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基因传:众生之源 豆瓣 Goodreads
The Gene: An Intimate History
8.6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马向涛 中信出版社 2018 - 1 其它标题: 基因传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2018年2月1日 已读
人名多到令人崩溃,翻译很好读,简洁明快,整本书都能给人极大的启发,也就是作者所谓的看到背后的隐喻
医学 历史 科普
星空帝国 豆瓣
作者: 徐刚 / 王燕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 - 7
本书浓缩了诗词歌赋、书画碑拓、成语典故、民间传说等中国文化的元素,按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顺序,以文图交融、古今贯通的编写方式,揭开了中国古代星宿系统的秘密,同时辅以中西对照的星座比较,既饱含文化色彩,又不失趣味性和生动性。
来到地球第一天 豆瓣
7.5 (16 个评分) 作者: 黄章晋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好文章有知识、见地、格局、趣味,大象公会四样皆有。
——柴静
本书专为提供谈资上的补充,智力上的愉悦,逼格上的提升。
——罗永浩
大象公会所做的,与其说是普及知识,不如说是普及好奇心与理性意识——前者用以提问,后者用以释疑。
——刘瑜
《来到地球第一天》是大象公会的文章合集,大致涉及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三方面知识。本书共分三大章节也大致按此分类,共包含31篇文章。
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毒品的社会构建历史,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无所不包。多篇热点文章阅读、转发量十余万。全书文风鲜明,用数千 字的篇幅介绍某一个关乎时下热点却包含大众不熟知的知识点,写全写深写透。市场上暂无同类型的创作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独特性。
宇宙之书 豆瓣
The book of universes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D·巴罗 译者: 李剑龙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4
头上的星空,自古以来就激发着人类无尽的好奇和想象。为了解释我们所见的宇宙,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牛顿、康德到爱因斯坦,再到现代学者对爱因斯坦宇宙学方程组的艰难求解,人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描述了种种面貌不一的宇宙。有的以地球为中心,有的以太阳为中心;有的宇宙空空如也,有的则如瑞士奶酪般;有的反复膨胀又收缩,有的则永远在膨胀;有的其中的自然常数也会发生变化,而有的则允许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而在最新的多重宇宙论中,可能的宇宙不只限于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数量更数不胜数,其中的自然法则可能各不相同。哥白尼告诉我们,我们的行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现在,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就连我们的宇宙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同时,对于宇宙的追问不只是个科学问题,也会涉及哲学问题。宇宙是随机的,还是设计的,怎么恰恰允许星系、恒星、行星、生命乃至你我的出现?我们会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的宇宙中而浑然不觉吗?
身为知名的宇宙学家和科普作家,作者将在这本宇宙之书中带领我们回顾历史,追踪现代天文学的前沿进展,纵览“奇异得超乎我们想象”的万千宇宙。
乌鸦的教科书 豆瓣
カラスの教科書
7.6 (5 个评分) 作者: 松原始 译者: 奚望 / 日研智库翻译组 海洋出版社 2014 - 2
日本乌鸦研究专家松原始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乌鸦鲜为人知的秘密,乌鸦一生的成长过程以及中国的乌鸦们是如何在日本过冬的。本书将会使读者对乌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也会认真的思考如何与动物们“和谐共处”,如何关注生态环境。
中文版序
致各位中国读者:
大家好!感谢您阅读《乌鸦的教科书》。
很遗憾,我没有去过中国大陆,然而从访问过中国的日本研究者或中国研究者那里,我听说在中国是几乎看不到乌鸦的。即使在我去过的中国台湾,也没有发现过乌鸦。而在日本则生息着众多的乌鸦,不仅仅在山里和农田里,就连大都市的中心地带里也是如此,不对,应该说“正因为是大都市的中心地带所以才会有乌鸦。”在日本,没有哪一天会听不到乌鸦的叫声。如果您看到东京的情况,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乌鸦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常见的鸟类,它们往往会出现在许多民间传说和谚语里,而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另外,它们由于把垃圾搞乱、威胁到人类等原因,经常受到驱赶。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乌鸦的生活状态和行为动作的研究也并不能说很充分。一般的看法仅仅是“乌鸦是一种又大又吓人的鸟”而已。我写这本《乌鸦的教科书》的原因,就是想让人们
II
稍微多了解一点儿关于乌鸦的事情,并将它作为自己周围的野生鸟类来看待,多少产生一些亲近感。而在这一点上,各位和日本的读者大概会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中国和日本也存在有关乌鸦的共同话题。例如,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分布有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另外,有观点认为,大量来到日本的秃鼻乌鸦的繁殖地是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实际上是在乌鸦身上设置了卫星信号发射器,来进行跨越国境的研究。因此,有关秃鼻乌鸦的内容在中文版中有所增加。此外,在古代中国,传说“太阳里住着三只脚的乌鸦”。大概是由于这个传说传到了日本,所以日本神话里也出现了三只脚的乌鸦吧。之所以有三只脚,大概是基于阴阳思想,而这种思想也起源于古代中国。
对于各位来说,乌鸦可能不是在附近就能看见的鸟类。也许它还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但是,乌鸦是一种对它越观察,就越会觉得它有意思的鸟。另外,它作为与人类生活非常近的野生动物的例子,在环保和共生的意义方面,也有着许多可供参考之处。一般来说,考虑到环保和灾害应对方面的措施,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动物是十分重要的。而大都市里的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冲突则通常也和人类的感情以及喜恶息息相关。
从前,在外面玩耍的日本孩子们看到了回巢的乌鸦便感觉到日色将暮,说着“乌鸦都叫了,回去吧”,自己也回家了。而今,很多人已经忘了这回事,而只把乌鸦看做
中文版序
III
是碍事的家伙。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和维持是很重要的。与其说考虑到乌鸦在生态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只要城市里有食物,那么乌鸦来造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还不如说身为森林性的大型鸟类,它们不但没有灭绝,反而愈加繁荣,这自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事情不能这样来考虑。
抱歉,说着说着话题就变得严肃起来了。这本书的内容可没有这么一本正经。因为我只是很单纯地想告诉大家,乌鸦是一种看起来很有趣的鸟,仅此而已。虽然书中也有许多学术性较强的内容,但是也有不少带着“值得一笑”的乌鸦的有趣行为。身为研究者,说出这些话来,可能会被认为是玩世不恭,然而“看起来就很有趣”是我从大学时代就坚持研究乌鸦的一大理由。既然无论如何都得观察,那么理所当然,观察有趣的东西比观察无趣的东西要好吧。因此,本书中写到的关于乌鸦的失败和不可思议的行动(或者在观察乌鸦过程中我的失败),如果能博诸君一笑,即便仅仅如此,那么乌鸦的有趣一面也就能为人所知了。
本书如果能够对诸位有哪怕一丁点帮助,或者即使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至少能让大家读得快乐些,或者如果让大家感觉到“乌鸦还真是挺有趣的鸟啊”,那就幸甚之至了。
2013年11月
演化 豆瓣
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
9.2 (6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齐默(Carl Zimmer) 译者: 唐嘉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讲述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进化史,从早期原始生命的产生到物种大爆炸又大灭绝的原因,从雄性和雌性的共同进化到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的进化比赛,当然更包括了十分详细的、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
本书同时也是进化论本身的故事,“进化”这个观念如何在达尔文和少数几个科学家的脑中形成,又如何遭到宗教势力的残酷打击以及科学界的普遍质疑,以致达尔文潜伏20年之久酝酿巨著《物种起源》,展现了达尔文冒险而勤奋的一生。
在阐述进化生物学的作用时,作者通过大量案例生动展现了其在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涉及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方面,在当今更显其意义;而进化论最深刻的作用还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重构了人类的信仰体系,作者对此的论述简洁清晰,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进化论如今虽已经得到近似真理般的认可,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摒弃其他的可能性,而是在最后一章中特别探讨了“上帝”的位置,体现出一种开放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得全书视野更加开阔,带来深入而有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