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五四运动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周策纵 译者: 周子平 /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 6
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成为海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不断引用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2019年3月8日 已读
副标题就是最后对五四的定义,即比起30年代以来共产党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周将五四看做一场以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主体,与社会政治运动结合的思想革命。这个主体集合体是混合的,而非单一的具有阶级意识。所以整本书围绕这个中心,梳理五四前后,各界学生,教师,报刊以及受影响的实业家和工人们的反应,以及五四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影响和他们反过来对这场运动的态度。因为学生和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所以这场运动激进而富有活力,盲目而又流于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矛盾已经从这个时候开始。而中国独有的特色个体主义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最后的附录很好~
中国近代史 五四 五四运动 周策纵 思想史
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0
陈平原最近二十年来东奔西走,努力搜寻资料,尝试借助文字与图像两种不同介质的功能互补和互动,深入拓展他一向关注的近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一有“预流”性质的研究转向,既是回应海外汉学研究的某种趋向,更有中国学界自主推进相关研究的动力。本书就是作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传教士、女学、科幻小说等诸多内容,配以三百多幅图片,生动再现了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
2019年3月9日 已读
左图右史的对照观看取代了绣像小说的图像对立。花了很多笔墨强调在照相术和传统印刷术之间石印书对画刊发展产生的作用;为了讨好观看者,又为了达到低调启蒙的目的,西学东渐下一切旧与新的事物混杂出现在画刊之上;比起报刊,画刊因为通俗易懂更能让今人贴近历史上日常生活的余温;探讨图像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和文字互相补充,构造飞车与女学的时代景观,组成传统对现代的想象;其实是论文集,很多文章是发表过的;材料多而广,但论述深度还有可以发掘的地方,适合用作寻找论文灵感
2018 中国近代史 历史 文学研究 晚清
圖鑑百年文獻 豆瓣
作者: 祝均宙 Airiti Press Inc. 2012 - 11
●詳載約600個注釋
●收錄近千張第一手史料
時代的記憶.庶民的圖記
畫報,是以採用手繪圖畫或攝影圖片記載人類社會的一種圖象文獻。
清末民初,正是中國社會處於改朝換代的大變革時期。歷經內憂外患、列強侵略,畫報客觀地記錄了適逢此動亂時代之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科學、藝術、教育等領域所發生的各種情況,若干題材也為政治漫畫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中國至1949年,共計出版了近千種畫報,其內容之廣泛不容小覷。
東方的覺醒.革命的先鋒──畫報
本書以翔實獨特的角度,從一本本畫報的衍變中,系統地介紹畫報從石印向銅鋅版、影寫凹版的轉變過程,這些純粹在中國編印並出版的畫報,也見證了中國印刷技術的演變。作者並以內容之主體性,將畫報分別歸納為綜合性畫報和專業性畫報兩大類,綜合性畫報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重要的圖象文獻,透過創編者手中的畫筆和攝影器材記錄下社會發展的脈絡,用敏銳的目光捕捉那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一瞬間,深刻描繪了清末民初社會的方方面面。
本書特色
打開圖書館的大門──
資深圖書館員帶你遊,晚清民國歷史文獻帶著走
作者祝均宙先生身為上海圖書館的資深研究館員,對於晚清民國年間的圖象文獻有深入地研究,全套書收錄近兩千張照片,均為圖書館館藏的第一手歷史文獻。市面上甚少針對圖象文獻這塊領域介紹的書籍,然而本套書的研究不僅範圍廣泛,其一手資料的蒐集更有助於研究的深化。同時,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各個面貌,可以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重读。知识架构的来源之一,结果现在好像丢失了一些,常读常新。柯文将义和团运动作为一个人类学事件进行考察,用“中国中心观”而非“西方中心观”,采取“局外人视角”回答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如何沟通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历史学家在知识层面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尊重并且侧重当时经历者的情感结构。因为过去的经历者不可能知道历史学家知道的过去,所以柯文强调“煌煌史书里的毛边、历史车轮上的泥垢、时代主线边缘的墨点”。1899年才杀死一个洋人的义和团在种种偶然中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中看似必然发生,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重要一环。在对历史进行不断确认的过程中,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在认同,简化和夸大中纠缠和演变。而三者的价值取向(知识,情感道德与审美)也不应当是一者单方面压过其他,它们也只是一种音调和一种认识途径——key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 历史
改良与革命 豆瓣 谷歌图书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
作者: 周锡瑞 译者: 杨慎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周锡瑞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谈到当时写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革命”在政治上可能是一个进步,但社会上可能是一个倒退,因为地方上的经济社会在退步。所以整本书的重点其实有两处,一处是周想要打破的当时的历史论点——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和造就者不是孙中山和革命派,而是改良派,也就是周所说的“城市上流阶层”,他们控制着革命,也让革命无法真正的成功(“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两者都把中央集权独裁专制,当作攻击的目标。”);另一方面贯穿全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考察社会上各个集团在面对经济利益损失时的政治情绪的变化,这种对国家民族内部革命力量的关注,让社会暴动成为了书的另一个关注点。而也正是对民众动乱的关注,周锡瑞写完这本书以后去写了义和团
中国近代史 周锡瑞 改良 海外中国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执拗的低音 豆瓣 Goodread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
王汎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历史事实的重建和价值的宣扬;有限理性与后见之明;中西学的创造性转化与消耗型转化;意义倒置的谬误和潜流并行;丸山真男的“执拗的低音”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历史学 学术 学术史
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作者: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译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天朝的崩溃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0
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五四运动史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周策纵 译者: 陈永明 / 张静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3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