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潘金莲的饺子 豆瓣
作者: 李舒 / 戴敦邦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3
【编辑推荐】
★《山河小岁月》《民国太太的厨房》作者李舒全新力作,金宇澄、徐累、陈晓卿、姜鹏倾情推荐。
★《金瓶梅》是中国市井文化的宝库,饮食是打开《金瓶梅》世界的钥匙。玉液珍馐,浮世男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写尽《金瓶梅》的吃与“痴”。
★玉皇李子透露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王婆念叨了什么食物竟然让西门庆都脸红?潘金莲和西门庆在葡萄架下到底吃了什么?是谁用一根柴禾就炖好一个猪头?《金瓶梅》里饮食的秘密一一揭晓。
★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戴敦邦亲绘插图,陆智昌担纲设计,带来绝佳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食色,性也!一部《金瓶梅》,有人见世俗,有人见人情,有人见风土,有人见限制级。 对于好美食的人来说,《金瓶梅》里的吃喝最迷人。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和西门庆吃顿饭,品尝潘金莲的饺子吧!
这是一本《金瓶梅》美食文化随笔集子。作者从“吃”下手,以传说中《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和书中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庞春梅、孟玉楼等人物为中心,以四季节令的变化为线索,细细考究与他们有关的美食,揭露这些美食的历史、蕴含的文化,重现小说成书时代晚明的真实生活景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挣扎,将这些原本虚构的人物再次丰满生动地推出来,更为亲切,更为可爱,也更为真实。
除了作者李舒细致的考究和优美的文字外,本书还配有古典人物画大师戴敦邦亲绘的26幅插画,与文本相映成趣,珠联璧合。
【名家评论】
胡兰成形容《金瓶梅》的人物,如阴雨天没有洗的绸缎衣裳,有浓浓的人体气味。李舒最擅长从饮食下笔,重现男女这特殊的“气味”。她展示的食物图像,是开启本书的钥匙,盘盏之间,人物的哀愁与喜乐、欲望与挣扎,全都丰腴起来、生动了起来。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金瓶梅》——“色香味”,三字对应,不仅是人欲的底色,也是美食的表征。李舒的文字信手拈来,活色生香,以“饮食”说“男女”,借“灶台”言“床笫”,人间烟火气从古代飘到今天,读来满是酸甜苦辣的现实回味。
——徐累(艺术家)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李舒读《金瓶梅》,拂去情欲,只端一席餐食上来,透过各种家常小菜与珍馐美馔的有趣考证,旁征博引,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视角独特的中国古代生活图卷。
——陈晓卿(制片人,《舌尖上的中国》导演)
做一个吃货容易,做一个有学问的吃货不容易。李舒正奋斗在成为有学问的吃货的道路上。作为欲望的两大代表,食与色皆是人性。《金瓶梅》既能破色见空,想必也是能就食说法的。且听李舒怎么说吧。
——姜鹏(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
2018年4月23日 已读
球球某些专栏型写手不要为了出书而出书,这种豆腐块文章真的发发微信公众号就够了,印成纸浪费资源。
美食 金瓶梅 随笔
上海春秋 豆瓣
作者: 曹聚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曹聚仁于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开始了他的教书、著述、办杂志、做记者的生涯,前后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他不仅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一直以外乡人和原居民的双重视角,来深入探究这个城市。有感于海外对上海的隔膜和误读,曹聚仁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上开写专栏,署名“土老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史料,向海外读者介绍上海的历史沿革,尤着力于书写近现代以来的上海。其中对新旧上海的观照,着墨甚多,引人感慨。这些手稿和剪报经过作者家属的汇集、整理和学者的校订,续集出版为此《上海春秋》。内分开埠、四郊、洋场杂话、人物、报刊旧话、寺庙、名园、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十四辑,举凡上海的古往今来、沧桑巨变、风云人物、民情风俗、异景奇观、掌故轶事,皆有展示,不失为“精彩的上海地方史志随笔集”。作者游弋于浩繁史料与文献之间,又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论者评为“极有裨于上海史料,同时又是极有兴味的小品文字”。
女人的食指 豆瓣
女の人差し指
7.3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向田邦子 译者: 刘子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2
无论是拿筷子的手、执笔的手,或是编剧的手,向田邦子总是营造出最会说故事的氛围,那是“女人 的食指”——一个最为包容的手势。1980年,她以三篇短篇小说荣获第八十三届直木奖,至为罕见。
本书为向田邦子于空难意外去世之前,正在连载的一系列散文,集合各地美食、旅行、儿时记趣、电视剧编剧的甘苦谈为一书。让人沉浸于向田邦子独特的魅力之中无法自拔。
喜爱品尝美食的向田邦子与妹妹和子在东京赤坂开了一家名为“饭屋”的小餐馆:“精心挑选的米饭、煮鱼和烤鱼、当季小菜。可以的话,若能再来个高汤煮油豆腐或一小口咖哩,那就更棒了。”从开店的地点、装潢、家具和陶瓷餐具的选择,甚至连火柴盒的设计她都亲自参与其中。食物与食客间的独特故事,都被这位观察敏锐的编剧快乐地“复刻”下来。食物、文艺创作与生活,竟有如此美妙的关系。
“我靠写字赚钱已有二十年,但比起拿笔的时间,拿筷子的时间肯定更长。”
“阴错阳差之下,我现在从事电视及广播的编剧工作,但其实,我本来想当厨师。”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3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好小猫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顾湘 译林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由若干只或怪异、或诙谐、或有趣、或偏执的城市猫的花絮故事、以及都市宅男宅女与猫演绎的若干个神话故事和三十副自绘猫图组成。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 豆瓣
作者: (波兰)赫贝特 译者: 易丽君 花城出版社 2014 - 10
【内容提要】
赫贝特是波兰大师级诗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世界近四十种语言出版, 获得波兰白鹰勋章以及二十余个文学奖项。本书是诗人研究欧洲文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他经过五次造访、大量阅读,历时20多年的积累之后,对荷兰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习俗,尤其是美术创作寻幽探胜的成果。集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收入了建立在潜心阅读和旅游见闻基础上的六篇散文,充分显示了作者旁征博引、殚见洽闻的学问。赫贝特以诗人的笔触深入探讨了荷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叙述了荷兰十七世纪绘画创作的繁荣和价值,说明了决定市场价格的各种因素,画家及其画作的不同特色。郁金香狂热兴衰史,荷兰人对市民德行和“非英雄题材”的喜爱,都反映了荷兰人的习俗和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何等的与众不同。集子的第二部分取名“伪经”,意为不足凭信的荷兰人生活中的小插曲,收入了一系列趣闻、逸事,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不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封底推荐语】
兹比格涅夫•赫贝特是当今欧洲最杰出且最具原创性的作家之一,更是位列本世纪最伟大的波兰作家。堪比T.S. 艾略特或奥登,他是一位具有古典情怀的前卫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他的著作具有普世性,因其睿智和道德教益而为人称道。
——《纽约客》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让读者有机会领略赫贝特先生的才情与匠心,正凭借这两点,他成为了波兰的领军作家和欧洲文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纽约时报•书评》
赫贝特最善长的是回到人本,浪漫主义者轻视这种回归,赫贝特很重视它,他认为,如果不是以人为本,就不能以广阔的视野去看待艺术,他的《带马嚼子的静物画》就是对艺术回到人本的研究,坚守人的标准。
——马乌戈扎达• 捷乌尔斯卡﹙波兰散文作家、戏剧评论家)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是诗人写了多年的一部关于荷兰绘画的随笔集,他热衷于细节的描写,感触到了生活的秘密,注重反映日常生活。
——安娜•纳西沃夫斯卡﹙波兰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幻想图书馆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博客來
幻想図書館
7.4 (55 个评分) 作者: 寺山修司 (Terayama Shuzi) 译者: 黄碧君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 1
《幻想图书馆》是日本知名导演、诗人、作家寺山修司集恶趣味与冷知识于一身的代表作。寺山修司他博览群书,畅谈头发的典故、青蛙的趣闻、后宫的传说、拷问的艺术、狼人的故事……从神话、民俗或广告单、画报中引经据典。像是沿着艾柯的阶梯,进入博尔赫斯的图书馆,实践了本雅明未曾实现的理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组成的书。
波斯札记 豆瓣
作者: 穆宏燕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波斯札记》是著名波斯文化学者、翻译家穆宏燕所著的一本有关波斯文化的随笔集,主要讲述了波斯的从古至今的宗教、历史、文学以及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凭借其对波斯文化深入广博的研究和背景知识,广泛结合中西方文化及事件,特别是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事物、历史和现象,如美酒、诗歌,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对波斯丰富珍贵的文化宝库做了一次饶有生趣的概览。
三千佛塔烟云下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4 - 4
东南亚,仿佛是一片与时间无关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热带独有的温暖。
这片充满着阳光、繁花与纯真微笑的土地上,处处流传着为爱甘愿牺牲的公主们的故事;世界第七大奇迹吴哥城里,依然伫立着高棉永恒的微笑;蒲甘平原的三千佛塔,对远方的旅人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这里的人们质朴而热情,他们心中的信仰荡涤着尘世间所有的罪恶。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我们总是谈论着欧美、日本,谈论着印度、巴西,甚至谈论朝鲜、韩国,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与我们毗邻而居、在历史上受中华文明影响甚深的邻居们——位于中南半岛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和老挝。这些国家,处于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中间,它们继承印度的信仰和中国的文化理念,在这里,两个文明在此相遇了……《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作者(郭建龙)在2012年11月到2013年3月的四个多月时间,从国内出发,游览了中南半岛上的这五个国家,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这片常为我们所遗忘的土地,并从文化、历史等多个视角去审视,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东南亚五国,这片土地上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让你觉得新鲜。
2014年7月15日 已读
东南亚的历史还真是乱乱乱,在这个大背景下才知道泰国人为什么尊敬皇室。豆瓣阅读的排版真是无力吐槽。。
东南亚 佛教 宗教 文化 旅行
因自由而美丽 豆瓣
7.6 (20 个评分) 作者: 黎戈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黎戈的最新作品集,四年以来的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
包括“淡夏”“纸游”“物喜”“我城”“静语”五部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南京等。
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绵密细致、冲淡平和;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
洁尘:黎戈有雅致且考究的趣味,文字风格自我且恬淡,有发见,有铺衍,随和中亦有自己的坚持。
张悦然: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韩松落:黎戈可贵之处,在于她给我们看到她如何成为一个“真人”。像《聊斋志异》中人,四处撷取气味、颜色、故事,努力沾染体温、画面、他人的历史,既世俗,又超然,既贪欢,又不忌惮刀锋之险,只为让自己画皮下的心,最终变得有血有肉,并透彻觉醒。
苏枕书:喜欢黎戈,是因为她低调、勤奋。这是作家的理想状态。正如黎戈自己所言,“随着时间的逝去,你知道有什么变重了,长成了”。所以她值得读者的期待与喜欢。
2014年4月13日 已读
太琐碎了,这种专栏文结集的以后还是不要随意买了
散文 随笔
玻璃岛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3
亚瑟王传奇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名剧,至今,各种新潮和通俗的文艺形式的改编再现,如电影、漫画、歌舞剧、木偶戏,仍层出不穷。本书一共讲九个故事,基本涵盖了亚瑟 王传奇的主要人物和神话母题:亚瑟王与“地母”桂尼薇,湖夫人宁薇与“视者”墨林,“骑士之冠”郎士洛与两位伊莲,加文爵士与绿骑士,哀生与金发玉色儿,圣杯与渔王,以及圆桌骑士为维护荣誉而分裂、决死的悲剧。就其运用阐发的西方文学典籍、凯尔特/希腊神话、历史和宗教文献而言,也可视为亚瑟王传奇在中国的第一次系统介绍。作者的主旨,说的其实是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麦当劳化或“黑手党化”的“新新人类”社会,天天面临的虚荣与幻想、污染和腐败:从互联网巫术基因改造,到爱情药酒异端。
畜界,人界(修订版) 豆瓣
作者: 钟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5
关于我们的时代,以前吴宓先生曾预言,毛时代之后,中国即入“三无”时代:无文化,无道德,无信仰。广而推之,关于我们的文学,则是独创罕见,废立皆无,世风多萎靡,文字多乌合,既无想像,也无忌讳,更无热情。故作者以“象罔”三部,杯水车薪,昌后现代的新文学:以《畜界,人界》补民族想像力的匮乏;以《色界,物具》正美感,说事物本原,以倡热情,效温柔敦厚;以《鬼界,地狱变》描述今生来世之惩罚与恐惧,令世人惧恶,并以德服人,而欲破坏社会、自然之平衡,不敢肆无忌惮。
白日做梦有理 豆瓣
The Case for the Daydreamer
作者: [美] 詹姆斯·瑟伯 译者: 孙仲旭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纽约客》最老辣的文字,另类解读两性关系,机智剖析男女交往心理。
詹姆斯•瑟伯让人赞叹的原因恰恰是《纽约客》的特质:针砭时弊同时具有权威的文学性,经典却总以其尖锐走在时代的前端,神来一笔的漫画更是不可或缺。
他对语言有着苛刻的追求,他优雅地把玩文字就像一位腰杆笔直的滑稽魔术师,他的聪明和幽默在字里行间流淌,有时稍不留意就溢了出来——他绝对是一流的“幽默家”。
书中文章选自瑟伯的几本随笔、小说集,文章内容涉及瑟伯对早期家庭生活的回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和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还包括他那几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这些文章大都在《纽约客》发表,并大受欢迎。其中有不少文章围绕两性关系和男女交往展开,读来乐趣十足。他笔下的男人多陷于困顿而无力应对,女人却凡事具有绝对的掌控权。这本书里的人物,就像瑟伯画笔下的那些人物一样,神情、姿态甚至内心,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