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作家出版社 2011 - 11
这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的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他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是目前为止,国内翻译出版的最完整的一部兰波作品全集。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一位通灵者,被称为“屡风之人”,“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转瞬寂灭”。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全部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此后便放弃了文学,投身于苦涩的流浪漂泊,死亡降临时,他年仅37岁。但是,凭着通灵慧眼,他“看见了幻觉本身”,发明了“新的花、新的星、新的肉和新的语言”,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者;凭着通灵之心,他洞穿了世纪的苍茫与黑暗。他在诗歌中,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发现并创造了惊艳神奇的美;在生命里,以孤独的流浪与血肉之躯,撞开了世纪的黑暗大门;在人生的苦海中,犁出了一道深深的血痕。当后世的人们重新回望,才惊愕地发现,当年那个伤心的孩子,在欧洲这片阴冷的水潭里,放出了怎样“一只脆弱又如五月蝴蝶的轻舟……”本书正如这一叶轻舟、醉舟,满载着世纪之交,法兰西光怪陆离的诗歌幻梦,重新出发,向我们缓缓驶来。
2025年3月11日 已读
兰波的诗值五星,但翻译最多三星。对比其他译本,王以培呈现的诗句总给人一种隔衫瘙痒的感觉,为区别于其他译者的选词造句,很多地方特意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进行翻译。很合理的考量,但最后的效果却总差口气。另外,对此译本里明显的翻译错误和敷衍了事感到不满。目前还没对照完全书内容,所以以兰波于1878年12月写给家人的信件为例。第318页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多次出现“位置”一词:“他们就不会给我一个确定的位置”,“整个冬天都会给我一个好的位置”。结合上下语境,能明显看出这里的“位置”是非常低级的误译,猜想原文大概是指“position”之类的词,意指“工作岗位”。不懂法文,为了印证个人猜想,去对照了Wallac Fowlie于1966年和2005年出版的英文译本。第401页,英文译本使用的是“job”一词。刚好此译本提供了法文书信原文,能看到兰波本人在原文里写的是“placement”。这么看来猜想没错,王以培的译本在此处有明显且完全可以避免的误译。对照以后,又发现了同一段文字里敷衍了事的翻译错误。“注意一定要说我只在罗什干过一段时间,因为人们让我干更长时间,期限未满”这句本身就莫名其妙,逻辑不通。英文译本里清晰明了地将此处译为“But be careful not to say that I stayed only a little while in Roche, because they would ask me more about it, and there would be no end to it“。不知道王以培译本的翻译和校对细节,但译者本人真的没注意到这些读着不顺口且意义扭曲的中文语句吗?还是说,觉得大多数读者看不懂法文或不会去比较多个译本,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胡乱翻译?
兰波 法国 诗歌
兰波传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斯坦梅茨 译者: 袁俊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08
兰波短暂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少年叛逆者,他流浪巴黎,甘愿和乞丐混迹一起 ;作为“脚底生风”的漂泊者,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离那“极为愚昧”的故乡,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的空气。他声称自己是“通灵者”,而人们给他贴上“小流氓”、“同性恋者”的标签。本书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兰波那放荡不羁的性格,描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迷恋;他向传统习俗宣战,并与之决裂;他追求自由的美梦一再破灭,进而放弃文学,热衷于到东方去旅行,去追寻新的“彩图”。这位“脚底生风”的漂泊者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作者以兰波的书信为依据,讲述了兰波短暂传奇的一生。
2025年2月28日 已读
经常看到将兰波比作流星的说法,短暂的生命,释放出耀眼的光芒,如流星一般划过黑夜,接着消失得无影无踪。幼年的兰波是年级里闪亮的明星,成绩好,小小年纪屡次靠诗作获奖。少年兰波是巴黎人流里燃烧的太阳,肆意迸发能量,同时也吸引着魏尔伦。布鲁塞尔事件后,毅然远离诗歌的兰波确实如飞快划过黑夜的流星,一不留神就开小差,悄无声息地跑到地球的另一个角落。比起强调他短暂的生命,我觉得流星的比喻更适合凸显兰波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印象,以及他脚底生风和难以抑制的流浪本性。很感谢这本传记,生动描述了非诗人的兰波。风流不羁的兰波当然魅力四射,但个人其实更震撼于他后期的坚韧、隐忍和深沉。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早慧诗人的一生,同时也刻画了一个普通人深刻的成长转变历程。
传记 兰波 法国 诗歌
兰波彩图集 豆瓣
Illuminations
9.4 (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图尔·兰波 译者: 叶汝琏 / 何家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
《彩图集》(Illuminations)是一个谜。
《彩图集》中所有的诗篇,其灵感来源各异,但每一页都闪耀着兰波的诗歌特征,那就是他完全个人化的“看”的方式,以及他的让人去“看”的方式。散文诗这一新的诗歌形式,给了兰波的诗歌创作以更大的自由度,更丰富的可能性。他以句法的革新、紧凑的节奏感,发现了“和谐的不连贯”(瓦雷里语),更重要的是,他的视觉的清新和新奇让我们的眼睛得以摆脱日常习惯和陈旧观念,以一颗敏感的心去观看这个世界,去发现了不可知。(毋庸置疑,《彩图集》是兰波的代表作品。
《彩图集》是兰波倍受争议的作品,诗人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并以此成为现代诗的真正奠基人。
2025年2月16日 已读
重读高中时买的实体书,以前年纪小,觉得每个字都像加了密一样晦涩。现在大了,品出了点味道,但每个读者从兰波诗句中获得的体验不尽相同。或许就像《滑稽表演》最后一句说的那样,“打开这野蛮的滑稽戏的钥匙,只有我一人拥有”。兰波诗句的真意,或许只有他一人知晓。ps. 这小子一手花体写得真好看!
兰波 法国 诗歌
普拉斯诗选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西尔维亚·普拉斯 译者: 陆钰明 花城出版社 2014 - 9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自白派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她的父母均为教师,八岁那年她父亲去世。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到死亡,也是她一生的转折点。当母亲告诉她父亲的死讯时,她决然地说:“我不再与上帝通话了”。之后,她不断在诗中歌吟死亡,也曾多次试图自杀。正是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加上诗人看待事物独特、敏感的角度,因而普拉斯的诗歌常常体现出对生命的强烈感悟,显示出对生命意识的强烈思索。死亡和恐怖常占据她笔下的中心位置,她对死亡的偏爱、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展示了她感受和体验生命的独特方式。普拉斯的诗歌感情细致入微,用词不俗且精确,描摹景物富于色彩感,完美诠释了她向死而生、视自我毁灭为自我重塑的心理。本诗歌集收录了美国于1981年出版的《普拉斯诗选》中的91首精选作品,这部诗选使已逝的普拉斯获得了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正是这部诗选令普拉斯由美国的著名诗人一跃成为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2016年4月15日 已读
死亡,是一门艺术,和其它是一样。我干得极其出色。

在死前的最后一刻,不知普拉斯是否最终在女儿,妻子,母亲,诗人多重身份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外国文学 女性 普拉斯 美国 美国文学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Goodreads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1 (14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全书经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以及师承于冯至先生的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指导校正。
┉┉┉┉┉┉┉┉┉┉┉┉┉┉┉┉┉┉┉┉┉┉┉
.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
.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
.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冯至
.
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纽约时报书评》
2018年4月28日 已读
读完后整本书贴了不少标注书签,每一封信就像一首诗那样美。里尔克这些文字里,有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感觉能多少体会到一点那位青年每回收到里尔克来信的心情。
书信 外国文学 奥地利 文学 诗歌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豆瓣 Goodreads
8.5 (13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川啄木 译者: 周作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5
全书收录了石川啄木的四 部小集子。《一握砂》包含551首短歌,《可悲的玩具》包含194首短歌,这两部歌集诚恳地记录了诗人在贫病生活中的哀思和叹息。《叫子和口哨》为石川啄木创作的6首现代诗,着重在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可以吃的诗》则是诗人针对诗歌创作而写的一篇自白文章,简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剖析自己的心灵。
2020年8月2日 已读
石川跟太宰一样,读他们的作品时,总是容易生出一种怜爱之感,也终于理解为什么他们恋爱史能那么丰富,都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人。石川自身强调从现代日常中寻找诗歌用语,结合他的生平来读他的短歌,更能获得字面以外的风味。咏歌时的石川忧郁可爱,但最后一篇诗论却撕开了这层形象,展现了他激进反叛的一面,给我很大的震撼。特别是他提出“可以吃的诗”和点明诗人是“具有凡是普通人所有的一切东西的那样的人”。虽然自嘲自身思想都源于没钱,但他短暂的一生却已极其耀眼。
外国文学 文学 日本 日本文学 日本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