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西化的笛音带响月旅行 - 标记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张旭东 / 魏文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
2018年12月20日 想读
科学作为天职 豆瓣
9.6 (27 个评分) 作者: 李猛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8
1917年11月7日,马克斯·韦伯在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向年青学子们做了《科学作为天职》的著名演讲,这篇演讲对科学工作及其与信仰和职业伦理的关系做了深刻而又有现实感的界定和剖析,影响了几代人,也成了韦伯常销不衰的代表作。
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篇演讲,韦伯研究者李猛以“我们时代的命运” 为核心关切,编选了这本与韦伯对话的文集:不仅全新精译了演讲全文,收录了六篇韦伯同时代人对此篇演讲的批评与回应;还组织国内学人如渠敬东、应星和田耕等为文诠释韦伯当年的思考,直面当下中国日益严峻的学术体制化与专业化困局,借助经典的力量来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为学术研究寻找信仰和职业的基础。
2018年12月18日 想读
情感机器 豆瓣
The Emotion Machine: Commonsense Thin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Mind
作者: [美]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译者: 王文革 / 程玉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 1
大脑如何产生新想法?思维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运作的?意识缘何形成?什么是情感、感觉、想法?如果将人类大脑看成一台机器,那么这是否有益于我们设计出能够像人一样能理解、会思考的高级人工智能——情感机器?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机器具备了情感,是不是就可以取代人类?在本书中,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2018年11月9日 想读
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 豆瓣 Goodreads
さびしすぎてレズ風俗に行きましたレポ
8.5 (98 个评分) 作者: 永田カビ 译者: 何姵儀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3
28歲,沒有性經驗的我,十年間最羞於見人的赤裸告白。

因為憂鬱與進食障礙,不但從大學退學,打工也被辭退。回到家中,父母無法接受我精神上生病的事實,於是我被雙親全‧盤‧否‧定。就算鼓起勇氣去面試,還是被否決。投稿的漫畫好不容易得到了新人獎,不過沒有獎金,也無法出道。

就這樣陷入絕望的我,因某個契機得以正視自己「希望被擁抱」的願望。在絕望的深淵,在去死之前,再掙扎一次。為此,需要一個能突破自我極限的轉機,我採取的行動是──上網預約蕾絲邊應召。

在pixiv刊登後,不但網友迴響熱烈,點閱率更突破百萬。深陷於他人評價中的自己、得不到別人認同的自己、活到現在仍無法正視自己欲望、只能依靠自殘來取得認同的,原來不只有我一個。一個真實到令人不忍卒睹的故事,成了讓所有讀者得到溫暖救贖的一本書。
2018年10月10日 想读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18年10月8日 想读
另一种选择 豆瓣 Goodreads
OPTION B:Facing Adversity,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Finding Joy
6.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谢丽尔·桑德伯格 译者: 田蓝 / 乐怡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畅销书《向前一步》作者、脸书COO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高德伯格于2015年5月突然去世,她认为自己和孩子们再也不会有真正纯粹的快乐了。谢丽尔在书中写道:“我陷入了空虚。巨大的空虚占据了我的心脏、我的肺叶,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甚至呼吸的能力。”谢丽尔的朋友、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告诉谢丽尔,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从支离破碎的不幸与灾难中复原。我们不是生来就拥有复原力的,复原力需要我们在后天培养和提升。
本书将谢丽尔的个人经历与亚当关于培养复原力的开放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分析及阐述。谢丽尔向我们敞开心扉,从她发现丈夫猝然倒在健身房的地板上开始,描述了她在丈夫去世后感受到的急性悲伤和极度的孤独。然而,本书并没有局限于谢丽尔的个人经历,而是从更广泛的层面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克服人生中的逆境,包括疾病、失业、性侵、自然灾害、战争、暴力等不幸。同时,来自不同群体的案例也揭示了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及提升内在坚韧的复原力,并且拥有重获快乐的能力。
复原力源自我们的更深层次的内在,也来自外部的支持。即便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与不幸,我们仍可能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并且学会感恩,从而获得成长。本书还提供了诸多极具实践性的方法,启发我们积极地帮助他人,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乐善好施,教育出更加坚毅的孩子,创建具有复原力的家庭、职场和社区。
*******
戴夫去世两周后,当孩子们准备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缺没有父亲的陪伴时,谢丽尔痛苦地对朋友说:“我只想要戴夫。”朋友说:“既然选择A已经不存在,你就只能考虑选择B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人生中的选择B,这本书将帮助我们充分了解选择B,勇往直前,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失败,重新找到快乐与幸福。
2018年10月6日 想读
社会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Social Psychology (11th)
9.2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迈尔斯 译者: 侯玉波 / 乐国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10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2018年8月17日 想读 天呐我好想买。我一定会很喜欢这本书!可这个月没钱了。
芭樂人類學 豆瓣
作者: 郭佩宜 主編 / 林秀幸 等作 左岸 2015 - 10
2009年,
一群人類學家,成立台灣第一個學術共筆網站,
在網路種下第一顆芭樂開始,芭樂力從此爆發。
帶動學術部落格的興起,
(例如:「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等,)
成為學術人與社會接軌的新模式。
什麼是芭樂力呢?
芭樂力是種「白目的透視力」,能直指沒穿衣服的國王。
@芭樂果語:
多數台灣人會唸成Bala,是種熱帶水果。因多籽,故不能拜神,難登大雅之堂。蘋果可以拿來送禮,但沒人會送Bala當禮物。Bala富含維生素,自用得宜,但要當心,以免「食bala放銃子」。政治場合不能出現Bala,因為芭樂票,就是空頭支票,雖然在鬼島見怪不怪。宴會辦桌,綠洲bala汁特殊的人工甜味,則是座上賓的共同記憶。
@什麼是芭樂人類學?
人類學擅長從日常經驗出發,開展多重視角的對話,以求更全貌地理解地方與世界。但是有趣又深刻的心得,若只對學院發表就太可惜了。於是,2009年,台灣人類學家在網路開設第一個學術部落格,將人類學推向社會大眾,又因為擔心「俗擱有力」的人類學太過直接,讀者會招架不住,所以用有點不正經的態度,直指事物的核心。
你可能會覺得人類學不就是研究人的學科嘛?所以擅長觀察人類行為的人類學家,出現在《決定未來的十種人》名單裡,自然不覺得奇怪,對企業來說,行銷人才需要的正是對人性的理解。但事實上,真正的人類學是門多疑的學問,擅長提出問題,切換觀點,而非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人類學如何展現懷疑態度呢?例如,當經濟學家說這樣種稻可以增加年生產量,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準時,人類學家很可能在旁邊嘀咕著「稻種發下去,搞不好肥了當地的庄頭」。當社會學家說地方派系是寄生在既有的政治結構裡,尋找利益的共生,人類學家又暗暗咕噥著:「搞不好地方派系維持了地方上群體競爭的張力,讓地方人活得帶勁…」。當某位村長在廟會裡忙得汗流浹背,虔誠禱告時,人類學家暗暗揣想他是誰的樁腳,他如何分配宗教虔誠和政治利益在內心的份量?當全球知名的環保人士到世界各地宣揚環境正義理念時,人類學家開始注意他的「聽眾」的屬性,暗暗猜測在這樣的場合真正交流的是什麼?
這次,人類學家不在廚房裡用料理安撫人生,也不在大賣場分析消費者心理學,而是遍地開花,在國會、網路、黑社會、農地、南方島嶼、夜店、工廠……蹲點伏擊,共同特色就是挺著芭樂精神,照看人間,真正的人類學就在「芭樂人類學」。
《芭樂人類學》精選共筆網站31篇人類學式生活探察,分為「芭樂人生」、「飄洋過海的芭樂」、「芭樂歌」、「芭樂票」和「芭樂的異想世界」五個單元,從你我共通的生活經驗,用人類學視角吃芭樂、看芭樂。套句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的名言:「好吃,又好思!」(good to eat, and good to think)
2018年6月21日 想读
亞細亞的孤兒 豆瓣 Goodreads
アジアの孤児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吳濁流 遠景 1993 - 9
《亞細亞的孤兒》這本長篇小說,被公認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它使我們重新對這個島嶼上所發生的人類紀錄,再做了一次檢討。
吳濁流運用純樸生動的筆法,以小說體裁描述台灣日據時期一段辛酸的史實,寫出他在「祖國」來臨之後,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變化。村上知行曾評論這本書說:「《亞細亞的孤兒》是在日本據台時期,生於台灣、長於斯土的台灣人所描寫的紀錄性濃厚的創作。世界上沒有所謂台灣人,假如有的話,那是住在深山裏的番社的人吧。普通被稱為台灣人的,實在完完全全是中國人。……事實雖如此,可是當時,不但日本人,連中國方面也稱他們為台灣人,而加以歧視。這篇是在此時此地的台灣青年所述的自傳式小說……。」
讀完這本書,使人對於統治者的猙獰面目,以及處於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情形,獲得更深切地了解。
2018年5月17日 想读
小小小小的火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Little Fires Everywhere
8.1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伍绮诗 译者: 孙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4
☆ 《无声告白》作者新作:《小小小小的火》
☆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 那年夏天,一把小小小小的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觉得是他家的小女儿伊奇干的“好事”,而她却不见了踪影……
与伊奇一起消失的,还有理查德森家的房客 :流 浪艺 术家米娅与她的女儿。她们曾无声地挑战了这 个家庭笃信的真理: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她们的出现更是打破了伊奇身上的种种束缚,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
-
【编辑推荐】
◆又是她!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
◆继《无声告白》后,伍绮诗再凭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夺得2017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桂冠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绮诗的全新作品,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伍绮诗:“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本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7项年度图书大奖、104家媒体的重磅推荐及10万多条Goodreads好评
◆400万美国读者评选为Goodreads年度桂冠图书
◆击败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等99位大牌作家,横扫欧美27项年度图书大奖:美国图书电商年度小说、Goodreads年度图书、Libraryreads年度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美国巴诺书店年度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畅销书、《圣路易邮报》年度图书、《人物周刊》年度图书、《赫芬顿邮报》年度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图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图书、Elle年度图书等
-
【媒体推荐】

这次,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来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地探讨了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纽约时报》书评

伍绮诗有能力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并表现出他们深刻的情感,让读者在书本之外依然深受感动。
——《卡蒂卡评论》

许多读者告诉我,《无声告白》深深打动了他们,帮助他们以全新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为此,我深感荣幸。希望这部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同样能够让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伍绮诗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天才作家。
——美国图书电商书评

我一口气读完了《小小小小的火》。伍绮诗用她才华横溢、细腻动人的文笔剖析了美国社会的缩影,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我们过去所犯的错,是否决定了我们将来一定会受到惩罚?
——朱迪•皮考特

聪慧、睿智、温柔,一部奇迹之作。
——宝拉•霍金斯 《火车上的女孩》作者

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华尔街时报》

伍绮诗对真实的人物(特别是青少年),有着敏锐的思考力、感知力和沟通力,是一个天才的、鼓舞人心的小说家。
——《娱乐周刊》

妙不可言、引人入胜……《小小小小的火》是一个复杂且冲动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特权与剥削阶层的挑战。渗透其中的还有一种令人振奋的乐观情绪,它相信艺术的变革性力量及人心的力量,即使遭到破坏、变成灰烬,这股力量也会欣欣向荣。
——《波士顿环球报》

一本完美的秋季选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了人性的悬疑小说。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完全被吸引住了,每一个人都刻画得很好,以至于你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
——《美丽佳人》

《小小小小的火》里面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有时候,做对的事,意味着要打破规则。
——《大众文化杂志》

这本书是关于母女是如何被彼此吸引,又如何反抗对方的。
——《西雅图时报》

复杂、迷人,描写了一个完美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郊区小镇,《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探讨母性、富有悬念的小说。
——《出版人周刊》星级评论

伍绮诗有着能让一百个人物变得鲜活的智慧。她创作出的复杂的人物,大多富有同情心,偶尔令人烦恼,却总是出人意料。
——《哈泼时尚》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家庭闹剧会深深地吸引你。
——The Skimm

她笔下的人物有种很强大的同情心,栩栩如生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小小小小的火》是对母性、身份、家庭、特权、完美主义的深入探讨,讲述了那些我不曾告诉你的秘密。
——Buzzfeed

伍绮诗天赋异禀,擅长多线叙述。她的故事总是非常很有力量,让人很受启发。
——BBC秋季选书

没有人会拒绝的一本书。
——PopSugar

聪明、自信、惊奇、不安。伍绮诗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从她们平静的相处,到她们的关系一步步破裂。这种至深的情感让人眼前一亮。
——PureWow

《小小小小的火》相当耀眼!情节非常严密,充满着伏笔,又能一气呵成。观点来回切换,而人物却像是被一根紧密、厚实、重叠的绳子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伍绮诗是一位自信、有才华的作家,很高兴看到她通过自己干净、敏锐的文笔,赋予西克尔高地的人物以生命。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伍绮诗发掘了种族、阶级、母性和归属感对人物的塑造……伍绮诗感人至深之处也许就在于让读者原谅了理查德森太太——一个以完美为自我使命的女人,严格遵守规则,结果却成了各种矛盾及问题的催化剂。
——《芝加哥论坛报》

伍绮诗塑造出来的故事结构,会带着木匠般的真实质感。当代小说家中很少有人能像伍绮诗这样聪明、饱含爱心和同情心。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金融时报》

伍绮诗拥有把一百个人写活的才能。
——《时尚芭莎》

特别吸引人,《小小小小的火》是这个秋天我超喜欢的小说。
——美国读者

就像伍绮诗的天才处女作《无声告白》,这本书用一种聪明、易懂的对话探讨了种族和阶级问题。
——《绅士季刊》

伍绮诗的描述是极致的,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骑行在西克尔高地的天空下。
——《魅力杂志》

我是特别喜欢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在这本《小小小小的火》,故事线在人物之间毫不费力地漂移切换,同时保证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的、难忘的,他们一起促成了小说精彩火热的高潮。一路阅读,结局不可逆转地铺成开来。
——Bust杂志

特别吸引人!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小的社区,但却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系之间几乎可能出现的所有情感。
——Vox杂志

引人入胜,伍绮诗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复杂的,但是她自信的叙述,使得读者被带进这个故事里,她是一个知道怎么感染读者的人。随着每一层线索的揭开,故事就愈发深刻、动人。
——Dallas Morning News

伍绮诗的后续作品十分强盛,探讨了母性的本质、特权的危机,以及一些小小的秘密是如何分裂我们的家庭的。伍绮诗是一位大师,促使我们用一种新的观点正视我们自己的缺点和社会的缺点。如果你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没有赋予你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事件,你可能需要重头好好读读这本书。
——《旧金山新闻》

对《小小小小的火》中的每一个人来说,真相都是混乱的。伍绮诗处理的和《无声告白》一样好。伍绮诗的故事背景极富同情心,使得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能让人理解。她创造的人物都是立体的,特别是女孩和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母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圣路易邮报》

引人入胜,也引人深思。当你遇见西克尔高地的这两个家庭时,你会被他们吸引。
——The Missourian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但兼具社会小说的价值,阅读时的感觉又像悬疑小说。情节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感人揪心、时而洞察敏锐,再次惊叹伍绮诗的文学创作的天赋。
——彼•戴维斯

阅读伍绮诗的第二本小说时,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她怎么会这么了解我们所有人?她怎么能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写作?她的作品怎么会具备如此惊奇的优雅,如此大胆,又如此包容?《小小小小的火》具备悬疑小说精心布局的步调,以及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杰出观察力。伍绮诗绝对是一流的作家,足以媲美同时期极出色的作家。我狂爱这本书。
——乔•希尔
2018年5月16日 想读
Swing Time 豆瓣
作者: Zadie Smith Penguin Press 2016 - 11
Two brown girls dream of being dancers--but only one, Tracey, has talent. The other has ideas: about rhythm and time, about black bodies and black music, what constitutes a tribe, or makes a person truly free. It's a close but complicated childhood friendship that ends abruptly in their early twenties, never to be revisited, but never quite forgotten, either...
Dazzlingly energetic and deeply human, Swing Time is a story about friendship and music and stubborn roots, about how we are shaped by these things and how we can survive them. Moving from North-West London to West Africa, it is an exuberant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2018年2月11日 想读
关于写作 豆瓣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拉莫特 译者: 朱耘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多年来,拉莫特把这个故事谨记在心,写作的时候,以及给写作班的学生上课时,她总把它当成一个鼓励;并且,转而赠予我们一份献礼:一本循序渐进、教导如何写作和处理写作过程中各种状况的指南。
2018年1月10日 想读
小狗钱钱 豆瓣
8.5 (5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博多·舍费尔 译者: 王钟欣 / 余茜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2 - 2
《小狗钱钱》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吉娅发现一只受伤的猎狗,并把它带回了家。可是,有谁会想到,这只普通的四脚动物却是一个真正的理财天才呢?吉娅和小狗成为了朋友,并从它那里得知,原来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实现的。
从这个童话故事里可以了解一些金钱的秘密和真相,以及投资、理财的办法。这个故事描述了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且说明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
2017年12月15日 想读 哈哈哈哈竟然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