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_Steiner
哈佛諾頓講座之大師與門徒 豆瓣
Lessons of the Masters
作者: 史太納 (George Steiner) 译者: 邱振訓 立緒文化出版 2006 - 6
本書為喬治.史坦納教授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系列講題,以六篇在講座中對於教學方式與典故的內容為藍本,闡述師生間的衝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無數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深刻的反思。
喬治.史坦納深研西方古典哲學與文學,為當代西方人文學名師,在其教學生涯中曾巡迴世界各名校講座,足跡遍及劍橋、牛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紐約、日內瓦大學......
史坦納在本書中列舉了眾多人物典範,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赫曼.赫塞與尼克特、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等等。
他對傳統與師生關係的討論另闢蹊徑,反覆環繞著三大主題進行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相對受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還有師生之間相互的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巨筆如椽,論理以情,《大師與門徒》可說是本真正對於師生間所負載的期許與危機,載而道之的大師作品。
大師與門徒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和他的門徒、維吉爾與但丁、
赫拉絲與阿貝拉、布拉赫與福樓拜、浮士德與華格納、
孔子與許多佛教高僧、胡塞爾與海德格及鄂蘭、赫曼.赫塞與尼克特、
莎士比亞與波洛涅斯、布洛德與卡夫卡、歌德與叔本華及尼采、
弗洛依德、亨利.詹姆斯、川端康成、費曼、波柏與阿格西、韋伯 等等……
名人推薦
史坦納的《大師與門徒》洞見了師生關係中的複雜情結……他在本書中對壞教師、政治正確,以及對否認師生關係中的假道學的批評之烈,讀來實在大快人心。」──泰晤士報(Times)
勘誤表:審視後的生命 豆瓣
作者: 喬治·史坦納 译者: 李根芳 行人出版社 2007
出生於法國巴黎的猶太裔學者,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 )是當代知名的文學批評家兼作者,曾在耶魯、劍橋及哈佛等大學擔任教職,專精於比較文學和翻譯理論,畢生著作等身,探討議題涵蓋哲學、語言、文學經典,以及閱讀方法,並啟發了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史坦納在學界的傑出表現使他屢次獲獎,包括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會員以及法國政府榮譽團騎士級獎章。
史坦納於將近七十歲高齡時寫下散文形式的自傳《勘誤表》,以時間為主軸,回顧他曾關心過的種種議題,作為檢視其一生成就與遺珠之報告。他從幼時學習經驗談起,隨著自己的成長歷程,一步步談論他曾關心過的重要議題,包括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關係、音樂的永續存在、衍申自巴別塔故事的語言以及翻譯問題、對當代政治與社會的評論,以及如師亦友的師生關係。史坦納以其思想議題之旅行為主軸,整理出他在人生中各個時期所啟發的種種哲思,讓讀者更明瞭史坦納在等身著作背後的寫作動機。書中也再次統整史坦納的思想精華,對於未接觸過他的讀者來說,《勘誤表》無疑是一窺大師風采的最佳導覽自傳。
史坦納為自傳下的書名,《勘誤表》,其實包含了深層的意義。一方面,史坦納的學術批評生涯一直都在勘正被批評對象的錯誤,例如他在本書第七章中指出,聖經中的巴別塔事件並不是對人類的詛咒,而是使得人類擁有不同語言的天賦恩賜,使得人類的經驗、思想、感情以及概念因多語能力而更顯豐富且具創造力。另一方面,寫作自傳讓史坦納得以誠實面對一生作品中未盡完善之處,並對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雙親、教師和朋友致上謝意與敬意,故他以勘誤表一詞為名,盼能校正生命中的錯誤和遺憾。 「海德格曾說:『思想偉大者必犯大錯』。而 『思想渺小者』,同樣會犯大錯。」史坦納在自傳《勘誤表》中整理先前所勘他人之誤,同時也勘自身之誤,可說是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