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蟹行 豆瓣
所属 作品: 蟹行
作者: [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 蔡鸿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格拉斯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推出的新作,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连续数月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两周内售出25万册。小说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1月30日,德国豪华游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一万多名难民和士兵在古滕港启航,朝西方驶去,不料当天夜里就在波罗的海上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近万名逃亡者葬身海底,其中儿童占四千多!小说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用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法,披露了那场战争的发动者,在给别国带去沉重灾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这是一场比“泰坦尼克号”还要让人刻骨铭心的海难。而书中虚构的故事也是惨烈的:身怀六甲、年仅17岁的图拉上了“古斯特洛夫号”。夜间九时许,一阵剧烈的摇晃和几声猛烈的爆炸把她从睡梦中惊醒。所幸她被救上了德军舰艇。伴随着游轮下沉以及成千上万名儿童妇女的尸身在冰冷的海面上载沉载浮,儿子保尔降临人世。获救后她怀抱襁褓中的儿子继续逃亡,辗转来到东德什末林,并当了一名工人。保尔长大后当了记者,逃到了西德,在经历了结婚生子、家庭离异后,又与儿子康拉德长期分居。两德统一后康拉德才见到奶奶。奶奶十分宠爱他,还经常对他讲过去的经历,结果使他产生了偏激的观念,创办了新纳粹网页,最后竟然开枪杀害了网友犹太青年大卫。
德国媒体称:格拉斯以撼人心扉的笔触将读者带回那段可怕的历史,并讲述了它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深远影响。
豆瓣
所属 作品: 群魔
9.2 (36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鬼》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作品以1871年俄国无政府主义者涅恰耶夫谋杀案为题材,对当时的进步青年和革命运动进行了诋毁和攻击,同时也对俄国上层官僚和贵族资产阶级给予了揭露和批判。以涅恰耶夫为原型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是个厚颜无耻、丧尽天良的阴谋家,“借革命发迹”的政治骗子,他操纵着秘密组织“五人小组”,指使成员在省长夫人操办的募捐活动中捣乱,还以大学生沙托夫有告密嫌疑为借口,用恶意煽动、欺骗和恫吓的手段迫使小组成员暗杀了沙托夫,事后又诱使无神论者基洛夫承认一切,写下绝命书,开枪自尽,他自己却逃之天天。此外,作者还描写了另一个“鬼”尼古拉斯塔夫罗金,一个没有道德准则、荒淫无耻、专门玩弄女性感情的纨绔少爷,以及这两个“鬼”的父辈和培育者——一个被丑化的自由派西欧主义者的代表。
地下室手记 Goodreads 豆瓣
Записки из подполья 所属 作品: The House of the Dead
9.2 (180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思艺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由主角地下室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地下室人是名年约四十岁左右的退休公务员,他的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但又常剖析自己。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第二部分是地下室人追溯自己的一段往事,以及他与一名妓女丽莎相识的经过。
《地下室手记》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预视了他后来5本重要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书也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或者,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说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意大利风光 豆瓣
Pictures from Italy 所属 作品: 意大利风光
作者: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2
狄更斯一生中就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和本书《意大利风光》。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从辛苦的小说写作中抽身出来,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本来打算休息几个月时间,实际上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他的游记当中,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是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而且从《双城记》《小杜丽》等长篇名著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他从法国-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的素材。《意大利风光》这部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2022年7月16日 已读
絮絮叨叨写人物的时候有点意思。拿波里和庞贝应该是狄更斯的真爱了。因为自己就住在粉红监狱隔壁所以买了热村部分的意语版对着看。
有些地名人名不知道是被译者刻意回避了常用译名还是怎么回事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游记 狄更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所属 作品: 卡拉马佐夫兄弟
9.9 (190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怎么办? 豆瓣
Что де́лать? 所属 作品: 怎么办
作者: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译者: 蒋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5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因宣传进步思想入狱,他在狱中写下长篇小说《怎么办?》,为了躲避狱警和审查机关的检查,小说以爱情故事为表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意义,比如以“求婚妻”喻“革命”,在写作方面的特色无与伦比。这部被誉为"生活教科书"的小说,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三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主人公拉赫美托夫集中体现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特征,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一个耀眼的“新人”形象。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俄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青年和革命者。
2022年6月18日 已读
车氏说教风读着太累了,比起“小说”更像“夹杂着各种随笔的剧本”,只有为满足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而生的剪影而没有真正的人物。
外国文学 文学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所属 作品: 失踪的孩子
9.2 (5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22年6月7日 已读
临近结局的“我”对抗Adele/Mariarosa让我联想到中世纪持续了几百年的拿波里与热那亚之间的冲突……
“我”和Lila一直在竞争的跑道其实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阶段。“我”最终都没能在看待老城区、拿波里、意大利和世界的关系上到达第三阶段,但做到了“看Lila还是Lila”——任何其他一个说“Lila就是这样”的人都没有达到“我”的境界。而Lila几乎从头到尾都站在第三阶段。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所属 作品: 离开的,留下的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所属 作品: 新名字的故事
9.1 (57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所属 作品: My Brilliant Friend
8.6 (7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一间自己的房间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文集)
8.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宋伟航 2022 - 2
“我们必须孤身前行,我们的关系是在我们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当中,而不仅是在我们和男男女女的世界的关系当中。”
女性主义文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知名女性主义学者、《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之一苏珊·古巴作2万字导读。
资深译者宋伟航翻译,补充301条、5万余字注释,解说伍尔夫所引典故、幕后轶闻、暗喻讽刺,介绍书中提到作家、作品,堪称“百科全书式译本”。
《一间自己的房间》 基于伍尔夫1928年在剑桥大学所做的两次演讲。1929年,伍尔夫将两次演讲合一,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后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名出版成书,引发轰动。“房间”风格诙谐幽默,古灵精怪,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拷问法制史、社会史中对“女性”这一第二性别的不公与压迫,掷地有声地提出经济基础、独立空间对女性心智自由的重要性。对“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一观点亦有精彩论述。伍尔夫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勇敢走向外部世界,培养自由的习性,尽情去创造。
——————
《一间自己的房间》收录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金蔷薇 豆瓣
所属 作品: 金蔷薇
9.3 (35 个评分) 作者: [俄]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豆瓣
Dom dzienny, dom nocny 所属 作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8.8 (99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国际布克奖得主、波兰文学女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代表作,大陆首次引进出版。
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人的世代更迭,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 编辑推荐
☆ 作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为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9年10月颁发),本书18年间在25个国家和地区出版83次。还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
☆ 与《百年孤独》《檀香刑》共同被台湾大学“魔幻写实专题读书会”(骆以军指导)列入十本推荐书目。
☆ 被诺贝尔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 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
☆ 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充满了内在的复杂性、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以及耐人寻味的转折和动荡不安的戏剧性。
☆ 马尔克斯式的历史,辛波斯卡式的时间,耶利内克式的文化身份,在托卡尔丘克的笔下融合。
☆ 护封采用正反两面印刷,一面是“白天的房子”,一面是“夜晚的房子”。
◎ 内容简介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 名人推荐
辉煌壮丽的作家。
——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
梦境,梦境中人的梦境,或梦外真实世界却闪耀着梦之光辉的街道,从外面、里面、上面、下面,编织补缀了这样一幅让读者被拉至上帝视觉位置,俯瞰群梦汹涌此起彼落发生、绽放或黯灭的奇书。
—— 骆以军(《西夏旅馆》作者)
◎ 媒体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
托卡尔丘克的散文式书写简单朴实。她以一种很自然的口吻讲故事,将其笔下世界的希望、单调与荒谬轻松道出。她使想象与真实的生活交织,梦境掺杂进现实,回忆与当下重叠,并且做得天衣无缝。
——《观察家报》
2002年,她的第一本译入英文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同样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她所有的小说都反映了经过再度想象的波兰复杂的历史,她的现实主义是极其魔幻的现实主义。
——《卫报》
◎ 获奖记录
★ 作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授予)
★ 获得1999年“尼刻奖”读者选择奖
★ 英译本入围2004年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名单
2022年5月2日 已读
最后一段拿来总结这本书真妙:把“照相机”架在阳台上瞄准“天空”每天拍一张照片,再把所有“照片”放在一起像玩拼图一样随意拼接,到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天空”究竟是个什么样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波兰文学
金蔷薇 豆瓣
Золотая роза 所属 作品: 金蔷薇
9.1 (99 个评分) 作者: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
Flatland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平面国
7.8 (9 个评分) 作者: Edwin A. Abbott Dover Publications 1992 - 9
'Upward, yet not Northward.' How would a creature limited to two dimensions be able to grasp the possibility of a third? Edwin A. Abbott's droll and delightful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explores this conundrum in the experiences of his protagonist, A Square, whose linear world is invaded by an emissary Sphere bringing the gospel of the third dimension on the eve of the new millennium. Part geometry lesson, part social satire, this classic work of science fiction brilliantly succeeds in enlarging all readers' imaginations beyond the limits of our 'respective dimensional prejudices'. In a world where class is determined by how many sides you possess, and women are straight lines, the prospects for enlightenment are boundless, and Abbott's hypotheses about a fourth and higher dimensions seem startlingly relevant today. This new edition of Flatland illuminates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that produced the work as well as the timeless questions that it raises about the limits of our 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所属 作品: 血疫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演技六讲 豆瓣
所属 作品: 演技六讲
作者: [美]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 译者: 李志坤 台海出版社 2018 - 3
本书通过一个导演与一个初学表演者的对话的形式,介绍了表演艺术的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六讲,分别阐述专注力、情感记忆、戏剧动作、人物塑造、观察、节奏等基本概念,文字生动,深入浅出,可供初学表演艺术者和表演艺术爱好者参考。
罗生门 豆瓣
芥川龙之介
8.7 (15 个评分) 作者: 芥川龙之介 译者: 高慧勤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7
“我有时会想,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甚或一百年后的事。那时节,已不会知道曾经有过我这样一个人。我的作品集,想必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的角落里,徒然等着读者的光顾吧?……可是,我依然要想。寂寞百年身,哪怕只有一位读者能手捧我的书,在他心扉前,尽管依稀微茫,呈现出一片海市蜃楼……”
天才的芥川何须这样悲观!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已使他成为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奇才。
本书按创作时间顺序,收录芥川龙之介代表小说、散文共26篇,从多角度展现“日本短篇小说巨擘”的光辉艺术成就:
“是当强盗?还是饿死?”(《罗生门》)
“老僧在除去讨厌的长鼻后,竟然有了新的不安与苦恼!”(《鼻子》)
“凶杀案涉及的当事人,为什么会抢着当凶手?”(《竹林中》)
“项羽是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之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8.8 (20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高中甫 / 韩耀成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7 - 9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十三岁,她初遇男人的刹那,便一见倾心、不能自拔。在岁月的洪流中,那极致的爱有增无减。她三次委身于他,一生等待他的召唤。她去捡他抽过的雪茄烟头,抚摸他触过的门把手,甚至为了他们的孩子流落风尘。这一切,他一无所知,甚至记不起那张熟悉而又陌生的女人的脸。
在临终之前,她饱蘸一生痴情,写下了一封绝望的匿名信,记录了这段不凡的爱情。依稀可见,她躺在命运凄凉的甲板上,晶莹的浪花将她推向了虚无,她轻轻诉说: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亲爱的,以后谁还会在你生日的那天为你献上一束白玫瑰呢?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精选集,其中收录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灼人的秘密》等7篇中篇小说名作。其文笔清丽细腻,于无声之中见炽热之情,于行文之中显悲切之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更被高尔基评价为“一篇惊人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