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輝
暧昧的瞬间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2011 - 2
我喜欢拍照也喜欢PS照片,为了让自己更高兴。照片里的影像也好,眼睛里的世界也罢,其实并不全盘可爱可欲可观可喜,但也通常不会全盘可厌可悲可拒可弃。总有的,总有其中一两个画面或片段或角落值得你多看那么一两秒,视乎你是否愿意把视觉焦点调校到这么的一两个位置。看电影的趣味亦接近吧我猜?愿意把眼睛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得到的便是什么乐趣。这叫做,自得其乐,我最懂。
本书内收录的是过去一年的观影文字,书名[暖昧],只因贴近观影心情,在瞬间刹那,寻找一个位置,暖昧云烟,?暗未定,就是这样也很好。看得太真太近,不仅容易发现华丽的袍子上面有蚤子,更糟的是,原来蚤子身上还有更多更小的蚤子。沮丧极了。
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 豆瓣
作者: (香港)马家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1
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据实直书,将李敖的故事与为人、学问与特质;李敖与这个社会的关联;李敖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互动,利用翔实的资料对其定位,以期还李敖一个真实的面目。
死在这里也不错 豆瓣
7.1 (28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顷刻间容易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忧郁,因景生情,景去之后,情更长久。既有欧美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身边旅伴、旧友新知、擦身而过的人间小景,别有韵致。还有旅人的各种顽症,如惧飞症、恐人症、过敏症、头痛症、怕黑、怕鬼、怕冻等等,写得幽默而惊心动魄,读来如临自身。
死在這裡也不錯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天行者出版 2008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甚麼。
今年,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鍾曉陽序說:
「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書裡的旅程,這個熱情敏感豁達諧謔又有點憂鬱的旅行者。」
閱讀是人與書、與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於旅行。像馬家輝在倫敦那一篇說:『unexpected,電光火石的剎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目錄:
l 序。山一程,水一程 鍾曉陽
l 自序。青春的約定
l 京都 。 花見
l 長江 。 高樓上
l 福爾摩莎 。 上墳
l 布拉格 。 卡夫卡的眼睛
l 維也納 。 我的佛洛伊德
l 薩爾斯堡 。 年輕的旅者
l 英倫 。 書簡
l 愛丁堡。哭泣的理由
l 巴黎 。 當然是海明威的
l 威尼斯 。 水是溫柔鄉
l 波士頓 。 火爐邊
l 拉斯維加斯。噩夢與綺夢
l 吉隆坡 。 好風好水好女人
l 樂蜀 。 魂斷黃沙
l 北京 。 疾走溫蒂
l 西安 。 華山不論劍
l 曼谷 。 人間智者
死在這裡也不錯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麥田出版社 2009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於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什麼。
如今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系马家辉专栏作品汇编。包括“书页上的事情”和“城市里的情事”两部分,前者体现读书人对于文化、尤其是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后者则是作者对于生命中诸多私事的感悟,从幼年跟随父母出入澳门赌场,到求学时期学校墙上的英女皇头像,再到成人后的各种经历,以及为人父母后的各种思索。作者行文老道风格辛辣,时富有卓见。
自序:让时间迷路
In the mood of Love
樱花下的脸容
凤凰似火
摄影机前的小习作
我的死亡笔记
春节两帖
足球的身体政治学
前进澳门:To赌,or not to赌?
伤城:梁文道,和我的香烟
小女孩和她的香港十年
In the mood of Sex
色欲观音
湿吻王家卫
因为不问,所以美好
Happy Enough?
别低估了张爱玲
墙上的英女皇
In the mood of Reading
有一个人,有个夜晚,死在书下
死在这里也不错
星期天的早上
哈德逊河畔失去了一位沉思者
In the mood of Viewing
长江上有一艘船叫作七号:我们仍爱周星驰
谁最快乐?
电影明暗
自大狂曹操
因为他叫赵子龙
人在棋盘
含蓄的悲恸
日出之所在
英伦男子与纽约女子
愚蠢的好人
怒目蜘蛛
蝙蝠侠遗忘了我们
这一群沧桑的男子
谢谢了,大师
Fin
女孩四帖:Love is永远一起看电影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天地图书 2006 - 7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日月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8
第一部分“日落”辑录作者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所写的随笔杂感,是马家辉的成名之作。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989至1996年间。当时作者的身份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助教或讲师;有时候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有时候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有时候是春光明媚,有时候是风狂雪暴;有时候是情绪亢奋,有时候是意志消沉;有时候挫败,有时候顺遂;有时候狂傲,有时候自怜……
第二部分“月升”辑录作者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的游历体验。从中国的上海、苏州和澳门到英国的伦敦和牛津,从德国的汉堡,马来西亚的新山和槟城到日本的大阪、有马和神户。
作者集结岁月流逝中的小感想,小故事,汇成一条关于生死爱欲、悲喜交加的隐秘激流。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和感伤,也有人到中年的淡定和从容。一篇篇文字纠结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一出个人的生活史,更是关于一个城市,乃至当代文化的简约表达。
站錯邊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樹 2010
我相信文字,我相信歷史。我相信我們應該把看見過思考過討厭過感動過的事情寫下來,如果有最起碼的運氣,寫下來的便會留下來,即使只是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總有一天會被一些人翻閱,歷史便會在書頁翻開的刹那活過來;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也就同時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或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確是我的想法。人,總要選擇一種想法,然後篤信,然後實行,即使最後發現站錯了邊,亦算對得起自己。
——馬家輝《站錯邊》,序言。
他們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
二○○七年有《我們》,二○○八年有《你們》,二○○九年當然不能沒有《他們》。
一們三書,各有副題,分別是「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喜悅與憂傷」、「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綺麗與崩壞」和「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臉容和成敗」,題如其文,馬家輝想向讀者表達的,就是這些了。
三本書的封面顏色格調一致,一言蔽之,就是「怪雞」。
一切由胡恩威開始。
二○○七年他替《我們》設計封面,選擇了搶眼的蘋果綠,效果不錯,故在二○○八年,作者自行決定替《你們》封面套上妖艷的紫色;到了二○○九年,膽粗粗地用了檸檬黃,一種看見便會引發口腔分泌酸味的挑逗顏色。黃紫綠,綠紫黃,三書列架,僅是顏色便夠曖昧擾攘,亦足襯托書內文章所觸及的紛雜世情。
你们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树 2008 - 6
書 的 名 字 有 如 人 的 容 顏 , 《 你 們 — — 關 於 這 個 時 代 的 一 些 綺 麗 與 崩 壞 》 這 個 有 些 拗 口 的 名 字 , 就 讓 人 想 到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那 種 夾 雜 了 耽 溺 頹 廢 但 又 憤 怒 焦 慮 的 批 判 容 顏 。 「 綺 麗 」 是 耽 溺 頹 廢 的 代 碼 , 「 崩 壞 」 則 是 憤 怒 焦 慮 的 記 號 , 而 「 你 們 」 則 是 批 判 的 距 離 。 「 綺 麗 」 、 「 崩 壞 」 、 「 你 們 」 這 三 者 是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的 組 合 , 而 這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不 正 是 近 代 中 國 , 包 括 兩 岸 三 地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裡 , 由 於 受 到 時 代 的 擠 壓 而 顯 得 格 外 光 怪 陸 離 所 造 成 的 嗎 ?
— — 著 名 政 論 家 南 方 朔
一 起 加 入 「 拜 們 教 」 !
— — 狙 擊 陳 方 安 生   研 究 汪 偽 政 權
馬 家 輝 去 年 出 版 《 我 們 》 , 入 圍 「 香 港 書 獎 」 , 引 動 各 方 議 論 , 有 人 喜 之 , 有 人 厭 之 , 但 大 家 都 想 讀 之 。
馬 家 輝 今 年 出 版 《 你 們 》 , 顯 是 故 意 挑 釁 , 在 喜 與 厭 的 喧 嘩 裡 , 再 向 世 界 宣 示 他 的 個 人 喜 厭 。
跟 《 我 們 》 相 同 , 《 你 們 》 議 論 縱 橫 , 從 李 安 的 水 銀 燈 到 曾 蔭 權 的 選 舉 騷 , 從 陳 冠 希 的 生 殖 器 到 梁 朝 偉 的 床 上 戲 , 從 沈 殿 霞 之 死 到 羅 志 華 之 逝 , 從 漢 奸 汪 精 衛 到 漢 奸 的 粉 絲 湯 家 驊 , 從 天 星 的 朱 凱 迪 到 皇 后 的 林 鄭 月 娥 , 從 虛 偽 的 陳 方 安 生 到 慓 悍 的 葉 劉 淑 儀 … … 統 統 談 及 , 或 嘲 之 , 或 罵 之 , 總 之 , 沒 有 保 留 。
而 繼 《 你 們 》 之 後 , 馬 家 輝 說 , 日 後 還 會 再 出 《 他 們 》 、 《 她 們 》 、 《 它 們 》 甚 至 《 牠 們 》 。 以 「 們 」 為 志 , 眾 志 成 城 , 不 亦 快 哉 ? 你 怎 可 以 不 加 入 「 們 」 之 系 列 , 成 為 「 拜 們 教 」 的 忠 實 信 徒 ?
真相不止一个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 8
《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心理学重点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的心理与活动。人类的生话牵涉广阔,因而心理学触及其他各科学术,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融合之学。往上,心理学难免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及文学;往下,心理学则必须惜助于数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理学。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经纬万端、无所不至,可以说只要是直接与人有关的生活范畴,如教育。工商、军事、司法及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回不去了 豆瓣
作者: 馬家輝 臺灣本事文化 2011 - 1
櫻花荼靡,春之極盛
你站在風中,時光流逝,景色一瞬
因為回不去,人生故而絕美
回不去的是旅途,是心情,是流金韶華
你無能為力,只能飛快書寫這一切。
你不是悲傷,也不是不悲傷。
你不是捨得,也不是不捨得
那停駐過的,都密封,都凝凍。
馬家輝愛開玩笑。生老病死葷腥不忌,朋友家人文人陌生人包括自己的玩笑都開,彷彿如此就能跟上帝發笑的聲音抗衡。
馬家輝很矛盾。他討厭行旅和人群,卻無法抵擋想出走的心情。他馬不停蹄,卻不時駐足旁觀在身旁流逝的歲月。
馬家輝走走停停,凝神注視。
歲月昏黃,記憶在燈光下閃耀。
他很明白,花終究要落,
即使駐足,躊躇,旅人終究該瀟灑離去。
入世且多情,旁觀自己的瀟灑
繼《死在這裡也不錯》,那個自承喜歡旅遊又不敵身心疲弱的旅人再次出發了……
他走得很遠,走了許多地方。從中國長沙、日本大阪、寮國緬甸、德國,沿路深情凝視這世界,最後又回到了自己,但他心裡明白,所有一切的歲月和時光,都再也回不去了。
對照記@1963 豆瓣
作者: 楊照 / 馬家輝 遠流 2012 - 1
一個時代.三地人.三種對照
台灣的楊照、香港的馬家輝、大陸的胡洪俠
他們仨,唱出了時代的記憶,也唱出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
三個說故事的高手,以50年來最常用的22個日常詞彙
共同書寫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 從初戀、青春欲望到成長記事
譜出兩岸三地的共有記憶 時而感性陶醉、時而傷懷、時而驚奇、時而捧腹大笑……
台灣、香港、大陸開放後,彼此交流已密不可分。但在同樣的華人外表下,因文化歷史、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的不同,在思想觀念或生活行為上又有什麼異同?
透過台灣楊照、香港馬家輝、大陸胡洪俠這三位「五年二班」的嚴格「寫文」對照,精挑細選兩岸三地五十年來,22個日常生活詞彙,大至談台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或是尋常生活一定會接觸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
這個讓人眼睛一亮的「創意寫作」,對作者是考驗,對讀者卻是趣味恆生的閱讀經驗。三人連袂完成(或說彼此較勁)一個通過記憶互相對照的寫作,道出自己生命中種種的喜悅、疑惑或不堪,有私密的、社會的、國家的……我們將看到這一代人成長的三個社會。 ……
对照记@1963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胡洪侠 / 杨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2
三人三地三本书,对比对照对流年——
大陆、台湾、香港,
三个六零后同代男,
三十个日常词汇,
说着故事,串起历史……
很偶然的,台北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深圳的胡洪侠相互认识了,很凑巧,他们都生于1963年。三个老男人于是开始谋划:既然三个人来自三地,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大为不同,如果选择一些共同的日常词汇或话题,三个人各写一篇文章,一定很有意思。单独看某一个人的文章可能觉不出什么,如果三篇对照起来看,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照记@1963》为他们三人共同创作,精选华人社会五十年来三十个日常生活词汇为话题,三个人就每个话题各写一篇文章,分别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