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
主体的退隐 豆瓣
Das Verschwinden des Subjekts. Eine Geschichte der Subjektivität von Montaigne bis Barthes
作者: 【德】彼得.毕尔格 译者: 夏清 2004
关于主体死亡的言说,如果将之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而不是一路时髦的话,那就会引起不安。毕尔格认为,应对这种不安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主体的历史。因此,在本书中,毕尔格追索了法国从蒙田到罗兰·巴特这段历史时期内主体的变迁。
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现。
2018年11月4日 已读
可能我的现象学和语言学基础不好,所以有关部分有点吃力。但看完总体上相关概念清晰了许多。虽然叫主体的退隐,但其实应该是(现代性)(写作)主体的退隐,前现代因为是本体论所以没有涉及,而之后迷雾重重的主体之死也没有讨论到。但书中梳理出了一条独特的脉络,从帕斯卡尔式的主体——这个现代主体被发现时——就决定了主体的退隐,所以主体的退隐先于其形成。而整本书的主体不是审美过程中读者的主体性,而是创作者的主体性,是写作的主体。这个现代主体透过自己的特殊性来感知自己为普遍性的代表。但首次启发想到的是,作为读者而言,如今我们是否是由普遍性来感知特殊性呢
主体 文艺理论
现代性与主体的命运 豆瓣
作者: 杨大春 2019 - 4
哲学归根到底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根据逻辑与历史、时代精神与时代相一致的原则,本书区分出西方哲学发展的前现代(古代)、早期现代、后期现代和后现代(当代)四种形态,并重点探讨现代哲学的历程。导论是对主体问题的概述,其余各章围绕主体的确立、主体的危机、主体的解体和主体的终结来揭示意识主体在现代性及其转折进程中的命运。本书几乎囊括了自笛卡尔以来的主要西方哲学流派,既具有宏大的理论视野,又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