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台湾味道 豆瓣
7.1 (20 个评分) 作者: 焦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
本书以台湾当地饮食为主角,呈现出每一道台湾特有菜肴的滋味与故事,包括蚵仔煎、肉圆、炒米粉、姜母鸭、卤肉饭、担仔面、白汤猪脚、吴郭鱼……共50道台湾美食文章,并邀请画家李萧锟绘图,满足读者视觉与味蕾的想象。为方便读者也可以亲尝作者点名的各道佳肴,体验台湾味道,本书除于各篇文尾提供店家信息,亦以北、中、南、东部分类,将各地区美食以表格整理列示,附录于书后。每篇主题文章不只谈食物本身的味道、各地作法的异同,还有更多作者借由每一道台湾美食来追忆已奔驰离去的人、事、物。读者可从本书中了解台湾美食、历史渊源、多元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属于台湾人的情感,是台湾出版的关于“台湾味道”的第一本美食文化书。
梁实秋谈吃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2006 - 10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收录了梁实秋谈吃的全部散文93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外,还找到梁先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
本书不是食谱,不是教人烹饪,不是解析营养,只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让我们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在了解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外,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梁实秋与唐鲁孙、邓云乡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欢吃,并且对吃的感受超过吃的本身,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保证让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五味 豆瓣 Goodread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4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窮中談吃 豆瓣
作者: 舒國治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2008 - 8
「台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繼《台北小吃札記》後,又一本令你垂涎的書。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線
十、便當
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的作家舒國治,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他的新書《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說的是五十年來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結集。最早有到一九九二年〈吃麵攤〉與一九九九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這諸多題意,恰好圍繞在一「窮」字上,故題書名為《窮中談吃》。
目錄
粗疏談吃 窮中計吃 愈是窮地吃得愈好 四十年前台北吃景
國人傳統上沒有「吃館子」習尚 談小吃 消失的菜館
簡吃之厚蘊與奢吃之陋炫
住在何地來吃 吃飯與人格 好吃的東西 稀飯佐物
在外國菜裡吃不到的起碼東西 外食之重要
遇上便吃
詠米飯
讚炒飯
餃子
自助餐
便當最惠台灣
菜碼之美
說素菜
讚蘿蔔
零碎 餡料 Pizza的覆料 水牛的奶 不可輕易舉薦餐館
不吃的東西 不易好吃之物 豆腐最難 麵包
什麼配什麼 口味之選認 紐奧良之例
食物的酸香氣 應吃皮殼 應吃渣滓 應吃酸澀
吃麵攤
麵與油餅
在城市中野餐
只宜單吃的飯 滷肉飯 鰻魚飯 雞肉飯
四菜一湯何難也
台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
今昔對待食物之不同 牛肉麵愈賣愈便宜
今日對芫荽的態度不同了 臭豆腐旁的泡菜
早餐店之新變化 陽春麵中所丟菜葉之文明
漢堡
讚泡菜
只售一味的店
土雞與世外桃源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中国食料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俞为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中国自远古至今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的历史,理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找出了这种发展脉络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本书文字洗练,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雅俗共赏。
美味方丈记 豆瓣
6.4 (10 个评分) 作者: 【日】陈舜臣 / 【日】蔡锦墩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本书为陈舜臣夫妇谐趣美食对谈集,书名“方丈”二字源自《孟子》里的“食前方丈”一句与日本平安时期著名歌人鸭长明的作品《方丈记》,在本书意指“餐桌的大小”。作者以大家较熟悉的各种中式、日式食品为引子,在中日历史的渊源和对比中,深入浅出地将饮食文化娓娓道来。例如,古代的中国人也吃生鱼片,为什么生鱼片后来就从主流饮食中消失了?为何说厨房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场所?哪些食物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陈舜臣夫妇的俏皮对话,让人想起钱锺书夫妇的温馨生活。本书还多处介绍陈氏私房菜谱,不乏实际操作性。
Cuisine and Empire 豆瓣
作者: Rachel Laud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 11
Rachel Laudan tell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s great cuisines—from the mastery of grain cooking some twenty thousand years ago, to the present—in this superbly researched book. Probing beneath the apparent confusion of dozens of cuisines to reveal the underlying simplicity of the culinary family tree, she shows how periodic seismic shifts in “culinary philosophy”—beliefs about health, the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the gods—prompte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uisines, a handful of which, chosen as the cuisines of empires, came to dominate the globe.
Cuisine and Empire shows how merchants, missionaries, and the military took cuisines over mountains, oceans, deserts, and across political frontiers. Laudan’s innovative narrative treats cuisine, like language, clothing, or architecture, as something constructed by humans. By emphasizing how cooking turns farm products into food and by taking the globe rather than the nation as the stage, she challenges the agrarian, romantic, and nationalistic myths that underlie the contemporary food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