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西化的笛音带响月旅行 - 标记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豆瓣
原因と結果の経済学
7.0 (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中室牧子 / [日] 津川友介 译者: 程雨枫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6
极简因果推理思考法
大数据时代洞悉因果的关键技能
拒交朋友圈智商税的决策利器
◎ 编辑推荐
☆ 荣获日本《周刊钻石》杂志 2017 年最佳经济类图书第 1 名
☆ 因果推理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已被美国列入大学课程
☆ 数据也会说谎,只有乘上统计方法的时光机,追溯到根源,才能找出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
☆ 在教育经济学和医疗经济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两位作者,教你用因果推理识破纯属偶然的伪相关和随处可见的无稽之谈,从此不再人云亦云,拒交朋友圈智商税
☆ 掌握逐级递进的 7 大工具,不但学会分析数据,更能深入解读数据分析的结果
☆ 按照本书归纳的 5 个步骤,瞬间洞察因果关系,优化利益攸关的重要决策
◎ 内容简介
定期接受代谢综合征体检就能长寿吗?
看电视会导致孩子学习能力下降吗?
上偏差值高的大学收入就会更高吗?
想必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不过,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已经推翻了上述全部说法。大多数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源于我们混淆了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隐藏在杂乱无章的数据和众多似是而非的线索之中,发掘因果关系需要严谨的论证和极具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分别在教育经济学和医疗经济学领域着力半生的中室牧子和津川友介,摒弃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公式和计算,广泛采用民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案例,独辟蹊径地解析了基本的因果分析原理,没有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
书中把因果推理法归纳为极为简单的 5 个步骤,并提供了一系列工具,以保证推理过程的严谨,请务必严格按照本书的步骤和工具进行因果推理。
无论是身处一线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城镇,因果推理思考都是不容回避的决策利器。本书可帮助读者刷新对因果关系的认知,高效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是被朋友圈的人云亦云所左右。
◎ 名人推荐
本书汇聚了统计学和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 西内启
本书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被误解所左右的。
—— 池上彰
2019年6月16日 想读
3秒 豆瓣
3 Secondes
8.6 (14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5
72页的“一镜到底”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场波谲云诡的假球风云
一桩需要读者亲自参与推理侦破的案件
◎ 编辑推荐
☆ 3秒钟:
一束光走完90万千米的时间。
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出膛到跑完1千米的时间。
一次呼吸的时间。
一滴泪滑落,一场爆炸。一条短信发送的时间。
☆ 72页,603个分镜,3秒钟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颗光子的三秒之旅
一场纸上光学实验
法国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时间游戏实验
☆ 一部沉默的拼图之书
一个惊心动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一桩错综复杂、牵一发动全身的足坛丑闻
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
一部需要读者亲自参与破案的推理
◎媒体推荐
“《3秒》不仅仅是一部漫画。它是一个光学实验。”
—— 法国《解放报》
“这就好比所谓的‘时间暂停’。作者有意暂停了时间,邀请读者造访罪案现场,寻访蛛丝马迹,捉拿真凶。”
——《漫画赋格》
“《3秒》是一个概念。一个不明飞行物。一件超规行李。”
——《漫画赋格》
“希区柯克曾向特吕弗提起,《夺魂索》本来的设想是一部只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3秒》是沿着这个方向的一场实验。”
——《第九艺术》
◎ 内容简介
《3秒》是一部(几乎)无字的漫画,一个72页,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的长镜,是一个大胆的光学实验。
3秒钟,指的是从第一格漫画到最后一格漫画,中间流逝的时间。它以603个环环相扣的分镜,讲述了一连串于3秒钟内发生的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经由33块反射镜面串联, 每一次转折都出其不意。其间草蛇灰线,埋伏了种种或明或暗的蛛丝马迹,由读者去抽丝破茧、勘破谜题。
2019年5月17日 想读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19年5月15日 想读
社交媒体批判导言 豆瓣
作者: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 译者: 赵文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介绍了社交媒体(so media)的社会性是什么?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Facebook,)、谷歌(Google)、YouTube视频(YouTube)、维基百科(Wikipedia)、推特(Twitter)等的含义是什么?权力是什么?经济与政治是什么?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概念对于理解社交媒体的意义何在?传播力与大众自传播(mass self-communication)在网络社会的概念对于理解社交媒体用处何在?社交媒体如何进行商业化运作?谷歌作为优选靠前的互联网平台与搜索引擎,其优势和弊端何在?脸书作为优选很成功的社交网络,隐私与监督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推特带来新的政治与民主形式了吗?带来政治公共领域(political public sphere)的复兴了吗?维基解密作为优选很知名的在线监督机构,其致力于使权力透明的潜力何在?维基百科作为优选使用很广泛的基于维基技术的在线百科全书,作为其特征的协作智力劳动的形式与原则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以下愿景:社交媒体以服务于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为宗旨,在那个世界我们控制共有的社会与传播?本书为社交媒体研究提供批判导言,向读者介绍带着以上问题批判性地理解社交媒体世界所需的概念。
2019年5月14日 想读
Abstract Cit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ristoph Niemann Harry N. Abrams 2012 - 4
In July 2008, illustrator and designer Christopher Niemann began Abstract City, a visual blog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posts were inspired by the desire to recreate for his readers simple and relatable observations and stories from his own life. In Niemann's hands everyday experiences such as trying to get a good night's sleep, or dealing with appliance cabl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delightful flights of visual fancy. The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the housework became a battle against adorable but crafty goblins and baking for Christmas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re-imagine how the universe was created. This book collects all sixteen original posts and also includes a new, exclusively created, chapter.
2019年5月12日 想读
打造峰值体验 豆瓣
The Power of Moments: Why Certain Experiences Have Extraordinary Impact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奇普·希思 / [美] 丹·希思 译者: 靳婷婷 中信出版社 2018 - 8
体验经济时代,除了产品和服务,人们更关注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
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人们对一段经历的感受取决于两个时刻:“峰值”(最好或最坏的时刻)和“结尾”。希思兄弟认为这还不够全面,其实所有节点时刻都会给人留下记忆。找准并精心设计这些时刻,我们就能轻松掌控情感乃至行为。
纵观零售、医疗、航空、酒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那些令人愉快的时刻多由以下4种因素构成:1.欣喜。来自大脑专注、享受、干劲儿十足的感觉。给人惊喜和仪式感,便可引发“超凡”之感。
2.认知。当人们恍然意识到自己的能或不能时,那种醒悟、厌恶、心碎、狂喜的情绪,会铭记终生。
3.荣耀。在展现勇气、获得认可、战胜挑战的一刹那,人们内心会自发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感。
4.连接。和他人一起经历痛苦、实现目标时,人们会感觉彼此关系更进一步。
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转变、里程碑时刻和低谷事件时,会本能地渴望关注和重视。这也是体验设计者最值得用心投资的节点,是搭建信任、尊重、责任和忠诚度的最佳时机。结合以上4种体验,凸显转变时刻,纪念里程碑事件,填平低谷感受,就抓住了体验思维的核心。
对于从事产品设计、新媒体运营、创意营销、商业管理和客户服务的人来说,这些时刻往往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合作意愿和品牌忠诚度;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这些时刻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一生的启示。
这是一本套路满满的书,里面有很多有趣、真实的故事。要知道,希思兄弟逻辑严密,技术含量和思维密集度非常高。如果他们两个研究“体验设计”,那基本上目前学术界所知道的,你能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2019年5月11日 想读
生活,是很好玩的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备受推崇的“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
生活家,就是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有趣之人。
汪曾祺就是是一位生活家。
对生活心存热爱,从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活得有情趣,对世间万物皆有情,体察得细致。
写字、画画、做饭,明明是最平常普通的日常,他却深得其中的乐趣。一个平凡的景,经过汪曾祺的视角,便美得天真烂漫。
他的字到何处,何处便有画境。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他的一句名言,代表了他的人生态度。他以一颗赤忱之心,把一切都写活了。
本书分为有味、草木和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编辑推荐
汪曾祺一生颠沛坎坷,却写出了今人所没有的慢与闲。
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因他而变得生动有趣。
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他想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他的文风干净清雅,结尾淡如炊烟,余味但击人心,足以留下内伤。
读一点他的散文,你会更热爱这个世界。
名人推荐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2019年3月26日 想读
大国大城 豆瓣 Goodreads
8.9 (87 个评分) 作者: 陆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限制户籍解决不了城市病,让农民工返乡治愈不了乡村隐痛!
★基于本土实证,以经济视角谏言社会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的反成见、聚共识之作。
房价陡升、雾霾遮天、交通拥堵;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的窘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过半,但大城市的病状和乡村的隐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限制大城市人口流入,让农民工返乡,问题就能解决吗?不!去往城市,来谈乡愁。社会经济学家陆铭比较全球经验,立足本土现状,基于实证,力倡中国发展大城市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只有让市场本身充分发挥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棘手的社会问题。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大国大城》将告诉你,只有在聚集中经济发展才能走向均衡,地理的因素不容忽视,只有以追求人均GDP的均衡取代追求区域GDP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国的国家竞争力,最终提升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
2019年3月24日 想读
虐恋亚文化 豆瓣
8.0 (63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虐恋”,西方称之为sado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虐恋”一词是由中国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首先提出的,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才真正为我国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
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虐恋现象及其意义。全书共分六章:“虐恋亚文化”——描述了虐恋的规模、特征、历史变迁及其社会处境。“虐恋个案”——根据性别的不同将虐恋个案划分为五类进行了分别介绍。“虐恋作品”——介绍并分析了从主流文学到地下文学中的虐恋描述。“虐恋成因”——将西方学者对虐恋现象的解释作了介绍与分析。“虐恋政治”——介绍了西方人针对虐恋的不同政治立场。“虐恋的启示”——作者从多个角度(权利关系、宗教精神、性解放等)介绍了虐恋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将虐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快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在序中,作者认为“……性思潮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有两个分离,其一是将性快感与生殖行为分离开来……其二是将性快感及其它身体快感与生殖器官分离开来……而虐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使快感与生殖器官相分离……”。简明清晰地概括了虐恋的革命意义。
作者认为“虐恋还有一个重大的哲学意义:对人性中非理性方面的揭示……虐恋就有点象艺术,它是生活的艺术,是性的艺术。”
作者在第一章描述了虐恋的十二个特征,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者使自愿的”。作者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该书有一点遗憾之处——没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虐恋现象,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虐恋现象基本上羞于启齿,但在各类民俗小说中却有一定的反映。
关于虐恋的成因,作者介绍了一些解释,包括欲望快乐因素、生理因素、童年经历、攻击性、焦虑感和恐惧感、负罪感、对爱的渴求、权力关系。但有一点作者没有提到: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一种快感形式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存与繁衍的利益。然而虐恋表面上看非但没有生存与繁衍的利益,反而不利于生存与繁衍——受虐倾向可导致受伤,施虐倾向可导致反抗,而且由于虐恋快感对性交快感的替代作用,真正起到繁衍作用的性行为会相应减少。这种不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现象在进化论上如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若将虐恋的定义改为“将快感与羞辱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假设。如下:人的大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网络,具有高级的联想学习能力,通常喜欢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个含义。如果有一种事物通常与性相关,而性又与快感相关,人在无意识当中就会把该事物与快感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只要该事物一出现,人根本不必通过性就会有快感。如恋物癖将内衣裤(与性器官接触的物品)与快感的直接联系起来。而虐恋是一种建立在羞辱感上的行为,羞辱感通常与性活动紧密相关,因此人在无意识中会将虐恋与快感联系起来。虐恋与快感的联系虽然不利于生存,但如果要消除这种联系,就要消除羞辱感与性活动之间的联系,而消除羞辱感与性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人类繁衍(至于为什么不利,代价多大,不少关于人 类性的进化的书都有介绍),因为消除羞辱感付出的代价比虐恋付出的代价还要大,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人类保留了一定的羞辱感,虐恋就相伴而生了。
该书体现了李银河治学的一贯作风——严谨、求实、不轻易作价值判断。第一次听说李银河的名字,是因为她是王小波的夫人。然而现在看来,其才华与影响力应远超王小波了。
虐恋在中国人的心中基本被归类于变态的范围,这与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都有虐恋内容),因此该书的出版对国人性观念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跳板。
摘自《光明日报》
2019年3月3日 想读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豆瓣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作者: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译者: 吳比娜 / 賴彥如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8 - 8
買得起房子,就有未來了嗎? 買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沒問題了嗎?
當房價地價攀升,鄰居漸漸換人,不只你沒地方安身立命,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產帶動經濟,是台灣長年以來官方民間許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氣藥方。不過,蓋新房、炒地皮、外部企業投資和高級資產階級入住,真的能讓城市更有活力嗎?
讓我們先設想,有個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的社區,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許還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後來有些外來的人們搬進社區,有的人喜歡它房價便宜,有的人喜歡它的文化……漸漸地遷入人口越來越多,社區舊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樣貌也有了改變,原本沒有的連鎖餐飲、服飾、售貨店面紛紛駐點,銀行、房地產和大型資本集團也注意到這塊小地方。最後社區蓋起了一棟棟豪華昂貴的房屋,住在裡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來繁華興盛,雖然店家已經換過不只一輪,難再看到舊有的老店。那麼,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個又稱作「縉紳化」的情節在台灣各地都似曾相識,美國更是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就有許多城市陸續經歷,還有建築學者專門研究這個現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著名都市計畫研究者珍雅各最鍾愛的紐約一角,但即使是這樣的地方,經過房價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過程,也失去了顏色。以包括紐約在內的四個城市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為著名大報記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蹤了縉紳化怎麼蠶食鯨吞一個個街區,把原本因為人們聚居而形成的城市變身為不顧居民需求的資本生產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動的實例訪談指出,這些街區變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費者品味選擇的結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識形態和資本在背後操盤。
本書提點我們,城市是由強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過指認出這些特殊利益,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設計,去重新塑造城市。當城市回歸為人們而存在,不用再擔心居住和生活的權利被搶走,安居樂業的一天才有可能到來。
本書重點:
1. 顛覆「人口搬遷和社區文化改變是個人品味選擇,所以無法也不應加以限制」的成見,剝離品味與文化的外衣,提點出都市變遷背後的政治與經濟之手。
2. 如果將土地增值視為首要目標,對房地產買賣不加限制,社區潰散、住民流離失所都是合乎邏輯的正常結果。
3. 從微觀的個人行動到鉅觀的政策倡議,我們有權利也有責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學界齊聲盛讚
專文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徐世榮
具名推薦-----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舒楣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志弘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張金鶚
國外佳評如潮
紐約時報書評、舊金山紀事報、 Truthout 、華盛頓郵報、Booklist、圖書館雜誌、《裸城》作者雪倫.朱津(Sharon Zukin)、 社運作家莎拉.舒爾曼(Sarah Schulman)
2019年2月24日 想读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上条辽太郎 / 苏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六是一位住在大理的日本人、自然农法的传承者、自然教育的实践者、自由音乐人、80后旅者。他不愿过朝九晚五、消费至上的都市生活,渴望亲近自然和传统,于是周游列国,后来到大理生活了七年,以自然农法耕种、酿造,和朋友们一起做音乐、吹迪吉杜里管,亲自为三个孩子接生,以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大理新生活的地标。
七年前,苏娅和六结识。两年前,她开始跟六一同种稻、灌溉、除草、收稻、酿酒、做味噌,像个真正的农民那样劳作,感同身受地写下六一家平凡、美好、自足的生活。
《六》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一本奇迹之书,六活出了生活,苏娅写出了生活。
2019年2月23日 想读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张佳玮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7
面对半身不遂、对性爱不屑一顾的丈夫,敏感热情的查特莱夫人感到迷惘而不满。形而上的虚假爱情并非她想要,她想追求的是真诚、身心相契的感情。日日生活在庄园中,终于,查特莱夫人遇见了守林人梅勒斯,就此展开一段禁忌的、阶级不对称的不伦之恋……
◆ ◆ ◆ ◆ ◆ ◆ ◆ ◆
劳伦斯争议最大的小说,因其性描写长期遭禁;解禁后成为20世纪经典名著,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畅销至今。
◆ ◆ ◆ ◆ ◆ ◆ ◆ ◆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最年轻的译者、80后作家张佳玮,以全新视角、语言和审美,据英文版原文译出,打造适合当下阅读的译本,开启《查》在中国的新阅读时代。
◆ ◆ ◆ ◆ ◆ ◆ ◆ ◆
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要当成淫秽物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玷辱的不是劳伦斯,而是我们自己。
——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
◆ ◆ ◆ ◆ ◆ ◆ ◆ ◆
我总是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一件事情,就是把性关系描写得健康宝贵,而不是羞耻丢人。这部小说是我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我觉得,它像裸体本身一样美丽,一样温柔,一样脆弱。
人们要反对只管反对,我却要表白这部小说是一本纯正的、健全的、我们今日需要的书。有些字眼,起初是令人震惊的,过了一会儿便毫不可惊了。这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心地给习惯所腐化了呢?
——D.H.劳伦斯
2019年2月12日 想读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豆瓣
夫のちんぽが入らない
6.2 (6 个评分) 作者: 木靈 译者: 劉愛夌 平安文化 2017 - 10
我就開門見山地說了,我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我是說真的。
我們交往的二十年來,這個「進忌」問題一直折磨著我們。我從未跟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畢竟這實在難以啟齒。我們花了整整四年才插進來一半,跟板塊一樣,每年僅下沉幾公分。我們的性愛,簡直是地球等級。
我媽媽因為不知道內情,一天到晚問我:「你們怎麼結婚這麼多年還沒有小孩?去看個醫生吧。這並不丟臉,很多夫妻都生不出來啊!」事實上,我從來沒遇過苦於「進不去」的夫妻。
「陰莖插不進去?妳別擔心,這很常見喔!」如果我跟醫生坦白,會得到這種答案嗎?但要我開口問醫生這種事,我寧願獨守秘密一輩子。
性事不順利、親友的冷言冷語、工作上的打擊,我時常覺得自己根本就是這個世界的瑕疵品。如果我也能像甕一樣,摔得粉身碎骨就好了。
普通地活著,什麼時候變成了這麼困難的事?
我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像兄妹一般相處,又或是像植物一樣默默相守。也許看在其他人的眼裡這是不正常的,但這樣的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追求幸福?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是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作者木靈以冷靜卻充滿幽默的筆調,娓娓道來她與丈夫從相知、交往到結婚,這「愛與墮落」的半生。
在「正常」的世界裡,我們總是被教導夫妻就是彼此唯一的性伴侶,組成家庭就得要生兒育女。我們把自己塞進相同的模子裡,量產出符合社會期待的產品。不結婚、不做愛、不生孩子,就是不合群。不積極、不快樂、不想活著,就是瑕疵品。
但是誰管它呢?你原原本本的樣子,就是你最好的樣子。
2019年1月21日 想读
交互品质 豆瓣
作者: 刘伟 2015 - 5
现在全新的交互模式正在涌来,人们可以通过简短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动作进行交互,例如通过扫过、轻敲或摇晃,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可辨识动作,来完成便捷的行为,完全突破了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的局限。本书为您展示了如何运用新的交互模式进行创新情境设计的全套方法和流程,内容紧贴设计、教育和科技的最前沿,探讨用户行为、创新设计、数据分析等,呈现了欧美先进的设计和研究思路,为国内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从业者提供了指导和工作样本。
本书适合高校设计类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考阅读,也适合企业设计和研究部门主管和职员借鉴学习。
2019年1月15日 想读
有顶天家族 豆瓣
有頂天家族
8.7 (8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见登美彦 译者: 高詹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3
下鸭家是京都狸猫的名门,却没有望族该有的正经相。
能干的老爸撒手西去,留下热衷桌球畏惧雷电的母亲和四只小狸。
老大矢一郎一到紧要关头就失措;
老二变身青蛙滞留井底;
老三热衷于恶作剧;
老幺变身时容易露出狸猫尾巴。
四兄弟夹在天狗和人类之间,想安度狸猫的一生,
既是亲戚又是死对头的金阁、银阁兄弟却屡屡作梗,
流淌着傻瓜血脉的下鸭一家该如何是好……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8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居酒屋閒話 豆瓣
作者: 李長聲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7
◎共同推薦
陳浩/『中天書坊』主持人
楊照/作家、文化評論者
莊裕安/作家
茂呂美耶/作家
「知日者」的日本文化物語
北京上海廣州東京一路開專欄!
最有人氣的旅日華人隨筆作家!
居酒屋本來是庶民的小酒館。只要打出「居酒屋」的看板,就是為了號召大眾,排闥直入。價錢瞭然於胸,一樣的水酒,一樣的小菜,有如歸之感。自斟自飲,連明月也不邀,待喝出孤獨,便發現了自己的存在,唯我獨尊,達到獨酌的最高境界。
李長聲旅日二十年,眼冷心熱看扶桑,動手動腳寫文章,大至中日文化比較,小至江戶糞尿浴桶骨壺掌故;遠至春帆樓歷史恩怨,近如地鐵痴漢小說。無不嫻於心,落諸筆下。此書輕鬆風趣,見多識廣,讀來如沐春風。茶酒伴讀,長夜一瞬,東方已白而不自覺也。
〈文化的街燈〉
東京有什麼好?到處是一樣的招牌,一樣的燒鳥或刺身,一樣燈火通明的「扒金庫」。但走在街上,也有我看見就要進的,那就是舊書店。日本人把散佈大街小巷的書店叫作「文化的街燈」,賣新書的書店是,賣舊書的當然也是,只是昏暗些。
〈日本海的落日〉
落日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景色。小說家藤澤周平偏愛寫夕陽,或金光鋪滿原野,或又紅又大地掛在櫛比的房屋上,而人影是黑的,在餘暉中動搖。他記得自己小時候看著紅極了的晚霞而哭了起來。
〈路邊開著山茶花〉
同樣是凋零,櫻花被武士欣賞,山茶花卻遭到厭惡。因為山茶的花是整朵花「吧嗒」一聲掉下來,武士看著一激靈,好似被砍了頭,就覺著晦氣,以致現今人們也不拿山茶花探望病人。
〈別有風味蘿蔔泥〉
日本人吃魚,一生二烤,該丟不丟的用鍋煮,通常就是煮蘿蔔。蘿蔔怎麼吃也不會中毒,那就像拙劣的藝人再怎麼演也不會有人「中毒」,跑來充當她或他的追星族,此等藝人在日本就叫「大蘿蔔」。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故乡,心里的风景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日]原田泰治 译者: 金晖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6
【内容提要】
《故乡,心里的风景》共收录原田泰治222幅绘画作品。原田泰治访遍日本47个州道府县,用画笔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故乡”。驶过花丛的轨道车、运河边的石造仓库群、乡村里的烧炭人、海边的曲屋、农民庆祝丰收的场景……无论是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还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建筑,在原田泰治的画中都可以找到。在他那朴素自然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情与热爱。
【媒体评论】
原田泰治先生的画中,不只是描绘了日本的风景,还有现在日本人已经迷失的心。
—— 佐田雅志(原田泰治美术馆名誉馆长、作家、歌手)
原田泰治走遍日本全国各地,在他那充满温情的画笔里,关注着那些在我们似乎已经遗忘的地区生活着的人们。
——日本《长野日报》
我非常喜欢原田泰治先生的绘画。他的画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画中那些令人怀念的日本原风景,让人感觉十分温暖。
——日本《伊豆新闻》
原田泰治用自己独特的画笔反映出具有浓厚日本特征的风俗人情。他的画中有乡间的祭礼节日、已经在都市消失的交通工具、乡村的邻里温馨等等。这些已远离都市的美丽的大自然,触动了无数日本人的心灵。
——上海《新闻晨报》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2018年12月28日 想读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 豆瓣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维克多·帕帕奈克 译者: 周博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最重要的著作。在这本当时颇具争议的著作中,帕帕奈克提出自己对于设计目的性的新看法,即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设计不但应该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 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 源服务。维克多·帕帕奈克对绿色设计思潮产生了直接影响,他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观念,即设计为什么?在“波普”设计运动的一片喧嚣的浪潮中,开始有人从设计理论的角度严肃提出“设计目的”问题。这对于现代设计的伦理、现代设计的目的性理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正因为有这个起点,日后的设计理论才出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2018年12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