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制造路易十四 豆瓣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郝名玮 商务印书馆 2007 - 11
读者对象:
对法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亮点:
该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行文流畅、插图丰富,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内容简介:
该书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利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精辟观点,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有另一番解读与省察。
彼得·伯克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文化史高级讲师及伊曼纽尔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研究。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很有趣的方法,研究国王形象~这个放在古代中国一定很好玩~虽然有了制造汉武帝,但希望有大萌皇帝相关的~他们太适合这个命题了~
不过可能我法国历史不好,看的时候都是跳着看的~
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传播学 历史 法国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表征是生产意义的方式。主要运用两种理论,一派是索绪尔和巴尔特的语言学和符号学,一派是福柯的话语权利的生产。中间提到了葛兰西的霸权,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相关。从能指与所指的移动中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实物如何成为表征的范例。但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中存在差异性,一种差异性吸引其他差异,共同构成关于“他者”的景观。而差异的标志又是表征实践定型化产生的权利的幻象。理论其实不难,但霍尔通过一步一步地教你写论文,告诉你同样的理论和分析对象,他所能看到的事物剖析面以及自己最后的文章完成度之精彩。前四章最佳。第三章利奇的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分析最能体现物与意义之间的转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符号学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2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19年6月17日 已读
诚如作者所说,他以一种肯定粉丝文化的心态在拥抱和研究其中的种种现象;文本的盗猎不是误读,而是一种拼贴挪用以标明自身身份和文化意义的实践,打破后再组装的文本;游猎式阅读区别于霍尔的编码和解码中稳定而单一的阅读立场;除此之外,情感现实主义是一个有趣的概括;还有以弹性橡胶比喻页边书写中对人物的抟捏;具体分析参照的是巴赫金的众声喧哗;对于耽美文本中的情色书写一如作者开头指出的立场一样,多是肯定性的,算是对文化工业式批判的反拨,但这种目的也遮掩了姿势之下的躯体
亚文化 传播学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 豆瓣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基特勒 译者: 邢春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3
“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
1880年前后,分别代表声学、光学和文字储存技术的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相继问世,打破了活字印刷术长达四个世纪的书写垄断。这不仅开启了用数据流记录人类记忆的新时代,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影响至今。
留声机第一次成功复制下人类生活中的白噪音,电影特技变成了灵魂的模型,操作不便的书写球造就了尼采的简洁风格……
在本书中,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带我们亲历了这三种技术从发明到接受,再到相互关联的历史,回顾了与之相关的轶事、文学文本和哲学断片,并在其中展开对记忆与书写、技术与意识、媒体与艺术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2019年4月3日 已读
留声机、电影、打字机(书写的机械化)以及后来的计算机对于文学书写的解构性意义,以拉康想象/象征/实在的三界理论为基础的“媒体话语理论”(Media Discourse Theory),强调媒介及其技术的物质性对于文学书写和文本生成的决定性意义。讲尼采和打字机的部分是意外收获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基特勒 媒介 媒介考古学
媒体城市 豆瓣
The Media City: Media,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作者: 斯科特·麦奎尔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3
2019年4月3日 已读
用“媒体城市”这个新术语探讨关注城市空间体验的转变,不同于卡斯特尔和大卫·哈维等更加关注塑造城市的经济因素(资本,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消费),本书更加关注构成现代城市经验的技术、建筑和新兴的社会媒介关系上,“媒体城市”一词是为了凸显媒体技术在当代城市空间动态生产中的作用,从最早19世纪摄影对城市的再发现开始探讨,引申到城市交响乐类电影如何作为一种工业生产对文化和审美敏感性的增强的影响方式。而这些讨论点又牵涉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在现代城市中的出现与重组,以及隐含的各种表演意味。而贯穿全书的关键是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理解新媒体与大城市生活间的关系,挖掘了本雅明对他的的“十字路口”现象的摇摆不定的政治潮流的关注。又富有自己的原创洞见(第五章论照明写的太好了!!!可惜写论文时没有看到这么本书
传播学 城市理论 城市研究 建筑 文化
技术垄断 豆瓣 Goodreads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9.0 (8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和其他学者一样,波斯曼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但他死死地盯着技术的阴暗面,以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他认为: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形,技术垄断就是集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认为,“信息革命”经历了印刷术、电报、摄影术、广播和电脑等五个阶段。在技术垄断到来之前,信息控制机制帮助人驾驭技术,这些机制有:法庭、学校、家庭、政党、国家和宗教。到了技术垄断阶段,抵御信息泛滥的多重堤坝和闸口土崩瓦解,世界就难以驾驭、难以把握了。《技术垄断》揭示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的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它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的异同,它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它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去拼死抵抗技术垄断,并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2019年5月6日 已读
可能是27年前的许多观点和现象放今天已经很普遍了的原因,而且对现象的罗列和分析而非理论式的架构和穿透也让它少了一些穿越时空的振聋发聩。但对“人与人关系的一切领域,无不被技术化,无不拱手让给专家控制了”背后建立在道德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矛盾之上的技术统治论相关观点还是很有启发(虽然书名是技术垄断,但工具使用,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这三个阶段里技术统治似乎讲的更好,最后的垄断归为了符号流失,但这方面鲍德里亚等人又走的更加坚定和长远)
传播 传播学 媒介 媒介批评三部曲 技术垄断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