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Deep Lane 豆瓣
作者: Mark Doty W. W. Norton & Company 2015 - 4
Mark Doty’s poetry has long been celebrated for its risk and candor, an ability to find transcendent beauty even in the mundane and grievous, an unflinching eye that―as Philip Levine says―“looks away from nothing.” In the poems of Deep Lane the stakes are higher: there is more to lose than ever before, and there is more for us to gain. “Pure appetite,” he writes ironically early in the collection, “I would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And the following poem answers:
Down there the little star-nosed engine of desire
at work all night, secretive: in the morning
a new line running across the wet grass, near the surface,
like a vein. Don’t you wish the road of excess
led to the palace of wisdom, wouldn’t that be nice?
Deep Lane is a book of descents: into the earth beneath the garden, into the dark substrata of a life. But these poems seek repair, finally, through the possibilities that sustain the speaker aboveground: gardens and animals, the pleasure of seeing, the world tuned by the word. Time and again, an image of immolation and sacrifice is undercut by the fierce fortitude of nature: nature that is not just a solace but a potent antidote and cure. Ranging from agony to rapture, from great depths to hard-won heights, these are poems of grace and nobility.
中国诗史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日]吉川幸次郎 译者: 章培恒 骆玉明 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本书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 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此书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春天与阿修罗 豆瓣
8.1 (44 个评分) 作者: [日] 宫泽贤治 译者: 吴菲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5
《春天与阿修罗》是宫泽贤治的一部诗集。作为曾经的诗坛“异类”,宫泽贤治至今仍是昭和诗人中独特的,也是日本影响力大的诗人之一,被选为日本千年来伟大的作家第四位。《春天与阿修罗》开宇宙诗风之先河,代表了早期现代诗歌的成就,中原中也、谷川俊太郎等名家直言受其巨大的影响。
月光落在左手上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1 (151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编辑推荐
余秀华的诗歌,诉诸的是诗本身神秘非理性的逻辑,自有其妙。雄辩的诗歌向来为中国当代诗推崇,而余秀华的诗放弃辩论,放弃自圆其说,甚至放弃结论,因此与读者并不构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关系。——廖伟棠
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诗人沈睿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诗刊》编辑刘年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余秀华
内容推荐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
摇摇晃晃的人间 豆瓣
7.9 (107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2
余秀华亲选代表诗作,首度授权公开出版。
数百家媒体报道,超千万次转发,上亿次阅读,穿越大半个中国,每读一次,都带给我们直抵灵魂深处的震撼;
她是一位纯粹的诗人,被诗评家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她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 让人目瞪口 呆,将我们的心刺得生疼;
广大网友对她的诗歌一见钟情,引发民间持续关注。
内容推荐:
本书是当代著名女诗人余秀华的首部个人诗集,共收录其精选作品100余首,内容始终围绕爱情、亲情、生活感悟和对外面世界自由的向往。余秀华一直生活在乡村,出生时脑管肢体的部分受了损伤,但这一切似乎与她的诗人角色毫不违和,她以为“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她疼痛的、苦难的、有生命力的、美丽的文字让人惊艳,她质朴的、真诚的、自然的情感流露让人唏嘘,她要表达的不过是她眼中的世界和内心的情愫,想要实现的不过是一个平凡女子倔强生命里最最朴实的梦想。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豆瓣
8.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毕肖普 译者: 包慧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3
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狄金森后最伟大的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经典诗集
布罗茨基、希尼、帕斯等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推崇备至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人中的诗人,被认为是“狄金森后,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自称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选译于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也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选本。
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的诗作清新、澄澈,可作为精致的艺术品玩赏。——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毕肖普立足于美国诗歌的传统……这个传统不以夸张的修辞,而以文以载道的立场著称。——哈德罗•布鲁姆(美国文学评论家,《西方正典》作者)
就艺术而论,在20世纪女诗人中,作品的复杂性、清晰度和准确性能与男诗人中的庞德比肩的,非毕肖普莫属。——廖伟棠(诗人)
这本书里所有这些令人推崇的、美妙的作品,都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让人挚爱,从不曾让人厌倦。
——《华盛顿邮报》
这本诗集里,至少有三十或四十首诗,可以媲美任何优秀的战后英语作品。
——《星期天时报》
苇间风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叶芝 译者: 李立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2
叶芝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书主要选译他的情诗。对诗歌的热情在读者中现在有逐渐回潮的趋势,叶芝的诗歌又是现代主义的外衣下具有传统的浪漫之美与形式之美,可以说是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现代诗歌。叶芝的情诗非常出色,也非常有名。叶芝的译本有许多种,但问题是,普遍译得缺乏美感,而且,装贞设计上也过于传统,把诗集当作纯文学的图书来包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本书的译文追求易于被现代读者接受的美感,并辅以彩色图片和优雅的设计,希望能够以此来引领诗歌阅读的回流。
比利提斯之歌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路易 著 / [美] 威利·波加尼 插图 译者: 莫渝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4
内容简介
《比利提斯之歌》是法国“巴纳斯派”诗人皮埃尔·路易,仿照希腊女诗人萨福风格创作的146篇优美的散文诗;全书架构是比利提斯的生命由童年到暮年,从纯情少女弹唱浅浅的牧歌与淡淡的恋情,到成熟美艳佳丽的同性恋与知名神女,转入哀伤的迟暮,彷佛皮埃尔·路易雕塑的比利提斯,就是阿芙洛狄特的人间版;这位美、爱与生命之神,被誉为女同性恋崇拜偶像。时至今日,仍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诚如作者在扉页的题词:“这本古代爱情之书,虔诚地献给未来社会的少女。”1977年被法国搬上银幕,片名译为:《少女情怀总是诗》,后一度曾被禁映,由“电影配乐之王”美誉的弗朗西斯·莱配曲,成为经典的流行名曲。
献给青年男女的爱之颂歌
法国象征主义唯美派经典之作,首次推出原版插图收藏版
作曲家德彪西曾为之谱曲 本书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
改编成电影《少女情怀总是诗》,主题曲为史上最动人的爱情旋律
这些篇幅精短的《比利提斯之歌》太美了,标题亦然。……比利提斯的墓志铭美如其人,且弥足珍贵。
法国作家 纪德
该书如此迷人的魅力,阅读它,读者以为聆听到其背后的完美希腊语,正是他们所读到的,您用如此澄澈真挚、宛如精致歌谣的语言所写下的文本。
法国诗人 马拉美
比利提斯和姆纳吉笛卡真的存在,美丽动人,就像你梦见她们——创造式地梦见她们。
法国诗人 保尔•福尔
偶然间读到,发现您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让人感到惊喜。你有着完美的旨趣,这是令你卓尔不群的印记。
法国作家 勒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