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死線已是十天前 豆瓣
作者: 夏目漱石 / 森鷗外 惑星文化 2024 - 7
裝病、用頭捶門、躲廁所、搬家、差點得腦溢血
寫信罵老婆、撕破稿子、想監禁出版社社長
為何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內的日本眾文豪
一遇到截稿日就集體瘋狂?!
「剛寫好的稿子被我家的猴子咬爛了」
「手癢卻一行文章也寫不出來,這自然是我的筆要負起責任」
「寫什麼稿,四處向朋友借錢更符合我的個性」
「不如化為植物吧」
事實上文豪們身心無虞,拖稿信寫得認真幽默又好看,
但那枝筆再流暢,就是寫不出稿子。
#問就是沒有
#拖稿體質
#大概快寫完了大概
#截稿地獄
#截稿日神祕現象
#截稿日是啥能吃嗎
#超崩潰編輯
#文豪也很打咩啊
#善良的人不適合當編輯
#那些折磨過我的文豪們
#大作家都是魂淡
儘管太宰治口口聲聲說「寫得慢是作家的恥辱!」,卻仍不斷撕破寫好的稿紙;內田百閒覺得與其花時間寫稿,不如四處借錢比較實在;橫光利一面對總是如期交稿的川端康成,則暗酸這麼準時根本是在諷刺大家;石川啄木大加斥責友人拖稿,自己卻成了裝病請假、躲在家裡趕稿的慣犯;島崎藤村更擅自將截稿日延到一年後……
然而在這些虛實難辨的抱怨胡鬧背後,其實透露出小說家在文字上的諸般苦惱與寶貴創作過程的真實點滴。
「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
「看你兜著圈子走,簡直像是動物園裡的老虎。」
夏目漱石覺得自己在陽光下才能趕稿,有時會將書桌搬到戶外曬著太陽寫,要是天氣太熱就戴上草帽繼續寫;川端康成對於代表作之一《禽獸》遭到批評,僅雲淡風輕地推說都是編輯一直催,基於人情才趕出來的稿子;而江戶川亂步執筆長篇小說時會突然文思枯竭,還一度害怕編輯催稿而逃去泡溫泉。
本書收錄多篇日本經典與當代小說家的珍貴書信日記與散文隨筆,儘管每一位筆下都出過經典,但當這些大作家被逼急了,亦不乏各種荒腔走板、令世人哭笑不得的拖稿行徑。全書讀來有趣、充滿槽點,同時首度揭露文豪們從未在作品中所展現私底下最真實的一面。
「本書獻給所有與截稿日搏鬥的勇士。」——福澤諭吉
2025年1月1日 已读
篇幅很短的一本小册,汇集了日本名家们的书信和随笔,可读性不高。多一星给封面以及大师们字里行间偶尔闪现的俏皮。
2025年1月1日 评论 书摘 - 動筆,動筆寫出無趣的作品。作品面市,遭到批評……光想便覺得肉體與心靈都受人擠壓,塞進角落。 這次真的覺得自己寫不出來。心情愈來愈煩躁。感覺過去寫得出來才是不可思議。資料蒐集什麼的都一塌糊塗。一度覺得有趣的題材,如今卻備感索然無味。當初怎麼會想寫這種東西呢…… 「寫不出來,就是寫不出來。」 面對稿紙時,每十到二十分就得穿插些雜事,例如抽菸、喝茶或是上小號。不這樣稍事休息,轉換心情,便無法專心思考。偶然在某處陷入停頓時,便頻繁地或站或坐,或喝茶或抽菸。試著抽根菸,再盯著稿紙五到十分鐘,還想不出來就再喝點茶、或緊盯著稿紙看。要是抽菸喝茶都沒用,改去上個小號,順道去院子裡散步回來盯著原稿瞧。情況嚴重時,還感覺稿紙在排斥我,於是嘆著氣躺下來,凝視天花板三十分鐘或一小時。 究竟該以生活為重,還是藝術為重?如就此認定,命運便也隨之定案。我不想限制自己的命運。人生只有一次,要是不想輕易決定己身之命運,唯一的活路便是兼顧生活與藝術,跛腳前進。拖著跛腳前進的節奏音階所響起的旋律時而清澈、時而混濁,作品便由此而生。 可寫不出的時候,怎麼樣都寫不出來。我便在家中打轉。明明不想上廁所,回過神來時卻發現自己已經躲進廁所裡。唉!來這種地方是要做什麼呢?又走了出來。這下又用頭撞格子紙門,不由呻吟出聲。寫這些東西究竟有什麼意思呢?不過是些勞動的紀錄罷了。 片岡、中河、佐佐木茂索與菅等一干人則沉默不語。怎麼等都等不到稿子。這些人究竟在幹什麼?我打算下次叫這些人寫關於「截稿日」的文章。這是我第一次當編輯,沒收到委託的稿件,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換成其他稿子。 就算今天會死,也還是寫不出來 寫得出這麼多藉口,根本不算低潮吧……請不要說這番話潑人冷水。其實連我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雖寫不出小說,寫道歉信卻文思泉湧,長篇大論。 深深覺得不能任意放棄生命,想學便去學喜愛的事物。即使將無用之人視為無用並放棄,也不能阻止人邁向自行選擇的方向。總會在某個地方定下來的。無論好壞,想往哪裡走應該自行決定。
书信 日本 日本文学 随笔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豆瓣 Goodreads
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2
全书共16篇,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1-1992年在美国讲学期间写下的散文,内容均为作者在美国的亲身经历,见闻,题材丰富,涉及面广,有对美国社会文化现状的描述,有通过具体事件对美国和日本两国文化差异进行的分析,有作者在美国生活的各种趣闻轶事,还有作者对自已少年时代、恋爱结婚、成名前开酒吧谋生以及家庭生活、夫妻关系的回顾等等。本书风格一如他的小说,即生动、机智、幽默,又不乏深入的思考,是一本可读性强的有趣小书。 他坦言自己高中时代不怎么用功,一味和女孩厮混、泡酒吧、打麻将,甚至吸烟,补习了一年才考进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的戏剧专业。考上后还是不太用功,找工作面试时被人一口回绝,气得他差点儿破口大骂(《“金字塔”景观》)。他自嘲几年大学生活“惟一的收获”就是谈恋爱得到了现在的夫人阳子(有人考证说是《挪威的森林》中绿子的原型)。而且他没毕业就结了婚,婚后东筹西借千辛万苦开了一间酒吧,像“拉车的马”一样起早贪晚干了七年。每天“一大早就要把一袋子元葱细细切碎”,因而练就了一手切元葱不流泪的绝活(《远离卷心菜卷》)。他还详细谈了四十岁以后为保持“男孩”形象所做的般般努力和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 这些主要篇幅写的是美国,其中有关日本和美国的比较,读来尤其有趣。
2023年8月9日 已读
被书名吸引过来的,道出了不少我在异国他乡时也有过的想法和牢骚。有机会的话,真想去读一读村上日文原版。就像短评里另一位读者说的,对村上文字的喜爱,有时还真是分不清这种喜爱究竟源自村上本身还是林少华的译笔。
文学 日本 随笔
语言与社会生活 豆瓣
作者: 陈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11
本书写于二十年前,内容涉及比较语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可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会生活和丰富语言现象而展开生动描述与浅显分析的小书,因而在领悟到一些社会语文学的基本规律之外,读者还能感受到当时 社会思潮与发展脉搏。
皮囊 豆瓣
No More Than Skins
6.8 (234 个评分) 作者: 蔡崇达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
作者蔡崇达,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书中收录有《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海是藏不住的》《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回家》《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等14篇作品。
其中《皮囊》一文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而《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就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长大成人。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形象就失踪了。而蔡崇达的书里,这个形象重新出现了。
这部特别的“新人新作”,由韩寒监制,上市之初即广受好评。莫言、白岩松、阿来、阎连科等评价为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或许《皮囊》真是新生的"非虚构"写作林地里,兀自展现的一片完全与众不同、可读可思、独具样貌的林木。
2016年3月31日 已读
越写越敷衍,越到后面挤不出货的感觉越强烈,除了第一个故事,剩下的和皮囊有什么关系。。。两星给写父亲的那篇
2015 中国 小说 散文 散文随笔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Goodreads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1 (14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雅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12
比诗更像诗的十封信,你我都是青年诗人。
.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里尔克写给青年诗人的信,关于诗歌、人生、孤独、自我、职业,诗意对谈。
.
里尔克的精神知音,著名翻译家、诗人冯至经典译本,全新再版。
.
全书经冯至先生之女冯姚平女士以及师承于冯至先生的德语翻译家韩耀成先生指导校正。
┉┉┉┉┉┉┉┉┉┉┉┉┉┉┉┉┉┉┉┉┉┉┉
.
里尔克留给我们这样十封给青年诗人的信。
.
“里尔克除却他诗人的天职外,还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
这十封信浑然天成,无形中自有首尾;向着青年说得最多。”
.
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如何面对寂寞,如何解决职业的苦恼?
二十岁的年轻人致信诗人里尔克,倾吐生活的种种疑惑不安。
同样年轻的诗人如何给出答案?
.
十封里尔克的信完整呈现,特别收入里尔克诗作十八首;
特别附录冯至论里尔克四篇及里尔克作品节选两篇。
┉┉┉┉┉┉┉┉┉┉┉┉┉┉┉┉┉┉┉┉┉┉┉
.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里尔克是一个稀有的书简家,……几年来,这几册书简每每是我最寂寞、最彷徨时候的伴侣。”——冯至
.
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茨威格
.
里尔克凭借着《杜伊诺哀歌》和《给青年诗人的信》获得了显赫的声名。——《纽约时报书评》
2018年4月28日 已读
读完后整本书贴了不少标注书签,每一封信就像一首诗那样美。里尔克这些文字里,有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感觉能多少体会到一点那位青年每回收到里尔克来信的心情。
书信 外国文学 奥地利 文学 诗歌
东京百景 豆瓣
東京百景
6.3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又吉直树 译者: 毛丹青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3
史上最畅销的芥川奖获奖者又吉直树的随笔集——写给东京的一封情书,但永远得不到它的回眸
豆瓣9.3分日剧《火花》的创作原点,又吉直树的另类个人传记
以东京为背景,直指正在大城市打拼的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和内心
在幻想与现实的交错之间,发现东京的残酷与温柔
“我期望,这个世界不要欺骗年轻人。别把他们当食物吞掉。”
内容简介:
《东京百景》由100篇小短文串联而成,又吉直树记录了他18岁从大阪到东京为艺人梦想打拼的十年经历,十年间他走过东京的大小角落,与之相关的记忆与心绪点缀其中。《东京百景》带有浓厚的又吉个人色彩,因又吉崇拜的作家太宰治前有《东京八景》之作,故取了“东京百景”的名字。
☆☆比起某时某地的风景,又吉将写作的重心放在了其当时的具体心境上。《东京百景》里充满了各种搞笑与辛酸的生活片段,如井之头公园里追着要拯救他并认为“又吉直树”已经死去的外国传教士以及在池塘边呆坐并建议又吉去当牛郎的老婆婆;面对原宿的汹涌人潮和时髦面孔,自嘲“面对原宿,我永远是个乡下人”;在东京的中央立川北口感受大城市少见的寂静,在仙川街头玩同后辈艺人玩吸取路人灵魂的游戏;炎炎夏日收到收到妈妈半年前寄出的邮包,里面的信上写着“晚上冷了,注意取暖”等。
☆☆大城市年轻人的都市温柔残酷物语,又吉那种私人情绪恰恰戳中了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很多点,如背井离乡默默在一线城市为梦想为生活打拼的苦涩与温柔,城市的无限可能与个人的无处藏身,“希望有所成就的自己”与“碌碌无为的自己”,过剩的自我意识与迎合世俗之间的拉锯等,提供陪伴与慰藉。
☆☆在《东京百景》中,能看到很多《火花》中的场景、桥段、人物。台场和晴海夜空绽开的绚烂花火,吉祥寺口琴小街热闹的居酒屋,太宰治留下著名照片的银座老铺酒吧Lupin,武藏野的黄昏和夕阳;整夜整夜在咖啡店写段子,在便利店打工维持生计;在剧场面对寥寥无几毫无反应的观众努力表演;吐槽前辈的土黄色裤子,转眼在前辈家里看到同样颜色的裤子又羞愧难当;与发小和女性朋友的交往经历等等,地点与人物虚实交织。《火花》中的种种场景细节和原型都能在《东京百景》里找到影子,《东京百景》可以说是又吉直树《火花》的原点,也是又吉直树的一部另类个人传记。
☆☆又吉的笔触简单真挚又颇为细腻,这些小短文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后来在搞笑和读书写作上展现出来的过人天赋,但成名前的日子总是残酷挣扎的,独自一人背井离乡的经历在又吉笔下亦真亦幻,其敏感纤细的性格在书中展露无疑,读来令人感动心酸又好笑,且颇有共鸣。
2020年7月31日 已读
零零散散的100篇文,是又吉在东京不同地点留下的回忆。真是个既古怪又自我意识过剩的人,没想到能看到一些曾今在又吉小说里出现过的情节。他还真是常书写自己啊。虽然部分语句让我感叹“真是厉害”,但总体来讲还是略感失望。翻译普普通通,对于残留的罗马字,我也感到不满,不知道读日文原版的话会不会好一点。
2020 又吉直树 散文 散文随笔 日本
扔掉书本上街去 豆瓣
書を捨てよ、町へ出よう
7.6 (79 个评分) 作者: [日] 寺山修司 译者: 高培明 新星出版社 2017 - 7
寺山修司是一个跨界奇人,既是优秀的电影导演、演员,也是杰出的诗人、评论家和戏剧家。他执导的《再见箱舟》《死者田园祭》被列为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影片,并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他创作的《草迷宫》《狂人教育》等成为日本前卫戏剧的代表作品。
本书中寺山修司攫取生活的每个片段,将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天马行空的思路灌注于字里行间。他以狷狂不羁的才华、风格另类的作品俘获了包括岩井俊二、森山大道、安藤忠雄等在内的无数人。
2021年5月16日 已读
单一奢华主义万岁!通篇穿插着浓重的寺山味。很喜欢用赛马来讨论不幸和幸运的那一部分。最后将自杀方式和工业化发展联系在一起,有点眼前一亮。
寺山修司 散文 日本 日本文学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