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盲国萨满 (1981) 豆瓣
Shamans of the Blind Country
7.7 (20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奥普茨
其它标题: Shamans of the Blind Country / Schamanen im Blinden Land
《盲国萨满》是一部神话史诗纪录片,片中记叙了一个尼泊尔西北部边远地区的宗教治疗。为记录当地宗教习俗的基本特征,电影跟踪拍摄的时间超过十八个月。在宗教精神上,该特征见于北亚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广大喜马拉雅地区,与大内亚地区典型萨满教传统的多种形式一脉相通。
2019年7月20日 看过
关于人-物-灵。这个世界是一个时空混合体,生命之树需要动物之血的浇灌,有许多非常直接的血腥镜头。萨满之间的交流用一种虚构的藏语,以区分获取合法性。灵魂与物质是二分的,也是统一的,肉体只是暂时的居住所,叫魂与轮回产生于其中。物有自己的意义链条和世界。灵魂与物质之间的人类世界是一个黑暗世纪,普通人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构,唯有萨满被赋予部分权力。这份权力来自于先祖和辅助神(动物)。人与动物是“灵”之下的平行世界。滑稽的仪式与性和狂欢相关,男女嬉戏被视作日常生活恢复正常的象征。导演有意呈现身体的不洁。电影镜头内的人经常会直视镜头,目光神情很像民国照片,但映后交流时导演说双方都有一个默认的共识,就是保护拍摄。最后新萨满的再生仪式其实是旧萨满的认同仪式。但是是否应该更加克制使用特写镜头呢
1981 人类学 宗教 德国 民族志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
2019年3月19日 已读
作者几个富有创见的关键词是“接触地带”,“文化互化”和“反征服”。萨义德的东方学奠定了后殖民主义批评,但他的东方主义也一直因为本质主义而被批判。普拉特做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有所建树,虽然都是关注帝国构建意义的历史,但在帝国遭遇互动的纬度上,以一种“接触”的视角,强调双方共同处于一个关系构成的“化”的过程中。霸权想象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对文化材料进行挑选和配置,将资本合法化,正如普拉特自己所说“你怎样将别人的目的地变成自我的家园?”另外,最后一章谈当下全球化的隐喻词“流动”中蕴含的意识形态表征有所启发。被殖民地的后现代不是来自对现代性的枯竭,而是来自对它的愤怒,分析《百年孤独》十分精彩。全书对帝国构建中女性视角的参与的发现和分析非常到位。另外,大量的博物学知识和近乎冗杂的分析非常考验人。。。
2017 人类学 帝国 文化 文化史
唯一的希望 豆瓣
Only Hope: Coming of Age Under China’s One-Child Policy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冯文 译者: 常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9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经典民族志作品。作者于1997—2002年间在中国大连进行了共计27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收集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独生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对何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力量造就了独生子女一代及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体验,以及独生子女身份对于青少年的主体性、渴盼、体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和深刻有趣的探讨。该书曾获2005年美国东亚人类学学会授予的许烺光图书奖。
2019年3月21日 已读
看完发现收获最大的还是最开始看这本书的动机,即独生子女政策下“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叙事对性别平等话语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很薄弱,就是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现代化文化模型”(现代化不仅只是经济发展规划,更是人们渴望到达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顶端的被内化的文化模式),但可以当做人类学材料文本。政策规划和跳跃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三世界中的第一世界青年,独生子女所背负的爱与责任,情感结构在经济投资与孝道崩溃下的重组。其实从严谨程度和分析深度而言,只有三星,但正如书中所说“生命史叙事应该让读者从中看到主体怎么描绘和构制体验”,所以加了半颗星,选题和原始材料真的很不错。另外,虽然不是独生家庭,但许多经历都有。以及,书中基本所有类型的受访者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遇到过,勾起了不算好的回忆
2018 中国 人口学 人类学 历史
金翼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林耀华 三联书店 2000 - 4
本书是用文学体裁写成的学术专著。它述说两个家庭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的经济方式,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日渐衰落,再现了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剖断面。文字浅显流利朴素平白,内容丰富生动。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2019年3月26日 已读
自我的感觉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抵抗现实世界中使事件和体验充满意义。和病痛,情感,身体一样,自我的体验和话语也存在文化建构的问题。身体作为承载自我体验,交流情绪和社会问题的场所,它所产生的含义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生理组成的一部分。思考身体是如何被体验的,我们是如何被社会化来体验自己的身体的,考察中国人对身体的体验相对于西方的独特性,是我们思考现代化所带给我们的影响的重要纬度。唯一的缺点大概是书中那么多引用,竟然没有脚注也没有参考文献
人类学 凯博文 医学 医学人类学 心理学
技术与性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馥兰 译者: 江湄 / 邓京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2019年4月9日 已读
3-4星。物质实践活动(技术)与主观形式(社会性别)之间的转化,试图说明科技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妇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非边缘地位。但三个部分的选题论意联系并不算紧密,似乎都可以单列出来
人类学 女性 性别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乡土中国 豆瓣
9.3 (43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豆瓣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并在此基础上铺陈一系列具体分析,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到运动、音乐、技术,将身体与多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为研究者聚焦主题,引初学者进入殿堂。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回忆指涉对政治想象的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可能。传统的形成中文化以一种凝聚性结构作用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让个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的框架中生产出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回忆。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为基础,指出历史不是记忆,记忆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集体性,具有某个具体的集体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以个体心理学隐喻的同时又不同于荣格的生理遗传记忆。阿斯曼比起哈布瓦赫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而非当下对过去的塑造,因此引进了流动的缺口的概念提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回忆形式的补充,并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记忆的热回忆和冷回忆,区分了交往记忆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人。顺带一提的“流动的缺口”概念很精彩,谱系跨越了当下和起源之间的缺口,将其嵌入起源时期,为当下秩序和权力塑造了合法性
人类学 历史 史学理论 德国 文化
电影或想象的人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 马胜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切入电影文化研究,既关注技术如何使摄影术发展成电影艺术,也关心理法如何从情感的交互系统中分泌,最后进入对历史现实性这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在人类学的复合体概念下,电影勾连了神话魔法中的心灵崇拜和机器时代至今灵魂的急剧膨胀,即“电影艺术是一面人类学反射镜”
人类学 埃德加·莫兰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书
消费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罗钢 / 王中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6
消费文化是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赫课题。消费文化以及它的最大表征,物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消费的扩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在本书中,我们在齐美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和德赛都等人那里,看到了消费的历史脚步是如何踩断了传统的社会的结构的,同时,它又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神话的。不仅仅如此,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符号学在消费文化的探讨中是如何联结的。
2019年6月4日 已读
不仅仅是选取的段落非常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的文章之间搭建起了意义的勾连,以维布伦的《物的传记》作为物质主义先声的开场;再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鲍德里亚将物作为消费符号(能指与所指和价值与使用价值);接着是符号所在场域的布迪厄的区分和品味,场域和惯习;布迪厄破除了康德的审美无关功利论,提出了文化资本后却也留下了文化实践和物的问题,所以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以《物品的用途》指出物背后的消费不仅仅是非理性,更有理性的意义,一种与社会相连接的仪式;但更能起补充作用的还是米勒的物质意识形态,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消费形式却并是统一协调的;马克思的外套可做拜物教的另一种进入途径,即拜物教的问题不在于拜物而是商品拜物教,典当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有记忆系统;其余基本围绕时尚和购物展开
人类学 文化研究 消费文化 物质文化 现代性
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 豆瓣
Four Theories of Myth in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万·斯特伦斯基 译者: 李创同 / 张经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神话”是文学的母题,又带有宗教民俗之色彩,非常复杂。本书以二十世纪主要神话理论家们的学术生涯、工作经历与文化背景为视角,展现当代“神话”概念与理论的制造过程,对二十世纪的几种神话理论做了非常激烈的历史性批判。但作者并未试图将这一术语完全从我们的理论或分析语言中清除出去,而是指出:我们能够、或许仍可以继续用“神话”这一概念来思考;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当停止对这一概念的思索,必须明了我们所讨论问题的意向与语境,必须面对我们如何、是否,以及为何应当使用这一术语的问题。
本书曾获得美国宗教学会1989年年度图书奖,出版后引起了广泛讨论。
The Fate of Rural Hell 豆瓣
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6
In 1975, when political scientist Benedict Anderson reached Wat Phai Rong Wua, a massive temple complex in rural Thailand conceived by Buddhist monk Luang Phor Khom, he felt he had wandered into a demented Disneyland.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izarre tourist attractions, Wat Phai Rong Wua was designed as a cautionary museum of sorts; its gruesome statues depict violent and torturous scenes that showcase what hell may be like.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Anderson, who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Imagined Communities, found himself transfixed by this unusual amalgamation of objects, returning several times to see attractions like the largest metal-cast Buddha figure in the world and the Palace of a Hundred Spires. The concrete statuaries and perverse art in Luang Phor’s personal museum of hell included, “side by side, an upright human skeleton in a glass cabinet and a life-size replica of Michelangelo’s gigantic nude David, wearing fashionable red underpants from the top of which poked part of a swollen, un-Florentine penis,” alongside dozens of statues of evildoers being ferociously punished in their afterlife. InThe Fate of Rural Hell, Anderson unravels the intrigue of this strange setting, endeavoring to discover what compels so many Thai visitors to travel to this popular spectacle and what order, if any, inspired its cre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notes in Wat Phai Rong Wua the unexpected effects of the gradual advance of capitalism into the far reaches of rural Asia. Both a one-of-a-kind travelogue and a penetrating look at the community that sustains it,The Fate of Rural Hellis sure to intrigue and inspire conversation as much as Wat Phai Rong Wua itself.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程立显 / 刘建 等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美国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于1976年出版的有关农民问题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斯科特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安全第一”的生存伦理下,农民追求的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随后,作者从东南亚的缅甸和越南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特别是农民的反叛和起义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巨大冲击。作者据此认为,贫困本身并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农业商品化和官僚国家的发展所催生的租佃和税收制度,侵犯了农民生存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感,迫使农民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地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反景入深林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黄应贵 商务出版社 2010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豆瓣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译者: 王水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