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 豆瓣
作者: 罗岗 2014 - 9
《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结项成果。以“世界”视野中的“强国”梦想: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及其危机;左翼、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展开;从“文革”到“改革”: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市场社会”的来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换等专题呈现现代国家想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
………………………………………………………………………………………………
从“现代国家想象”的角度来重新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将会根本上丰富和扩大“国家”与“文学”的内涵,有可能在一个新的讨论空间中,贡献出具有双重意义的创造性学术成果:一是在思想史和当代理论的意义上,向当代中国及思想文化界提供从自身历史中爬梳出来、因而是它迫切需要的、比西方理论更能切中中国问题关键的思想和文化资源;二是在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开辟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价值的新视野,促进“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主流研究范式之后的新研究范式的形成,为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打开一个新的远景。
——罗岗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更多的是在挖掘半殖民地中除了殖民性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半,即主体性或者说能动性,甚至这种殖民性下生发的资本消费现代性隐隐有了盖过革命现代性的趋势(难怪现当代专业的同学不喜欢,我看着还蛮好玩的hhhhh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