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作家出版社 2011 - 11
这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的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他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是目前为止,国内翻译出版的最完整的一部兰波作品全集。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一位通灵者,被称为“屡风之人”,“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转瞬寂灭”。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全部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此后便放弃了文学,投身于苦涩的流浪漂泊,死亡降临时,他年仅37岁。但是,凭着通灵慧眼,他“看见了幻觉本身”,发明了“新的花、新的星、新的肉和新的语言”,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者;凭着通灵之心,他洞穿了世纪的苍茫与黑暗。他在诗歌中,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发现并创造了惊艳神奇的美;在生命里,以孤独的流浪与血肉之躯,撞开了世纪的黑暗大门;在人生的苦海中,犁出了一道深深的血痕。当后世的人们重新回望,才惊愕地发现,当年那个伤心的孩子,在欧洲这片阴冷的水潭里,放出了怎样“一只脆弱又如五月蝴蝶的轻舟……”本书正如这一叶轻舟、醉舟,满载着世纪之交,法兰西光怪陆离的诗歌幻梦,重新出发,向我们缓缓驶来。
2025年3月11日 已读
兰波的诗值五星,但翻译最多三星。对比其他译本,王以培呈现的诗句总给人一种隔衫瘙痒的感觉,为区别于其他译者的选词造句,很多地方特意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进行翻译。很合理的考量,但最后的效果却总差口气。另外,对此译本里明显的翻译错误和敷衍了事感到不满。目前还没对照完全书内容,所以以兰波于1878年12月写给家人的信件为例。第318页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多次出现“位置”一词:“他们就不会给我一个确定的位置”,“整个冬天都会给我一个好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能明显看出这里的“位置”是非常低级的误译,猜想原文大概是指“position”之类的词,意指“工作岗位”。不懂法文,为了印证个人猜想,去对照了Wallac Fowlie于1966年和2005年出版的英文译本。第401页,英文译本使用的是“job”一词。刚好此译本提供了法文书信原文,能看到兰波本人在原文里写的是“placement”。这么看来猜想没错,王以培的译本在此处有明显且完全可以避免的误译。对照以后,又发现了同一段文字里敷衍了事的翻译错误。“注意一定要说我只在罗什干过一段时间,因为人们让我干更长时间,期限未满”这句本身就莫名其妙,逻辑不通。英文译本里清晰明了地将此处译为“But be careful not to say that I stayed only a little while in Roche, because they would ask me more about it, and there would be no end to it“。不知道王以培译本的翻译和校对细节,但译者本人真的没注意到这些读着不顺口且意义扭曲的中文语句吗?还是说,觉得大多数读者看不懂法文或不会去比较多个译本,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胡乱翻译?
兰波 法国 诗歌
兰波传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斯坦梅茨 译者: 袁俊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08
兰波短暂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少年叛逆者,他流浪巴黎,甘愿和乞丐混迹一起 ;作为“脚底生风”的漂泊者,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离那“极为愚昧”的故乡,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的空气。他声称自己是“通灵者”,而人们给他贴上“小流氓”、“同性恋者”的标签。本书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兰波那放荡不羁的性格,描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迷恋;他向传统习俗宣战,并与之决裂;他追求自由的美梦一再破灭,进而放弃文学,热衷于到东方去旅行,去追寻新的“彩图”。这位“脚底生风”的漂泊者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作者以兰波的书信为依据,讲述了兰波短暂传奇的一生。
2025年2月28日 已读
经常看到将兰波比作流星的说法,短暂的生命,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如流星一般划过黑夜,接着消失得无影无踪。幼年的兰波是年级里闪亮的明星,成绩好,小小年纪屡次靠诗作获奖。少年兰波是巴黎人流里燃烧的太阳,肆意迸发能量,同时也吸引着魏尔伦。布鲁塞尔事件后,毅然远离诗歌的兰波确实如飞快划过黑夜的流星,一不留神就开小差,悄无声息地跑到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比起强调他短暂的生命,我觉得流星的比喻更适合凸显兰波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印象,以及他脚底生风和难以抑制的流浪本性。很感谢这本传记,生动描述了非诗人的兰波。风流不羁的兰波当然魅力四射,但个人其实更震撼于他后期的坚韧、隐忍和深沉。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早慧诗人的一生,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普通人深刻的成长转变历程。
传记 兰波 法国 诗歌
兰波彩图集 豆瓣
Illuminations
9.4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图尔·兰波 译者: 叶汝琏 / 何家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
《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语),更重要的是,他的视觉的清新和新奇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了不可知。(毋庸置疑,《彩图集》是兰波的代表作品。
《彩图集》是兰波倍受争议的作品,诗人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并以此成为现代诗的真正奠基人。
2025年2月16日 已读
重读高中时买的实体书,以前年纪小,觉得每个字都像加了密一样晦涩。现在大了,品出了点味道,但每个读者从兰波诗句中获得的体验不尽相同。或许就像《滑稽表演》最后一句说的那样,“打开这野蛮的滑稽戏的钥匙,只有我一人拥有”。兰波诗句的真意,或许只有他一人知晓。ps. 这小子一手花体写得真好看!
兰波 法国 诗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999) IMDb 豆瓣 TMDB
Todo sobre mi madre
8.6 (488 个评分) 导演: 佩德罗·阿莫多瓦 演员: 塞西莉亚·罗特 / 玛丽萨·帕雷德斯
其它标题: Todo sobre mi madre / 论尽我阿妈(港)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2025年1月25日 看过
用年龄不同且经历各异的几个人物呈现女性特有的人生。20多年前就对性别议题有如此先锋的观念和表达,惊讶,羡慕,感动。
女性 小语种 法国 西班牙
我,厌男 豆瓣
8.2 (61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4年4月11日 已读
读的电子版,看到页码以后,着实吃了一惊。没想到是那么薄的小册子,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只是博客文章范畴,很难算得上是一本书。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笔平述了女性最普遍的人生境遇,比较适合徘徊在女权门外的迷茫姐妹。并不激烈的语气讲出了所谓煽动性的实情,就像作者自己坦言,她笔下的控诉很多都诉诸于自己作为女性的亲身经历,作为一本随手发放及发出个人化声音的小本,足够了。但依然期待其他针对“厌男”做更深度剖析的作品。
2024年4月11日 评论 书摘 - 厌男者从根本上说,是在反对男权,并不是厌恶男人,而是厌恶塑造。厌男者从根本上说,是在反对男权,并不是厌恶男人,而是厌恶塑造男人的社会和文化系统。厌男者真正鄙视的,是男人们野蛮地躺在特权环境中坐享其成。 相反,厌女者厌恶的,则是女性本身,其对女性的看法是完全生物性的:可以插入的器官,用于繁殖的子宫,会来月经的物种,手无缚鸡之力的群体。 我决定,从今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自己坚定不移地站在周围女性的身边。我希望她们能够在我的陪伴下感到安全;我希望她们知道,如果不幸沦为性别歧视的攻击对象,我将永远站在她们那一边。我信任她们,不会对她们向我袒露之事的真实性产生哪怕一秒钟的质疑。我绝不会对她们所遭遇的一切嗤之以鼻,更不会认为她们应当为自己的不幸承担责任。即使认识侵害的始作俑者,那也只会让我更愿意为受害者发声。我想要对她们说,不要担心我会给加害者找借口,不要害怕我会不惜一切地与侵犯者保待联系。我拒绝与认为侵犯(如伴侣之间)不过只是观念不同或是隐私问题的人为伍。 使我们透不过气来的有毒男子气概形成于封闭的男性圈层。从足球俱乐部到美式兄弟会(在法国相对应的组织是医学院学生会等)再到英雄联盟,以及全世界大部分决策机构,只要放任男人自行其是,他们便会展露最糟糕的一面。表面上,他们只是在共度快乐时光,互动消遣、互帮互助。而实际上,他们是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男子气概,以扩大权力范围、巩固男性关系网络等雄性斗争中的一切。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 女权主义 法国
(1960) 豆瓣 TMDB
Le trou
9.3 (266 个评分) 导演: 雅克·贝克 演员: 马克·米歇尔 / 吉恩·凯乐蒂
其它标题: Le trou / 地洞
1947年,法国康复监狱。在押犯克劳德(马克·米歇尔 Marc Michel饰)刚搬入11号牢房时,受到其他四位狱友的排挤,谨慎小心的马努(菲利普·雷罗伊 Philippe Leroy饰)、狡猾奸诈的罗蓝德(吉恩·克劳迪 Jean Keraudy饰)、凶悍强壮的吉奥(迈克尔·康斯坦丁 Michel Constantin饰)和心机深重的“阁下”(雷蒙德·缪涅尔 Raymond Meunier饰)。很快,彬彬有礼的克劳德获得了四人的认可与接纳,并让他加入到正在精心谋划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越狱行动中。五人准备掘地三尺挖个地洞逃出去,然而此时克劳德却得到了获得自由的好消息。
由法国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执导的经典越狱片《洞》,堪称电影史上关于越狱题材最伟大的影片。这部雅克·贝克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荣获法国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影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外国男演员提名、法国《电影手册》十大佳片之一等多项殊荣。
2023年8月26日 看过
边看脑子里边想“这尺寸的洞,大概算欧洲人专用,美国的囚犯应该会被卡住”。贯穿整部片的咚咚咚敲打声一直把我的心吊在嗓子眼,虽然一早就能猜到结局的走向,但小小镜片折射出一排狱警时,还是不自觉惊呼出了声。剔除配乐的越狱过程,加上用各种细节塑造出的角色们,能常看常新。
法国 电影
The Party 豆瓣
7.6 (18 个评分) From Your Balcony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30日 出版发行: Believe
From Your Balcony仿佛自带法国人的浪漫特性用自己的方式吟唱爱情,《The Party》中的四首单曲围绕着爱情主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之所以选择这四首单曲纳入进去,Nicolas表示因为想要选择一些表达上更直接并且不那么乏味的歌曲,并表示特别期待本次的新专巡演。
2018年12月22日 听过
美啊,美啊。一个前奏就沦陷了
2018 欧美 法国
这个杀手不太冷 (1994)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Léon
9.1 (2636 个评分) 导演: 吕克·贝松 演员: 让·雷诺 / 娜塔莉·波特曼
其它标题: Léon / 杀手莱昂
里昂(让·雷诺饰)是名孤独的职业杀手,受人雇佣。一天,邻居家小姑娘马蒂尔达(纳塔丽·波特曼饰)敲开他的房门,要求在他那里暂避杀身之祸。原来邻居家的主人是警方缉毒组的眼线,只因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恶警(加里·奥德曼饰)杀害全家的惩罚。马蒂尔达得到里昂的留救,幸免于难,并留在里昂那里。里昂教小女孩使枪,她教里昂法文,两人关系日趋亲密,相处融洽。
女孩想着去报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时赶到,将女孩救回。混杂着哀怨情仇的正邪之战渐次升级,更大的冲突在所难免……
心之全蚀 (1995) 豆瓣 TMDB
Total Eclipse
7.8 (353 个评分) 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 演员: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大卫·休里斯
其它标题: Total Eclipse / 全蚀狂爱(台)
本片是关于两位法国象征派大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传记片,内容大多都建立在真实的历史记录基础上。
1871年,17岁的诗人兰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接受当时已是著名诗人魏尔兰(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邀请,去往巴黎。当时魏尔兰已经结婚,妻子家境富有。但他偏偏对这个恃才傲物,举止怪异,放浪不羁的兰波,着迷不已。他因此而抛下妻子,与兰波流浪到伦敦,同居在了一起,过着放纵不羁又贫困潦倒的生活。在疯狂的两年同居生活中,两人相互追逐,彼此伤害,纷争不断。1873年,在最后一次争执中,魏尔兰开枪打伤了兰波逮捕并被判入狱两年。之后兰波一人孤身返乡,四处漂泊,经历繁杂,甚至贩卖军火,最终37岁时病逝于非洲。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 (2006) 豆瓣 TMDB
Arthur et les Minimoys
7.2 (140 个评分) 导演: 吕克·贝松 演员: 弗莱迪·海默 / 米亚·法罗
其它标题: Arthur et les Minimoys / 亚瑟和迷你王国
为了保住外婆的花园,十岁的亚瑟(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饰)必须找到外公失踪前留下的财宝。按照外公留下的提示,亚瑟终于找到了每年只打开一次的月光之门,进入了迷你墨王国,见到了外公笔记里的美丽的塞琳娜公主和迷你墨人,从他们口中得知四年前外公为了寻找宝藏走入了禁忌城,而统治那里的是“邪恶的M”。在与闯入的敌人战斗时亚瑟从石头里拔出了力量之剑,成为了迷你墨王国的英雄。神剑拔出,迷你墨王国的英雄们必须前往奈克罗鲍利——禁忌城打败“邪恶的M”。亚瑟、塞琳娜公主、王子倍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了M的老巢,传说中的恶魔玛塔扎德就住在这里……
本片是吕克·贝松的第十部电影,传说是他的“收山之作”,历时七年的筹备制作过程,投资达6500万欧元,是法国电影制作史上最昂贵的作品。
女囚尼基塔 (1990) TMDB 豆瓣
Nikita
7.0 (87 个评分) 导演: 吕克·贝松 演员: 安娜·帕里约 / 马克·迪莱特
其它标题: Nikita / 堕落花(港)
妮琪塔(安妮·帕里洛德饰)与一群朋友抢劫一家商店的药品,商店的主人与她的朋友都在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则是因为杀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狱。此时来了一个神秘的政府组织,选上了妮琪塔,并训练她成为特务杀手,在经过数年的特务训练之后,妮琪塔以一个平凡的护士身份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在此时她爱上了一个男人,他们的关系在妮琪塔接到一个特务命令时,面临了紧张的局面...
魔术师 (2010) Bangumi 豆瓣 TMDB
L'illusionniste
8.7 (373 个评分) 导演: 希尔万·肖默 演员: Jean-Claude Donda / Eilidh Rankin
其它标题: L'illusionniste / 幻术家
20世纪50年代末期,曾经风靡一时的剧场风云变幻,人们迷恋电视、迷恋摇滚,对于曾经伴随他们长大的各种杂耍则不再关注。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魔术师,舞台上得体从容,现实中却不得不为了可怜的生活费而流转于各个表演场所,上至华贵的音乐厅,下至破落偏僻的小酒馆,不变的是他对魔术的执着。在苏格兰某个乡间逗留时,魔术师结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感叹于那些神奇的魔法,于是偷偷离开故乡,转而追随魔术师的脚步。他们辗转来至爱丁堡,生活变得愈加艰辛,而为了满足女孩对魔法的信任和对繁华世界的向往,魔术师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去赚钱……
本片荣获2010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2010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动画片奖。
疯狂约会美丽都 (2003) 豆瓣 TMDB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8.7 (394 个评分) 导演: 希尔万·肖默 演员: 比阿特丽斯·博尼法西 / 莉娜·布德罗
其它标题: Les triplettes de Belleville / 佳丽村三姊妹(港)
查宾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从小失去双亲的他每天跟苏沙婆婆相依为命。男孩有点自闭,喜欢跟小狗布鲁诺说话,喜欢独自骑单车。美丽都三姊妹的歌声陪伴他们过着平静日子。终于,婆婆看出了查宾单车方面的天分,要把他培养成才,于是风雨不改的陪孩子训练。
查宾终于可以参加环法自行车大赛了。然而却因为黑手党要控制赛果而出了意外,查宾和其他两个选手被歹徒挟持到了美丽都。婆婆奋不顾身,带着布鲁诺坐上颠簸的小船,前往搭救她的孙子。在流落他乡的街头,婆婆遇上了美丽都三姐妹,她们一起投入到拯救小查宾的队伍当中。
阿黛尔的生活 (2013) 豆瓣 TMDB Min reol
La Vie d'Adèle
8.3 (1048 个评分) 导演: 阿布戴·柯西胥 演员: 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 蕾雅·赛杜
其它标题: La Vie d'Adèle / 接近无限温暖的蓝(港)
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 Jeremie Laheurte 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述了女孩阿黛尔一段如火如荼的同性爱情。3个小时的片长长而不闷,充满各种情趣元素,而在性爱内容上又惊人的大胆。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同性恋做为热点话题加以投机,而是以同性之爱作为承载,寄托人类最美好也最伤感的初恋情怀。主角从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整个过程就如繁花盛放又归于荼蘼,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出生于突尼斯,曾三次入围威尼斯金狮奖,其中《谷子和鲻鱼》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他热衷于表现法国外裔青少年的生活和对身份认同的自我寻找,是一位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准的创作型导演。2013年是他首次入围戛纳。《阿黛尔的生活》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影评人费比西奖。
我杀了我妈妈 (2009) 豆瓣 TMDB Min reol
J'ai tué ma mère
8.3 (321 个评分) 导演: 泽维尔·多兰 演员: 泽维尔·多兰 / 安娜·多尔瓦尔
其它标题: J'ai tué ma mère / 杀死我阿妈(港)
不幸的童年经历让十六岁的少年于贝尔(泽维尔·多兰 Xavier Dolan 饰)早早过上了同母亲(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相依为命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叛逆期的到来,于贝尔渐渐发现,自己和母亲之间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两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
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于贝尔开始了艰难的尝试,企图重塑他和母亲之间破裂的亲情与信任,可是,就在于贝尔的努力逐渐产生成效之时,他和同性男友安东尼(弗朗柯斯·阿诺德 François Arnaud 饰)之间的关系曝光了,这让他同母亲之间的关系再次回归了冰点之下。在安东尼的帮助下,于贝尔从寄宿学校出逃,偌大的天地之间,他能够寻找到一片得以藏身其中的小小天地吗?
双面劳伦斯 (2012) TMDB 豆瓣 Min reol
Laurence Anyways
7.7 (115 个评分) 导演: 泽维尔·多兰 演员: 梅尔维尔·珀波 / 苏珊娜·克莱蒙
其它标题: Laurence Anyways / 永远的劳伦斯
“天空是我们的边界。”弗蕾德(苏珊·克莱门特 Suzanne Clément 饰)这样告诉那些好奇打探她对男友劳伦斯(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变性有什么看法的人。那是1989年,她相信她们这代人已可以接纳变性人了。只是无论弗蕾德还是劳伦 斯,都要用近十年时间发现,真正手足无措的是他们自己。电影以闪回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个女人同她的变性男友之间跨越世纪的情缘。对劳伦斯来说,变性是生存的前提,是令他在水底闭气30年终于呼吸的第一口氧气。然而劳伦斯只是决定了自己的性别,他没想过变性后的人生,他更没有想过,要用十年来验证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恋人——弗蕾德的感情。
《双面劳伦斯》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第三部剧情长片,也是多兰从影以来最富野心和史诗风格的作品。与前作相比,本片不再带有那么强烈的自传色彩。然而多兰巧妙的从特异边缘角色身上提炼出人类感情的共性——那些热恋、争执、动摇、变质与重构背后的内核,从而让主题回归到自己最得心应手的“多兰美学”:信仰和追逐那些“不可能之爱”。《双面劳伦斯》入围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该单元的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年度酷儿棕榈大奖。
只是世界尽头 (2016) 豆瓣 TMDB
Juste la fin du monde
6.5 (113 个评分) 导演: 泽维尔·多兰 演员: 加斯帕德·尤利尔 / 纳塔莉·贝伊
其它标题: Juste la fin du monde / 爱到世界尽头(港)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2017年5月1日 看过
有时候,相互之间并没有多了解的家人,用尽力气,想让对方知道,“我爱你”。
2016 剧情 家庭 戛纳 法国
每分钟120击 (2017) 豆瓣 Min reol TMDB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8.5 (457 个评分) 导演: 罗宾·坎皮略 演员: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 阿诺德·瓦卢瓦
其它标题: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 心动120(港)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1月1日 看过
要从死亡手中夺回尊严和活力
2017 LGBT 法国
脸庞,村庄 (2017)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Visages villages
9.2 (688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演员: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其它标题: Visages villages / 眼睛相旅行(港)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女人的回答: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性 (1975) 豆瓣
Réponse de femmes: Notre corps, notre sexe
8.4 (47 个评分)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演员: Catherine / 阿涅斯·瓦尔达
其它标题: Réponse de femmes: Notre corps, notre sexe / 女人的回答
法國國家電視台第二台邀請幾個社會學家、律師、歷史學者和三個女導演各自以「什麼是一個女人?」為題拍一段影片。Varda 以「電影傳單」的方式提出一種可能的回答。她以女人的身體為思考的主軸,去質疑社會的道德標準。即使電視版的影片剪掉了一個女性私處的特寫鏡頭,播出之後,電視台還是收到很多抗議的信件。
Varda 曰:
『這裡要談的並不是女人的生存條件。而是從內部,以幾乎是肉體的方式去發現一個女人。她如何去回應社會對她的身體的要求,她們是如何被販賣和侵犯。我的象徵是一張局部身體被遮掩著,另一部份裸露著的女人的照片。因為這個「電影傳單」就是從人們對我們的要求的情緒矛盾中衍生出來的:兩種西方對立且矛盾的選擇。一方面人們告訴我們:「把自己藏起來、要懂得害羞、要掩藏在道德倫理之下、不要談妳的性、不要承認妳肉體上的慾望。妳得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家庭主婦和妻子」。另一方面,人們要求同一個女人做到另外一半:「為了賣絲襪,展示妳的大腿;為了賣香水,展示妳的肩膀;為了賣車子,展示妳的身體。」』
與 Alya Bouhadiba 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