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古希腊的瑰宝 (2015) 豆瓣
Treasures Of Ancient Greece
8.8 (23 个评分)
导演:
David Vincent
演员:
Alastair Sooke
In this three-part series Alastair Sooke (Treasures Of Ancient Rome, Pride and Prejudice: Having A Ball) explores the riches and unique legacy of Greek art. Episode One tells the story of Greek art from its surprising, often mysterious origins, travelling from Crete to Santorini, Mycenae to Delphi. Episode Two explores the astonishing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art - the so called 'Greek revolution', asking how did the ancient Greeks get so good, so fast? The final instalment looks in detail at a handful of works that have achieved the status of masterpieces, tracing the complex and fascinating story of western civilisation’s love affair with Greek art, from the Romans to modern times.
竹久梦二名作原寸复刻集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日)竹久梦二 绘
新星出版社
2011
竹久梦二的绘画艺术:http://site.douban.com/readinglife/room/1186493/
包含45幅竹久梦二名作
全面涵盖油画、水彩画、木版画等多种领域
每幅画均按原画实际尺寸印制,以大开本、高还原度完全呈现画作原貌
散页装,每页采用单面印刷,读者可自行装裱
包含45幅竹久梦二名作
全面涵盖油画、水彩画、木版画等多种领域
每幅画均按原画实际尺寸印制,以大开本、高还原度完全呈现画作原貌
散页装,每页采用单面印刷,读者可自行装裱
花舞大唐春 豆瓣
作者:
齐东方
/
申秦雁
文物出版社
2003
- 5
编写这本书时曾想用“再现盛世辉煌”来命名,因为在唐代文物中,何家村遗宝不仅最精美,也集中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技术水平、艺术成就和精神面貌。但“再现盛世辉煌”也可以用作形容其他遗迹遗物的发现,应该换个更响亮、更贴切的名字。著名文学史家袁行霈先生建议直接借用唐人诗句“花舞大唐春”为名,这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元日述怀》中的一句。“花舞大唐春”恰好形容了大唐盛世的燕婉热闹,当读者真切地看到这些巧夺天工的文物、陶醉于对遥远文明的浪漫想象时,也许还会激发出深人探索这批遗宝背後奥秘的热忱。 本书图版是以北京大学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何家村遗宝精粹”展览的展品为基础。由于何家村遗宝没有正式的考古报告,在筹备展览之初,徐天进先生、马振智先生便直接策划了这部书的编写。书中从何家村遗宝总共一千多件文物中选择了七十四件(组)精品,如果除去466枚钱币以及大量同样的器类,基本反映了何家村遗宝的面貌。书中选用的文物都经过重新仔细观察、照相、绘图、测量,这些国宝要从库房、展柜中逐个取出,需动员多人共同努力,这些都是在马振智、申秦雁先生的组织与协调下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编写一部普通的图录也许不太困难,但何家村遗宝未系统刊布,所以我们希望提供一部精美图录的同时,更要有学术参考价值。于是,我们定下了原则:新拍摄的照片尽可能有各个角度和细部,以弥补以往发表图片的不足;并对多数器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公布准确的数据。只有这样才会与过去零散发表的图录不同,且有永存的价值。前面的几篇论文,实际上主要是导读性质,便于读者了解何家村遗宝。每件器物的解说,撰写时除了客观描述,还带有一定的研究体会。导读论文和器物图说中的观点未必都正确,却希望能给人以启发。 公布资料力图做到详细、准确,是希冀重新引起学界对何家村遗实的学术“发掘”。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的照片、线图以及说明文字中有不少新的收获。如“镇金兽首玛瑙杯”,我们特意拍摄了口部流口打开的细节;那件“銮金舞马衔杯改银壶”,也首次将“开元通宝”金钱、“开元通宝”银钱背面展现出来;“鎏金钱刻飞廉纹银盒”,过去因为通体鎏金而被误认为是金盒,这次不仅发现是银鎏金,而且还发现了上面浅浅刻出的纹样;“鎏金凤鸟纹六曲银盘”也发现了“新”纹样。这些以前无人知晓的现象,是由于纹样刻得太浅,极难辨认,可能是器物制作时纹样的起稿线,属于作品中未完成的部分。这些发现当然十分重要,至少暗示着器物制作的过程。如此等等,正是我们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以后值得关注的新信息。由于条目是由多人分别撰写的,每个研究者的看法会有不同,虽然经过讨论仍有许多问题一时无法弄清,如一些器物的制作、加工痕迹,有的认为是车床所为,有的认为是抛光所致;一些器皿有人认为是炼丹用具、药具,有人认为是生活用具、茶具。所有这些,正反映了何家村遗宝的扑朔迷离和亟待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何家村遗宝的时代不同、来源不一是显而易见的。本书图录部分虽然没有分章节,但在图片的顺序则考虑了器物时代的先後问题,其中还隐含了器物的分姐意图,这也是以后我们在研究时要关注的。 何家村遗窦已经发现33年了,做一个专题展览,出版一部精美图录是许多人的愿望。我们荣幸地承担了这项工作,如果读者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资料在以後的研究中能够有些许帮助,那是我们最感欣慰的。 以图录为主的书,读者群可能是多方面的,观赏时需要得到美的享受,因此这里要感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李夏廷先生为本书所测绘的精美而准确的线图,还要特别感谢“北京文明之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精心设计编排本书。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劳动是应该予以大力赞扬的。 齐东方 二○○三年四月八日
法国大革命:撕裂的历史 (2014)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Tearing Up History
6.8 (5 个评分)
演员:
Richard Clay
其它标题:
The French Revolution: Tearing Up History
A journey through the dramatic and destructive ye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elling its history in a way not seen before - through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its art. Our guide through this turbulent decade is the constantly surprising Dr Richard Clay, an art historian who has spent his life decoding the symbols of power and authority.
Dr Clay has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vandalism and iconoclasm, and believes much of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can b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stories of great moments of destruction. Who were the stone masons in the crowd outside Notre Dame that pulled down the statues of kings? Why do the churches of Paris still carry all the coded signs of anti-Christian state legislation? What does it mean, and who was carrying this out?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from 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 to the rise of Napoleon - as the significant modern outbreak of iconoclasm, Clay argues that it reveals the destructive and constructive roles of iconoclasts and how this led directly to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Europe.
Dr Clay has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vandalism and iconoclasm, and believes much of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can be discovered through the stories of great moments of destruction. Who were the stone masons in the crowd outside Notre Dame that pulled down the statues of kings? Why do the churches of Paris still carry all the coded signs of anti-Christian state legislation? What does it mean, and who was carrying this out?
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from the Storming of the Bastille to the rise of Napoleon - as the significant modern outbreak of iconoclasm, Clay argues that it reveals the destructive and constructive roles of iconoclasts and how this led directly to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Europe.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 豆瓣
作者:
常沙娜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 1
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与经济的交流及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出的一条璀璨绚丽的丝带,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在这条丝带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希望通过本书,能唤起更多有智之士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重视,并促使当今的装饰设计的同行专家们也能认识到“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2009) 豆瓣
The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9.2 (5 个评分)
导演:
BBC four
/
Andrew Hutton
演员:
Nigel Planer
前拉斐尔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译为前拉斐尔兄弟会,是1848年开始的一个艺术团体(也是艺术运动),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所发起—约翰·艾佛雷特·米莱、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艺术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前拉斐尔派。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前拉斐尔派常被看作是艺术中的前卫派运动,不过他们否认这种描述,因为他们仍然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不过,前拉斐尔派毫无疑问将自身视为艺术界的改革运动,为他们的运动取了名称以做区别,并且也出版了他们的期刊The Germ,以宣扬他们的概念。有关他们的讨论则纪录在Pre-Raphaelite Journal中。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画家。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的姿势和优美的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艺术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了,因此取名为前拉斐尔派。他们尤其反对由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爵士所创立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画风,认为他的作画技巧只是懒散而公式化的学院风格主义。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前拉斐尔派常被看作是艺术中的前卫派运动,不过他们否认这种描述,因为他们仍然以古典历史和神话作为绘画题材以及模仿的艺术态度,或者是以模拟自然的状态,来作为他们艺术的目的。不过,前拉斐尔派毫无疑问将自身视为艺术界的改革运动,为他们的运动取了名称以做区别,并且也出版了他们的期刊The Germ,以宣扬他们的概念。有关他们的讨论则纪录在Pre-Raphaelite Journal中。
几何天才的杰作 豆瓣
Islamic Design: A Genius for Geometry
8.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尔德·萨顿
译者:
贺俊杰
/
铁红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 1
经过历史的洗礼,伊斯兰手工艺传统已发展成了可应用于各种媒质的多样风格,而这些不同的风格却统一于一些和谐的因素,使得人们瞬闻即能辨认出它们的“伊斯兰血统”。伊斯兰设计的视觉结构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融入了阿拉伯书法艺术;二是采用了具有繁杂却统一视觉效果的抽象装饰。道尔德·萨顿所著的《几何天才的杰作(伊斯兰图案设计)》剖析了伊斯兰建筑中几何图案的构成和意义,由简至繁,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伊斯兰文化,对于那些神往这种浓厚而奇妙的艺术传统的人们来说,《几何天才的杰作(伊斯兰图案设计)》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波普主义 豆瓣
POPism
作者:
[美] 安迪·沃霍尔
/
[美] 帕特·哈克特
译者:
寇淮禹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波普艺术,迷幻药,鲍勃·迪伦,地下电影制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文化风暴以纽约为中心爆发开来,横扫了整个六零年代,当时处于这场风暴之眼的人便是安迪·沃霍尔。他的工作室,那个以 “工厂”之名为人所知的曼哈顿敞间,正是整个六十年代文化圈的枢纽。在这里,他不仅创作出了定义 波普艺术的汤罐头和众多文化偶像的大幅画像,还拍摄出《切尔西女孩》及其他沃霍尔经典;从卢·里德和“地下丝绒”到伊迪·塞奇威克,那个年代每一个人的身影都在这里出现;沃霍尔自己亦置身其中,旁观着那段不可思议的时光。《波普主义》以幽默坦率的爆料,为那改变世界的十年留下了一份终极的内幕记录。
八卦艺术史 豆瓣
5.8 (24 个评分)
作者:
祺四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
2014
罗马艺术圈一哥卡拉瓦乔居然是个逞凶斗狠的杀人犯?
人类历史上第一桩离婚,竟为了床上姿势?
茜茜公主的腰围居然一生都只有一尺三?
这是一本出自艺术史博士之手的书,是一个博士在阅览群书苦写论文之余,从书海边角、文献行间挖出来的名人爆料,历史八卦。其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
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凶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这一幕幕、一桩桩、一场场,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唏嘘感慨。而这些八卦故事,又似曾相识,仿佛在我们身边早已无数次的上演。
是的,作者写的是艺术和八卦,讲的却是现实中的人心与人生。
《八卦艺术史》:告诉你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人类历史上第一桩离婚,竟为了床上姿势?
茜茜公主的腰围居然一生都只有一尺三?
这是一本出自艺术史博士之手的书,是一个博士在阅览群书苦写论文之余,从书海边角、文献行间挖出来的名人爆料,历史八卦。其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
她的笔下,横跨千年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逞凶好斗的卡拉瓦乔、为爱痴狂的贝尼尼、坚守‘好女不过百’信条的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这一幕幕、一桩桩、一场场,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大跌眼镜,或让人唏嘘感慨。而这些八卦故事,又似曾相识,仿佛在我们身边早已无数次的上演。
是的,作者写的是艺术和八卦,讲的却是现实中的人心与人生。
《八卦艺术史》:告诉你教科书上没有的秘密!
安迪·沃霍尔自传及其私生活 豆瓣
The Autobiography and Sex Life of Andy Warhol
作者:
【美】约翰·威尔科克
/
克里斯托弗·特
译者:
宋玲
/
黄雅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尽管与安迪•沃霍尔相关的文章、书籍、电影以及消费品多到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艺术生涯仍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兴趣。本书——有悖于标题——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性写真集,却记录了他的真实个性,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那段五光十色的文化背景中的奇闻轶事。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
本书通过对那些经历过沃霍尔工作室之人(包括沃霍尔最亲密的合伙人、朋友,以及他的那些超级明星)的访谈,勾画了一部别样的传记。多年来,许多从“工厂”出来的人都加入了无休止的出书行列,阐述了他们对沃霍尔的天赋以及其艺术的观点。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采访的对象既是沃霍尔塑造的人,同时也是塑造了沃霍尔的人。书中描绘了60年代臭名昭著的“工厂”的盛况,从一个私密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沃霍尔早年声名鹊起之时的职业、性格和私生活。这可能是沃霍尔最富有启迪性的肖像画;此书并非只提供一种视角,而是许多印象的合成物,每一个印象都是安迪•沃霍尔的一个侧面,如同一幅完整拼图中的一小块。
作为非主流文化和曼哈顿艺术圈的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沃霍尔刚刚开始他的电影拍摄事业时,约翰•威尔科克是“工厂”的常客,也是他的知己。正是沃霍尔的超尘脱俗,令威尔科克萌发了采访他圈子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一想法,那些人物包括利奥•卡斯蒂里、杰拉德•马兰加、马里索尔、妮可、卢•里德、紫外线、维娃等。
1971年,起初威尔科克自费出版了该书,现在这本绝版已久的书经过重新修订和设计,再次问世。其中收录了200多幅图片,包括许多申克-肯德为“工厂”的超级明星拍摄的原版肖像照,另外还有插图、电影剧照——以及一些之前从未面世过的作品。
莫奈和他的眼睛 豆瓣
7.0 (30 个评分)
作者:
张佳玮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对艺术圈来说,那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对艺术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
一个老传统被抛弃的时代
而这本书要说的是那个时代里 一个并不天才
但因其画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画家——莫奈
●满肚子文人段子,爱掉书袋的张佳玮
首次将擅长的传记笔墨与熟读的美术史料 融为一 体
书写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一生
把画家重新镶回印象派诞生之初的法国
复原塞尚赞叹的“那是一双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麦垛,鲁昂的教堂,拱桥和睡莲,以及当时正飘拂在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纪到20世纪的阳光与风雪。”
●史料丰富,图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