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县中的孩子 Eggplant.place 豆瓣
6.9 (19 个评分) 作者: 林小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6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

【评论】

《县中的孩子》将对教育选拔制度的透视及时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们看到统一高考制度和潜藏之下城乡分治、乡村分级的学校制度,正在联合形成一种精巧的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差距的代际传递。林小英博士强调了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探求县域教育改革的解决之道,使得县域学校从整体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转移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回答了“县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的孩子”的终极问题。——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小英致力于探索“县域教育”,这是关乎中国半数以上孩子的成长却未被足够重视的问题。她以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敏锐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县中的教育生态及其复杂脉络。这是一部严谨、冷静又饱含深情的人类学研究杰作。——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林小英老师关于县域教育的论说,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动。她以普通读者也能读懂的文字,描绘了县域教育的复杂生态,分析了县域教育的诸多议题,为理解县域教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认识视角。——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县域聚集着中国一多半的未来国民,学校塑造着未来中国的性情与品格。林小英在对当下县域教育具体的解析中,关切深远:“县中的孩子”积蓄着越来越多的能量和愿望,这些愿望与能量该在哪里找到释放和实现的途径?——如果他们成功,将是伟大的建设;如果他们失败,将是巨大的破坏。“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潘光旦先生1932年写下的这句话,今天既迫切,又别有意涵。——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3年8月29日 已读
作者在将近结尾时坦言,内容写到这里已经精疲力尽。作为读者,十多个小时的阅读,也让我有了精疲力尽的感觉。比起城市教育,县城教育的地域覆盖范围更广,实际情况也更复杂多样。好在作者用比较系统的结构将县域教育层层拆析,从常人最熟悉的学生老师,到稍有些距离的校长教育官员。也正因为如此详细的多层内容,让标题里的“县中的孩子”显得有些文不对题。比起篇幅略短的学生章节,整本书更多是在展现整个教育生态环境,家长学生老师领导分别组成互相联结的一环。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学校作为行政附属机构这部分的论述,挺中国特色的。不太喜欢第九章,内容和前面几章重复率过高。最后的尾声里,作者提到如今做田野跟过去做田野的不同之处,以及在中国做田野所特有的“被安排”。读完之后对这部分也很感兴趣。
2023年8月29日 评论 书摘 - 也许最朴素、最真挚的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互动中完成的,很多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成绩或者数据来衡量的。并不是只有成绩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数据,情感和关系的养育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学校一直存在两种相互消磨的力量:一方面是孩子们开始学习过制度化的生活,用布尔迪厄的观点来说,学校施加的教育行动是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以灌输方式进行的文化专断,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个尚未定型的阶段,这些孩子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性策略。在接下来的教育生涯以及此后的生活当中,这些都将一直陪伴在他们左右。 然而,这些适应性策略并不是清晰呈现出来的,它渗透在师生对话、学生细小的行为动作、小伙伴之间的互动、课后游戏等情节之中。这些策略被包裹在日常的课堂生活之内,并不构成显见的“事件”而被关注,但从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影响来看,那些很少被人提到的事与那些耸人听闻的事同样重要。与我们谈论的东西相比,这些无人提及的东西当然占据了我们经验的大部分。教师往往很难意识到,学生眼里的学校生活的主次事件与成年人的重视程度可能恰好相反。这意味着,老师们努力种瓜,学生们未见得能收获瓜,他们期待的是老师们赶紧给他们种豆。而好的老师,在长年累月直面特定情境要求和特定学生需求的经验积累中,能否发展出一种令人钦佩的本领:种瓜得瓜又得豆,在教书的时候做到了较为全面地育人。 如何面对和处理教育的“在地化”“情境化”难题,是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论学生位于农村还是城市,哪怕是在同一个班级,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在掌握了如何教好正态分布中间位置的多数学生的能力后,还应该有如何面对正态分布两端人群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看图“数气球”的本领在正常的城市学校课堂上根本无须教授,但在村小给年轻的特岗教师一个很大的冲击:原来孩子们连数数都数不清。实际上,当仔细去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时,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不会数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绘本或图画,更不懂什么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一个气球被遮掉一半,那自然不算一个完整的气球。但是,在这种背景知识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教师甚至绞尽脑汁都不知道为何学生们死活不懂。城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就自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村小的孩子们那里都得等到正式入读小学以后才被当作理性知识来灌输。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完全对接不上,在年轻的刚大学毕业的老师看来,孩子们严重缺乏“常识”。殊不知,常识的习得需要孩子们在一个“自以为是”的环境中长期浸染,再加上课本和教材上展示的以城市生活为蓝本的知识背景,更让村小孩子们视学习为畏途。照理,教师应该努力将学校知识与农村本土生活对接,接引孩子们从在地化的日常情境中走入课本教材所代表的普遍化文化与文明。然而,在人所共知的“人往高处走”的人生哲学指导下,教师们心安理得地无视眼前的情境制约,认为优秀的孩子们终将走出乡土,进入城市,学困生反正也走不出,费力教书反而不讨好。放任日常生活与课本知识的脱钩,成为无论对哪一层次的学生来说都变为不成问题的问题。 布尔迪厄指出,家庭在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再生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从他们的原生家庭中获得“初始教育”,形成特有的“初始习性”,这种“初始习性”将成为学生接受和掌握学校信息的本源。之后,学生会通过学校教育,也就是“第二步的教育工作”,获得一定的习性,这种习性是学生接受和掌握文化工业生产和传播的信息的本源。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取决于家庭教育灌输的习性(即原有的文化专断)与学校教育试图灌输的习性(即强加的文化专断)之间的距离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阶级的文化习惯与教育制度要求或定义教育成功的标准越接近,学生的学业表现越好。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教育可能是唯一一条较为公平的、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不利处境的通道,但是大部分孩子都会在社会结 构和自身惯习的合谋下很早地被分流到职业教育的轨道,很难进入精英阶层。 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处于社会分层中比较弱势的位置,各项禀赋都比县城的同龄人要薄弱,他们所生存的乡村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太多的竞争空间和生存压力,那里似乎不是一个谈论未来和理想的最佳场所,大家只是低头过好眼前的日子,不想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过多地担心。 多数学生的父母没有任何资源和关系帮助孩子离开这里,也无法为孩子提供任何的咨询和帮助,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他们就供到什么程度。 这些县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的孩子。他们终将会长大,融入社会的洪流之中,不论是富孩子还是穷孩子,超级中学的学生还是县中的学生,最终都是在某一个社群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退回来想,必须承认,我们对县中的孩子负有照看的义务和责任,而不应该只是袖手旁观。 而校长的想法是心理的问题交给心理,教育的问题交给教育,认为很多学生其实从教育的角度看是正常的,需要的是平视自我,明辨对错,处理好感情问题;医生的工作交给医生,老师的工作交给老师,在解决措施上,学校先行,以宽严相济的方式进行批评和指导,组织集体而非个体的教育,用活动去占据学生的时间和精神空间,更不是一股脑把问题交给家庭,学校只接受干干净净的“纯粹学生”,等待家庭把孩子“处理”好了,拿着医生或专家的诊断结果再送回学校。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SPAN]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此规定将定向培养的目标和基础都做了明确说明,对定向乡村教师的水平提出了要求:要专于一门的同时,胜任多学科教学。 或许,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让自己免于走弯路,毕竟弯路有弯路的风景,更何况可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直路和弯路。父母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学会独立做出选择并且明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以及不管他们选择了什么,身后的家庭一直都在,父母一直都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有学者将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时代之下的社会模式称为“微粒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是“微粒人”。这种新型的社会是高度解析的,“一切都将以比之前更加精细、精确、透彻的方式被获取、分析和评价”[SPAN]。在精确测量之下,个体化的标准将成为新的标准,而当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标准都将变得无关紧要。然而,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初步转型期,虽然意识先行,但实体技术、配套制度都还停留在粗粒化的世界中。“我们的制度还没 有为这种全新情况下的粒度做好准备,它们(旧制度)适用于一种更粗粒化的社会,那是一个较为迟钝和慢节奏的社会,而非一个充盈着尘埃般精细数据的生机勃勃的社会”, 1973年,哈里·F.沃尔科特(Harry F. Wolcott)出版了教育人类学著作《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描述并分析了一位小学校长的典型一天、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处理学校与社区关系、正式接触和非正式接触、年度工作、职业发展和对他人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劳动就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劳动类型:情感劳动。这就意味着在评价教师时,需要考虑教师的个人投入的两项指标:一是人力资源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投入,一是伦理价值意义上的德行和情感投入。 近些年教育改革的新措施瞄准了家长教育、家庭 教育和家校合作,希望把家长作为教育的对象纳入教育改革的大盘子中。然而,决策者有没有考虑过家长及其家庭属于私人领域的范畴,用公共领域的改革逻辑直接插手家庭的事务安排,是不是具备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
中国 大陆 教育
不过是先出生的我 (2017) 豆瓣
先に生まれただけの僕
7.4 (38 个评分) 导演: 水田伸生 演员: 樱井翔 / 苍井优
由樱井翔主演的《只是先出生的我》,讲述了杰出的商社精英鸣海凉介被派往一家经营不善的私立高中担任校长,重建学校的奋斗故事。
2017年12月18日 看过
学校也是不得了的职场哦。在这里,学生和老师都在拼命共同成长。虽然十分鸡汤了,但还是好喜欢这部剧。
2017 教育 日本 校园
出路 (2012) 豆瓣 TMDB IMDb
出路
9.0 (56 个评分) 导演: Weijun Chen
其它标题: Education, Education
良好的教育能否摆脱贫困? 在中国古代,教育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而在近代,良好的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途径。 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言论,使得人们产生了学习就能脱贫的期望。 但是现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只带来了很少的工作机会,教育出了失业和绝望的新一代。
2020年6月1日 看过
每一段都好扎心。我高考出分那会第一反应也是“我该怎么办”,毕业那会顶着太阳到处跑宣讲会参加笔试面试时也想着“我该怎么办”,工作后赚房租和饭钱时也会问“我该怎么办”。后来在专科教书,负责接过招生咨询电话。因为学校是公立又在一线城市,招来的学生家里通常是当地经商户。大多数老师在开学那一刻就根据学生的高考低分给他们定了性,教学敷衍反怪学生混日子。永远没办法忘记,我几个学生在走廊上问我“我们该怎么办,想要找到希望,但好像对我们来说希望并不存在”,那一刻我内心都奔溃了,因为我自己也在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管分数再低,他们都是人。但和分数紧紧捆绑的教育模式好像总在承诺“高考是人生的出路”后又把一部分人的“出路”给夺走,留下我们在生老病死里一遍遍疑惑“我该怎么办”。
中国 中国大陆 人性 大陆 教育
斯通纳 豆瓣 Goodreads
Stoner
8.8 (47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杨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 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
◆威廉斯的写作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 ——《星期日泰晤士报》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一件文学的珍宝。 ——《明镜周刊》
◆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直击生活的真相,语言清澈优美。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 ——伊恩·麦克尤恩
◆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既丰富又忧郁,记录着伤痛与失去的同时也留存了美好温柔的时刻。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小说艺术的要素,它的叙事节奏与情节构架均堪称完美无缺。这本小说像一条河流,冷静而又流畅的平静笔调裹挟着磅礴延绵的力量。 ——亚当·福尔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