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宇
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聯經出版公司 1991
「資本主義」的名實,歷來言人人殊。本書不作抽象觀念與意識形態上的爭論,純從技術角度與事實層面著手,根據西歐、北美、日本的經驗事例,分析討論資本主義初起的生產與經營方式,以至其導致社會、經濟、政治全面改觀的具體歷史演變過程,而澄清作為牽連廣泛的「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的資本主義現象的精神風貌。 這是一部資本主義生理發育史,體大思精,書法獨步中文與世界學術界。 全書並以「中國本位」命意,回顧與前瞻並重,為中國的過去與未來提供意義深重的意見。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界雖然人人熟悉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但是資本主義究竟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成長和變化的,則很少人有親切的認識。我們對於這樣重要的一個概念竟缺乏基本的知識,正是因為中國史學家在這一題目上完全交了白卷。現在這個缺陷已由作者填補起來了。   ──余英時〈序〉
万历十五年 Goodreads 豆瓣
8.9 (50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中国大历史 豆瓣 Goodreads
7.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现代中国的历程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4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本书特色】
1,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畅销经典《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先生文字最新结集,全部文字均为第一次与大陆读者见面。
2, 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纵横中外,畅谈古今,全书浸透着黄仁宇独特的大历史观精神,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聯經出版公司 2001 - 1
在中國歷史的學術研究方法上,作者不同於西方大部分的學者。他認為,西方式的學院分工方式無法適用於中國文化的綜合研究,因此,西方觀察家通常不是將中國視為「白雪公主」,就是看成「老巫婆」。事實上,中國兩者都不是。為了獨排眾議,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中國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將告訴你,中國是「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農民。他在本書中解釋,這是地理因素及歷史原因使然。至於補救之道,他建議「加強中間階層」,尊重農民階級的財產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後者都是看各黨派的臉色。東方與西方的衝突已久,本書敦促雙方的公民不要再自認道德優越,應接受事實,了解「兩個不完美的體系」都面對共通的「巨大數學問題」。意識型態上的對立通常來自於目的論的見解,將歷史解釋成三個步驟的直線發展:過去、現在及未來。這種乾淨俐落只適用於受限的視野或當地的事件。
在「大歷史」中,作者必須想像我們生存在宇宙的螺旋之上。即使是偉大的領袖,也只能在彎曲的小徑施加小小的推力,其行動很少能配合其目的。重大戰爭只是啟動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趨勢,使好戰分子最初的軍事目的顯得無關緊要。然而,即使如此,黃仁宇堅決否認自己是目的論者或是哲學家。
他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學家,但不是理想派,而是實務派。他引用康德的話指出,沒有人可以自認了解「物自身」與「不可知」。但他也引用普里茅斯殖民區及一八六二年的公地放領法案,甚至在紐普茲的休京拉移民,以說明他的觀點。
本書充滿了趣聞軼事。本書究竟是一本規模非凡的自傳,或是以外射螺旋格式寫出的第一本大歷史,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毫無疑問的是,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
黃仁宇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就是因為如此,約翰•厄卜代克(John Updike)才形容他的文筆彷彿具備卡夫卡的視野特質。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時報文化 1989 - 10
作者以「大歷史」的觀點,經由本書,上溯到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一路追根究柢,並部析中世紀以後國家愈著重於內及非競爭性的端倪,然後銜接其成名作「萬歷十五年」未完成的論題,歸結到今。
新時代的歷史觀-西學為體.中學為用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 1
大概距今約一百年張之洞作《勤學篇》,內中提及「圖救時者言新學,慮害道者守舊學。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這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理論上的根據。

一百年後我們的食衣住行,對人態度、社會習慣,以及日用辭彙,都與晚清末年有了至大的差別,看來接受西方經驗多,全部因襲於傳統的有限。這並非我提倡應當如此;而是實際的發展確已如此。

況且我們所引用的「體」與「用」也與前人所敘不同。在我看來,體是組織結構,對一個國家來講,包括政府行政系統,及於修憲與選舉,軍備與預算等。就此看來,今日也仍是受西方的影響大,保留舊有的習慣少。即是今日之懸國旗唱國歌,參加國際會議與競技比賽,都與體制有關,也都與西方習慣銜合。惟獨「用」乃是精神與效能的發揮,反可以保持中國人的習慣與長處,做到張之洞所謂「知本」。

一百年前若有人預知今日中國效法西方之程度,必定會蹙首長嘆。這也是標榜「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所作界限之用心。殊不知我們所謂「西學」,大概不過現代的思想與技術,絕大部分只在近五百年內發源於西方。即是西方每一個國家從「朝代國家」改造而為「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亦即從中世紀社會進展到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也都要經過一段折磨,也都曾在棄舊從新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與用間的徬徨。既然如此,我們早已經無庸為著「華夷之分」而躊躇。今天父母送孩子上學,也必叮嚀他們注重外交,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學不算,還要在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諸方面迎合西方的新思潮。
黄河青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大历史不会萎缩 豆瓣
作者: (美)黄仁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经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康梁百日维新、民国肇建、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抗日……在这一连串长久远大的过程中,旧体制已经瓦解。过去的农业体制往往成为改革的障碍,所以要加以改造。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立”字:以“立”字下端的一长横,代表社会低层结构,“立”字上端的一点和一横,代表创建的国家与社会的高层结构,眼前的工作即加入当中的两点,此即执行商业往来时,在法律面前厘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本书是作者历次精彩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对作者所有著作中的观点提出补充,并且对读者有疑虑的地方,也加以解说,为其所有著作的精华解释。
长沙白茉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黄仁宇 译者: 宋碧云 九州出版社 2009 - 9
《长沙白茉莉》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通过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之眼,看着一整代的人,一整座的城市,如何在困境危局中追求生存与尊严。作者试图通过种种努力,将角色放置在时代的背景下,通过角色的种种遭遇,表现拉扯着这个特定历史时空的种种力量,让读者感受大历史中小人物的踟蹰无奈,探究小人物背后大历史的波澜壮阔与鲜活生动,进而窥见历史的形貌,这与他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不谋而合。
放宽历史的视界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本书是黄仁宇先生七十年代以来的多篇论述加上两篇新稿,重新编印发行的增订版。作者以其一贯提倡的大历史观点,用长时间、远距离、宽视角的条件重新检讨历史,使得过去许多看似不合理的事迹,获得前因后果连贯的合理性。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独特的历史观察人所未察,独具慧眼,发人深省。
本书包括: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等内容。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豆瓣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阿风 / 许文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