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豆瓣 谷歌图书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1905-1948
作者: 颜海平 译者: 季剑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是对现代中国重要女作家所做的一项引人入胜的研究,它描述了这些女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生活旅程,从而考察了中国跨文化女性主义的政治与诗学,这种女性主义超越了资产阶级女性主义自我的界限。
与最近那些关注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及其性别效应的话语形成的文学研究不同,颜海平探讨了中国女作家在何种程度上,以显然受到限制而根本上又是革命的方式,重新创造了她们的生活,连同她们的写作。
这本书运用这些女作家卷帙浩繁的作品和戏剧性的生活,阐明了中国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意识的历史和遗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对性别研究、文学和文化研究以及表演研究领域的学者来说,本书会非常有益。
2018年11月28日 已读
从秋瑾到丁玲,从清末到建国后,从被统治的到被压抑的,从沉睡到血泪,作者刻画了女性作家在革命的话语脉络中如何对弱质角色这一既天然又人为,既被赋予又主动表现,既反抗又返回的张力运动。现当代的女性作家如满天繁星,用血与泪,从满是杂草的女性平原开拓出了一条道路。我们谈到女性运动时经常脑海里都是英美法的三次女性运动,其实我们自己有着非常庞大的思想资源。今日之女性,倘若能读一二关于秋瑾萧红等前辈的事迹,也会在这荒诞的现实中有所得悟吧。另外,这本书也可以当做外国女性研究的参考书单。
中国现当代文学 女性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 文化研究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乱世的笑声 豆瓣
作者: 张俭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编辑推荐:
惘惘的乱世中,战争与饥馑的罅隙里,“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之外,文学中的笑声如何可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报纸专栏和话剧舞台上频繁爆发的响亮笑声,代表了怎样的一种自由精神?
“用熟悉的语调说着的俏皮话”里,包含了对权力的僭越、对现实的反讽,对自由的追 求……乱世的笑声中,有作家们文本游戏的冲动,有现代文明废墟上的空洞笑声,也有复杂而暧昧的文化抵抗。
一部研究纷乱战火中笑声历史的卓越之作,囊括对不同阵营作家喜剧性文化实践的全景式分析,在一次次发笑之中,展示文学想象的多种可能。
❀名家推荐 :
迄今对于“通俗文学”或“鸳鸯蝴蝶派”的研究还是一门年轻学科,尚须大力推进。这本《乱世的笑声》把新旧并置在一起,有助于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整体理解,这是一种可喜的突破,也别具一种历史目光朝下的意趣。此书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
——陈建华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20 世纪40 年代的上海,从“孤岛”沦陷到内战,充满战争、黑暗、创伤和恐怖的历史记忆,而本书却充满笑声,且以此作为重要文学现象而加以研究,这是否给你的道德正义与历史认知带来挑战?
关于20 世纪40 年代的文学,夏志清、耿德华、黄心村、傅葆石等都曾各自圈定探讨对象,涉及都市文化与通俗文学。
而张俭在战争中听到的,却是舞台上响亮的笑声。
张俭选取的研究对象,正是现代中国都市在满目疮痍的“二战”时期里的喜剧文学想象。在这个现代文明的战争废墟上,在印刷传媒、话剧舞台上,在张爱玲、平襟亚、徐卓呆、李健吾、杨绛、石华父等人的笔下,从时尚消费到明星八卦,从孔夫子、潘金莲到贾宝玉,无不成为戏仿、揶揄恶搞的素材,折射出日常的烦闷、浮华中的苍凉与现世秩序的荒诞,成为一首与围观发笑的城市大众共睹皇帝的新衣的寓言。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倾情作序,盛赞此书“惊叹她在材料搜集上所下的苦功”,“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别具一种宏观的特色”。可谓确评。
乱世的笑声不免苦中作乐,笑中带泪,其中蕴含扭曲与疯狂,更带有蔑视权威与暴力的文化抵抗,在高压政治下的笑声,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也博得一些狭窄的文化生存空间。
而面对共同的敌人,笑声的创作过程拆解了虚实与雅俗之间的界限,有效集结了各种滑稽、闹剧、幽默等喜剧性资源,也消解了文化符号与艺术类型的固定程式,给艺术创造带来多元交杂的可能性。
探讨不同阵营的作家如何以喜剧性的文化实践作为对战争现实的反应,并以此考察历史创伤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挑战强调以悲剧/现实主义书写民族苦难的现代中国文学文化论述。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非常有趣的选题,对材料的收集也有新见,但最核心的一点,同时也是国内许多研究通俗文学而忽略的一点被指出来了,就是埃科对巴赫金“拉伯雷”笑声所能产生的颠覆与解放的功能的质疑。对詹姆森的运用非常贴切,或者说基本西方文论和分析的文本都在肌理上有呼应而非模式硬套。其实对笑声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感觉结构的分析在当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德云社的相声)。但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中间对部分文本和美国电影之间互动关系的提及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研究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