的不同观点。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让这本书给人启发的同时也令人信服。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先生、美国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分别为《文明之光》作序,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噪音太多 豆瓣
7.4 (51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花城出版社 2009 - 3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昨日书 豆瓣 Goodreads
7.9 (29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2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论晚期风格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萨义德 译者: 阎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本书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莫扎特的《女人心》、根据兰佩杜萨的《豹》改编的电影及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等多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探讨了当他们不如人生最后阶段时,如何“由于时代的错误和反常”而使死亡径直进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萨义德认为,本书讨论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充斥着深刻的冲突和一种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尽管它们经常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反差,但是它们恰是未来的先驱,都属于天才作品。本书极具启发性,亦为萨义德的晚期著作。
声音与愤怒 豆瓣 谷歌图书
7.3 (48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
60年代的民歌运动是摇滚乐与政治关系的原型;70年代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将音乐、青年亚文化和社会颠覆性紧密联系在一起;80年代的“红楔”、“四海一家”等运动为音乐与政治的结合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样板,90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
约翰·列侬、鲍毂·迪伦、琼·贝兹、冲撞乐园、U2电台司令……当我们被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感染时,可曾留意到他们面对社会总总不公时的呐喊?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回顾了历史上摇滚乐与种种社会运动的关联,并在回顾中去提问、反省音乐介入政治的各类实践途径的可能性与局限。声音与愤怒,将唤起你青春的热血,并且让你重新认识摇滚乐。相信当你合上本书时,对于“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这个提问,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时代的噪音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
昨日書 豆瓣
作者: 馬世芳 新經典文化 2010 - 11
不要輕易打開這本書──
樂音響起,時光倒流
記憶將瞬時洶湧,世界還是世界,我們卻不再是我們……
四年前,詹宏志曾專文推薦馬世芳第一本書《地下鄉愁藍調》,他說馬世芳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他寫音樂,會讓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聽;他寫往事,會帶你幡然重返曾經沸熱的年少青春。他的廣播,兩岸樂迷逐集錄製珍藏,甚至盜版私賣;他的文字,總在我們記憶深處,湧動著時代的潮聲。他為音樂找到深情的語言,沒有馬世芳,台灣的音樂語言將多麼失色,多麼失溫。2010年,即將四十歲的馬世芳獻給等待已久的讀者第二本書《昨日書》,這位台灣六年級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輯中收錄他從2002年以來的文字四十餘篇,並配置三十餘幀珍藏的流行音樂相關物件照,寫音樂、寫回憶、寫個人生命與時代的交響。
特別說明:本書裝禎設計
本書特別邀請台灣得獎設計師聶永真裝禎設計,聶永真引用樂迷發燒友私藏未公開發行的錄音演唱版本BOOTLEG靴子腿概念,設計出獨有風味的音樂書感,首先以馬世芳收藏、並手寫歌詞注釋的迪倫英文歌詞,印在地下流通報刊質感的書衣上;再將英文書名My Back Pages( Bob Dylan名曲)設計成圖版印章,由作者手工印上,並加上流水號鋼印,限量出版。書腰上的昨日書字體則有鉛字體風格,並以燙霧黑呈現,呼應書衣,一體成形。因手工流程再版困難,此版本僅首刷才有,限量發行出版,也吻合靴子腿的地下音樂出版風格。
遥远的乡愁 豆瓣
7.9 (14 个评分) 作者: 重返61号公路 新星出版社 2007 - 9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启年轻人的原创精神,影响几代音乐人,成就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自1975年以杨弦、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1976年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夏潮》”,1977年以李建复、苏来、梁弘志、蔡琴、叶佳修、齐豫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始,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梦想与转折……
这本书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
书生活 豆瓣
作者: 马慧元 中华书局 2010 - 7
本书是作者第四本随笔集,以书评为主。题材涉及到文化、音乐、科技等。马慧元的随笔常有独特的见解,令人惊喜,这使她的文章峰峦突起而非一览无余。同时这些见解全都溶入了行云流水般的轻丽的文字中,点像莫扎特的音乐,不逆眼逆耳,不拒人于千里之外。总以一种喜滋滋的闲谈的方式示人。
本书是中华书局“书人书事”书话集的一种。书话的题材,过去多以谈文史、谈旧书为主,谈音乐、科技一类的书,则肯定是个异数。但也正因为这种有深度又极具个性的“异数”,自会令书话读者耳目一新。
古典音樂的不古典講堂 豆瓣
Music for the People: A Journey through the Pleasure and Pitfalls of Classical Music
作者: [英]蓋瑞斯·馬隆 译者: 陳婷君 漫遊者文化 2012 - 6
古典音樂為什麼讓有些人如此陶醉,卻好像跟你過不去?這本書,內容活潑,有系統處理許多古典音樂入門會遇到的問題及障礙。在正文之外,特別為讀者將相關曲目的YouTube連結製作成QR碼,並整理本地的古典音樂聆賞常用資料,幫助大家好整以暇進入看似懾人的古典音樂殿堂,享受這個美好的藝術形式。
Music for the People 豆瓣
作者: Gareth Malone Collins 2011 - 4
Have you ever been carried away by a piece of classical music? The sad song of a single violin might make us cry, but the idea of finding out more about classical music can often be intimidating. In this funny, evocative, personal book, Gareth takes us on a journey of musical discovery that explains and entertains in equal measure. Over the course of three series of the Bafta award-winning The Choir, Gareth has unearthed a passion for classical music in schoolchildren, reluctant teenage boys, and even a whole town. With his infectious enthusiasm and gift for explanation, Gareth's very personal narrative takes you by the hand and leads you through a world of eccentric composers, flamboyant conductors, troubled geniuses and all the colourful personalities that make up the story of Classical Music. It will also provide a found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understanding and give the reader the tools to appreciate a whole new world of music. So whether you want to expand your horizons, spend time with the great composers, introduce an almost infinite variety into your iPod playlist, or are just curious about what you might be missing out on, Music for The People will leave you entertained, informed and completely inspired.
音樂的極境 豆瓣
作者: 薩依德 译者: 彭淮棟 太陽社 2009
◎推薦人:中研院歐美所所長/單德興
中文世界第一本薩依德音樂評論集!
薩依德不僅是敢說真話的人權鬥士,也是令人跌破眼鏡的樂評家!
超過20年的音樂評論專欄,結合驚人的廣度與具有渲染力的熱情
◎薩依德是無與倫比的知識分子,兼為最深層意義上的音樂家--國際名指揮家兼鋼琴家巴倫波音
◎全書字裡行間迴響的氣勢和活力,使我們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鋼琴家魯普,葛萊美獎得主
◎強烈推薦這部由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敏銳的音樂評論家所寫的文集。--《圖書館期刊》
◎令人愉悅……具有巨大的熱情與深度、廣度兼具的洞見,這不論在撰寫任何主題的作家中都是極少見的。--《經濟學人》
◎中時開卷書評(12/20刊出)
◎中研院歐美所單德興教授推薦
隨書附限量選曲CD,全長75分鐘!
帕華洛帝是索價過高的最高分貝噪音?霍洛維茲是尖銳刺耳風格的代表?薩爾茲堡音樂節是癡肥臃腫的觀光促銷?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盡上演些二流劇目?
《音樂的極境》是薩依德論樂橫跨三個十年的第一本文集,他討論許多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在過程中抽繹音樂的社會、政治、文化脈絡,連帶發揮他古典鋼琴家的素養,對古典音樂和歌劇提供豐富而且不時出人意表的評價。
全書以清新的角度賞析經典作品,也以他人不及的眼光品題為人冷落的當代作曲家作品。薩依德批評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過於保守,也惋惜帕華洛帝有超級巨星之譽,卻「將歌劇演出的智慧貶到最低,把要價過高的噪音推到最大」。此外,他思考以色列禁演華格納的問題,音樂節愈來愈浮濫的令人憂心趨勢,以及以馬爾孔X生平為主題的歌劇,音樂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鋼琴家顧爾德,及莫札特、巴哈、理查史特勞斯等名家的作品。
薩依德以內行人的造詣,權威的身分,書寫精闢犀利的批判。他在音樂裡看出文學與歷史理念的反映,並密切觀察其構成和創造的潛力。《音樂的極境》情文並茂,處處發人深省,呈現薩依德思想事業的一個重要層面,進一步證明,作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最勇於突破的學者之一,他實至名歸。
薩依德除了著名的後殖民論述,並精通文化研究與音樂,本身具有鋼琴演奏家的水準,終身對西方古典音樂擁有激情,《音樂的極境》收集1983-2003年間的音樂評論,他以專業樂評家的角色討論作為文化場域的古典音樂,清晰深入。本書的出版呈現薩依德更全面和多方位的專長與論述,可彌補過去中文翻譯與評介的不足。
Music at the Limits 豆瓣
作者: Edward W. Sai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 5
"Music at the Limits" is the first book to bring together three decades of Edward W. Said's essays and articles on music. Addressing the work of a variety of composers, musicians, and performers, Said carefully draws out music'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as a classically trained pianist, provides rich and often surprising assessments of classical music and opera. "Music at the Limits" offers both a fresh perspective on canonical pieces and a celebration of neglected works by contemporary composers. Said faults the Metropolitan Opera in New York for being too conservative and laments the way in which opera superstars like Pavarotti have "reduced opera performance to a minimum of intelligence and a maximum of overproduced noise." He also reflects on the censorship of Wagner in Israel; the worrisome trend of proliferating music festivals; an opera based on the life of Malcolm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feminism; the pianist Glenn Gould; and the works of Mozart, Bach, Richard Strauss, and others. Said wrote his incisive critiques as both an insider and an authority. He saw music as a reflection of his ideas o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ts composition and creative possibilities. Eloquent and surprising, "Music at the Limits" preserve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Said's brilliant intellectual work and cements his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groundbreaking schol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外国音乐在外国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Nocturnes 豆瓣
作者: Kazuo Ishiguro Vintage 2010 - 9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of our time gives us his first cycle of short fiction: five brilliantly etched, interconnected stories in which music is a vivid and essential character.
A once-popular singer, desperate to make a comeback, turning from the one certainty in his life . . . A man whose unerring taste in music is the only thing his closest friends value in him . . . A struggling singer-songwriter unwittingly involved in the failing marriage of a couple he’s only just met . . . A gifted, underappreciated jazz musician who lets himself believe that plastic surgery will help his career . . . A young cellist whose tutor promises to “unwrap” his talent . . .
Passion or necessity—or the often uneasy combination of the two—determines the place of music in each of these lives. And, in one way or another, music delivers each of them to a moment of reckoning: sometimes comic, sometimes tragic, sometimes just eluding their grasp.
An exploration of love, need, and the ineluctable force of the past, Nocturnes reveals these individuals to us with extraordinary precision and subtlety, and with the arresting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detail that has marked all of Kazuo Ishiguro’s acclaimed works of fiction.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 豆瓣
作者: 雪莉·克魯斯/宋儀清 译者: 宋儀清 博大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2009 - 4
雪莉‧克魯斯(Sherry Kloss)將海飛茲(Jascha Heifetz)的火炬饋贈給我們所有人——她不僅用高超優美的技藝打動我們,同時也開啟了通向海飛茲課堂所有寶貴傳統的大門,使我們都彷彿幸運地上了海飛茲的課。」雪莉‧克魯斯將她與雅沙‧海飛茲在一起時的回憶重現,做為連接「舊派」音樂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一環。

克魯斯女士在她的著作《凝望──我眼中的海飛茲》中提到,做為海菲茲的首席助理並協助管理南加大的海飛茲大師班,她感受到海飛茲先生不僅是一名藝術家、教師也是一位偉大的人,他堅守原則,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對教育全身心投入。他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學生們分享,在生命中的後些年他一直在授課,就是為了確保小提琴名家們最耀眼和璀璨的年代——從萊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到雅沙‧海飛茲能夠代代相傳。他以身作則,並要求他精心挑選的學生們達到他嚴格的標準。

雪莉在書中描述上課時接觸的導師及大師班上課情況。雅沙‧海菲茲的大師班十分令人著迷,裡面總是充滿不同國籍、性格和氣質的人。海菲茲作為一名藝術家、一位教師和一個偉大的人,將自己親手開創的傳統與他的學生們分享。在長達11年的時間中,克魯斯有幸成為少數幾個親近他的圈中成員之一,從而發現了一個外界一直想要瞭解的海菲茲。

通過雪莉的短篇回憶錄,透徹地瞥見在家和在工作室中的海菲茲。由此,我們對這位獨一無二的天才,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本書將令人愛不釋手!」
黑白溢彩 豆瓣
作者: 邵頌雄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11
內容簡介
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絕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了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面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面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
「如果你只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了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出更大的愛好。」
「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沈鑒治
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了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本書特色
★ 荷洛維茲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別出版,向一代大師致敬,更具意義!
★ 本書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詳盡的評介,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帶你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