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
张医生与王医生 豆瓣 Goodreads
7.9 (48 个评分) 作者: 伊险峰 / 杨樱 文汇出版社 2021 - 11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
——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
——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
——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
——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
——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2024年6月2日 已读
好久没读过让人这么痛苦的书了。对东北社会人文题材感兴趣,找来电子版。起初对篇幅厚度没什么概念,直到看人晒纸质版,才知道这书那么厚。好在电子版能显示阅读进度百分比。读到11%时,作者几乎没讲多少与两位医生直接相关的东西,最多蜻蜓点水带了一些家庭古早背景信息。读到20%时,开始对作者大段抄写他人著作段落的行为感到不耐。不知道出版一本书之前是否有查重这一步,想必这本书查重率应该不低。读到30%左右时,一遇到作者自以为是地掉书袋,我就直接跳过,只想读专门讲两位医生的部分。读到40%时,忍无可忍,不再继续读下去。好奇两位医生对自己老同学写的这本书有何感想,作为一个旁人读者,我都觉得冒犯。作者开头一本正经地强调,自己的创作初衷是通过描述两位医生的人生轨迹来反映东北社会发展,并且清晰罗列了所谓的“研究问题”。然而在正文中,作者用絮絮叨叨的写作风格,不断拼凑从别人那抄来的大段甚至整页段落,借着人文情怀理论支撑的名义水篇幅长度。好不容易讲到两位医生,总想要不着痕迹地提一嘴自己的当年事迹。通篇给人一种“名曰探讨老同学和东北社会文化,实则讲自己展现自身藏书量”的感觉。问题是,作者抄写的段落不少出自相同的书目,妄图涵盖的话题也零零散散,大多反复停留在同样的词汇和解读上。书中频繁讲“社会”这个概念,虽然不知道两位医生现在离“社会”的距离是否近一点,仅基于书中内容来看,作者确实比人家“社会”多了。
2024年6月2日 评论 书摘 - 比如他们都被要求诚实,待到成年之后,不得不补习必要而复杂的说谎艺术,却为时已晚。结果直到四十多岁,两位医生仍不得不时常懊恼于自己的不够“社会”。 对于“理想的男人应该勇敢、仗义和慷慨”这一神话的深信不疑,几乎可以成为沈阳定义的一部分。然而事实上,沈阳“社会”对男人的真实要求更类似于微型军阀,在意政治技巧多过在意男性气概,不带有政治技巧的男性气概则是一种累赘甚至致命的习性。“朋友”,才是那个能在无数沈阳人的心灵中激起神奇能量的词,在隐藏其后的裸猿体系中,联盟则是能量的来源。拥有政治技巧的人拥有联盟的支持,拥有政治资源的人则领导联盟。联盟可以保障交易的安全,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暗地里的交易,联盟也对外竖起壁垒。“打通”多个联盟的能力因而至关重要,而男性气概,尽管令人目眩神迷,却只是涂抹在这一社会结构上的神话外壳而已。这样的社会结构自然会催生一种“腐败就是全部问题所在”的世界观,以及一种“把自身的失败全部归因于没能跻身于腐败圈层”的人生观。其结果是,无数个联盟的总和,也就是“社会”,成了无处不在的流动之物,遍布城市的每一寸空间。哪怕是在廉价的酒馆里,乃至亲族聚会的温馨场景中,也免不了要上演一出出既慷慨真诚,又表里不一的权力的游戏。 端着屁股走路 王兵的纪录片《铁西区》 医生的服务也因此变成一个可以量化的商品,虽然大多数人不大会把医院看成服务业的一员。去医院看病的感受是焦躁而怯生生的,既担心病情又对自己的选择一无所知的人内心虚弱,这是一个有求于人的场合,没有人会把医护看作一扬手就可以叫来的服务员。“好大夫”的这个评价体系让病人或者病人家属放松了下来,网站邀请你为医生打分,医生——准确地说,是医生的服务——变成了可评价的商品。 传统礼节里,似乎自己家的东西不用花钱去买,所以不关钱的事,这事就变成自家人的走动了,大家都会更心安理得一些。 社会对他不够友好的结果之一,就是更容易怀疑这个世界。
东北 中国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