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
文艺复兴的隐暗面 豆瓣 Goodreads
The Darker Side of the Renaissance: Literacy, Territoriality,& Colonization
作者: 瓦尔特·米尼奥罗 译者: 魏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2
本书分三部分:语言殖民、记忆殖民、空间殖民,将文学、符号学、历史学、地图学和文化理论融合到一起,考察了语言在新大陆殖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书写、社会组织与政治管控之间的关系、欧洲识字教育在殖民过程里的核心作用,展示了通过语言来征服和毁灭的过程及其影响。
本书荣获1996年现代语言学会(MLA)凯瑟琳·辛格·科瓦奇图书奖(Katherine Singer Kovacs prize),书中内容挑战了对新大陆历史的惯常理解,为新殖民与后殖民研究带来了灵感,揭示了文艺复兴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世纪的人们 豆瓣
Medieval People
作者: [英] 艾琳·帕瓦(Eileen Edna Power) 译者: 苏圣捷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中世纪的人们》在第一版付梓后的多年中,艾琳·帕瓦继续收集零散的笔记,并且为《中世纪的人们》的扩充版本计划了数篇论文。但是,在她去世之前,只有《先驱者》一文得到完成。现在它被加入了这个版本。不过在出版之后,这篇文章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与作者的原文相同。《先驱者》这篇论文在慕尼黑阴谋前后成形,此时战争正在临近。当时没有一个正在研究罗马被蛮族人劫掠问题的历史学家——起码不是那些像艾琳·帕瓦这样对于墙壁外世界较为敏感的历史学家——能够意识到公元5至6世纪的罗马帝国和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相似之处。她在完成了论文之后,决定暂不发表,而是把它做成小册子,分赠给更为友好的读者。这就是她在1938年冬天剑桥历史俱乐部上做的事情:那时她替换了论文的开头并且用数个自然段——也许说用数个自然段的注释更好——总结了原本的论文,这种形式更适合她当时的目的。
Lute Music Of The 16th - 17th Centuries 豆瓣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0日 出版发行: unknown
鲁特琴(LUTE)也称琉特琴,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一般这个词主要指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在欧洲使用的一类古乐器的总称,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最风靡的家庭独奏乐器。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豆瓣 Goodreads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
9.0 (1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斯蒂文·朗西曼 译者: 马千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8
本书据剑桥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斯蒂文•朗西曼(Steven Runciman)所著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1453译出。全译本。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代表着拜占庭千年帝国的落幕,新兴伊斯兰强权的崛起,更为欧洲、近东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刻变化,甚至一度被作为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长达7周的战役中,双方不论民族、信仰,均表现出惊人的英雄气节与坚韧,荡气回肠,令人动容。英国历史学家斯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在大量西方同类专著中,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此领域备受推崇的权威著作之一,累计重印达18次之多。 本次出版,从正文、附录到索引、原注,均忠实于原作。
译者马千现为高校教师,出于个人喜好,费数年之力,对原书细致考证,对译稿精心打磨。考虑到国内读者时空隔膜,译者倾注大量心血为本书加入译注,并补录最新资料;在保持语言自然生动以外,亦尽力还原了原书雅正庄重之风。国内拜占庭史权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为本书指导,并推荐作序,在此深致感谢。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陈志强教授、《卫报》(The Guardian)、《历史》(History)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阅读过斯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这本书,作为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的初学者,当时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调,远非学院派著作可比,不仅读起来平实无华朗朗上口,毫无学究气,而且内容易懂贯通性强,凸显学养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国际拜占廷学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果不是独树一帜的话,那也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相信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联想到这位睿智的作者,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陈志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拜占庭史专家)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他过人的历史叙事功底,这段精彩的传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笔下,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嘘。——《历史》(History)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权威著作改变了我们对拜占庭、中世纪教会及十字军认知的历史学家。——《卫报》(The Guardian)
中世纪星空下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李玉满 / 陈娴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2
生活在今天的人也许无法想象,“拥有财产并在都市中受人尊敬时,丢下一切,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朝圣之旅”,但对生活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人们而言,这却是每日生活的目标。不能实际参加朝圣之旅的人也会将自己托付给兄弟团,只希望在自己死后,灵魂能够获得解救,因为他们不能想象在无法确认人与人之间的无形纽带下活下去。以这样的意义来说,中世纪的都市可说是旅行者的临时居所,但这样的话,便不禁要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现在的都市是个怎样的居所?旅行又有什么意义呢?阿部谨也,一位享誉国际的中世纪史学者,以充满亲和力的随笔形式书写出十到十三世纪之间,西方中小型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巨大转变。本书的三十五篇短文均为动人的中世纪故事,将中世纪写得如此感性,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