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
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 豆瓣
作者: 姜生 科学出版社 2016 - 4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祇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
作者: 经君健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3
【编辑推荐】
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清代等级制度史
开创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研究范式
著名中国社会史、经济史研究学者经君健教授
从等级视角探讨清代贱民等级问题的代表性专著
本书以清代律例为考察依据
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学科知识
系统探讨了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
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状况、发展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内容简介】
在专制时代的等级体系和社会关系中,贵贱之分,十分重要。所谓的“贱”,在古代的文献中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含义是官民关系,以官为贵,以民为贱,以强调名器之尊;另一种含义,是指在社会上处于特别低下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没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以及由这些人构成的等级。而贱民的存在,也成为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清代等级制度史,《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可谓开创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研究范式,作者融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学科知识,首次从等级视角系统探讨了贱民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贱民等级内的等第划分,深刻揭示了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结构状况、发展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本书对清代的奴婢、堕民、丐户、九姓渔户、疍户、乐户、佃仆等各类贱民的来源、身份特征、法律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法律身份解放的过程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前人未曾论及的问题以及不同于前人的见解。本书的诸多论述,对读者了解清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深有裨益。
1913 豆瓣
1913: Der Sommer des Jahrhunderts 所属 作品: 1913
7.0 (8 个评分) 作者: (德)弗洛里安·伊利斯 译者: 续文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1913,如鲜花怒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年,而堕落的种子已悄然萌发。在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所有的极端情绪都在肆意燃烧自己,仿佛再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弗兰茨·卡夫卡给菲丽丝·鲍尔写极长又极美的求婚信;普鲁斯特在追忆他的似水流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被无休止的丑闻缠身;在米兰,第一家普拉达连锁店开业;杜尚把一个车轮安在一把餐椅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赖纳·玛利亚·里尔克一起开怀畅饮;一个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奥地利年轻画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风景画……1913的夏天过后,天翻地覆,漫长的19世纪终于让位给破碎与极端的20世纪。
2018年6月27日 已读
看书名以为只写一个夏天,结果一看目录是写了一整年……所有人的事儿揉在一起讲却又不真的隔空链接,讲三个月都嫌长,更不适合一年这个区间。
传记 历史 外国文学 社会史
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豆瓣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朱雁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4
“一等的天才搞文学,顺便把哲学也给讲透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无疑是这样的一等天才,他的文论《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和《歌德与托尔斯泰》首次被译为中文,浙江大学出版社4月出版。
“今天当我们回眸远望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称托马斯•曼为十九世纪‘遗老’的人已经身影模糊,儿托马斯•曼却作为人类精神林苑中的一株大树永远挺拔地兀立着,以其真、善、美滋养着世世代代爱着他的人们的心灵。翻译此书是艰苦的工作,也是审美的享受,但愿我并未因情害意,我期待着读者的指教。”——译者 朱雁冰
在《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一书中,托马斯•曼以其深湛的思想和细腻的笔触,对叔本华、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瓦格纳等伟大的思想家和音乐家,以及沙米索、克莱斯特、冯塔纳、施托姆等作家的思想与艺术创作展开评述。“叙述了这个世纪经受过苦难和在艰辛求索中所形成的伟大的巨人群体”。这些随笔展现了托马斯•曼小说世界的基础,以及他与德国卓越的文学和哲学传统的广泛联系,反映出他对文学、音乐、哲学的深刻思考。
中国化的日本 豆瓣
中国化する日本 所属 作品: 中国化的日本
作者: [日] 與那霸润 译者: 何晓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日本化”曾是代表日本制造业水平高超的标志性词汇,是指美欧陷于疲态的制造业竞相采用日本式品质管理方法来生产经营。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日本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经济长期停滞,“日本化”的意义已改变,完全成了消极意义的词汇。而“中国化”一词近来广为人们热议。
10世纪宋朝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当时中国早已设立相当于高级公务员考试的科举制度,不能世袭权势地位的国民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获得地位和权力。市场经济渗透整个社会,人们不再受到土地和职业限制,官员也被派往外地。尽管皇帝独揽大权,经济活动却是自由的。从这点看,这种体制确实与如今中国的统治体系很相似。
日本从隋唐起效仿中国统治体系。到了宋代,日本开始采用与此对立的贵族世袭制度,由“中国化”变成“江户时代化”———按家族世袭来固定身份,居住地也受到限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虽一度采用“中国化”,但最终回到“江户时代化”体制。
当今,世界已开始“中国化”,既得利益群体将被触动,最终国家统治也不再依赖坚守自身利益的地方团体。如今,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提出建议,要推翻日本“江户时代化”的僵化体系,推行“中国化”体制。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将放弃目前消极的“日本化”而走“中国化”道路呢?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 豆瓣
作者: 刘淑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关于佛教与我国中古社会关系的论集,收入“社会· 经济·观念史丛书”。本书涉及中古社会民族、政治、民俗丧葬、养生等诸领域,以多种视角反映出当时佛教与中国社会互相渗透、影响的立体景观。其中有关北方少数民族与灭佛、宦官与佛寺兴建、斋戒与断屠、福田思想与社会公益事业。中国撰述经典与民间佛教、露尸葬、塔葬等对中国葬俗的影响、寺院茶汤丸药的普及等内容,尤其具体深入。本书观点新颖,涉及面广,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佛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关系,是一部颇具参考价值的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