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
索尔之子 (2015) 豆瓣 TMDB
Saul fia
7.6 (164 个评分) 导演: 拉斯洛·奈迈施 演员: 盖佐·罗赫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其它标题: Saul fia / 天堂无门(港)
身为纳粹集中营“特遣队”队员的犹太人索尔(Géza Röhrig饰),是一名被迫负责处理死尸的囚犯,某日在例行清理毒气室遇难者尸体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儿子”的遗体,他从此改变了苟且度日的生活,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拼死夺回“儿子”的尸体,并找到一位犹太牧师为“儿子”下葬。
2020年7月18日 看过
浅焦除了氛围刻画以外,更多也是在考量道德的距离,毕竟如何在镜头里呈现那些苦难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在镜头下,那些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很容易彻底成为被窥视的客体和景观符号。但倘若浅焦是为了保持审慎的反思,又为何用长跟拍和摇晃塑造浓烈的主观视角?这种两难境地对这部电影而言并没有产生张力。更何况浅焦在保持距离的同时本身就是一个过滤,那些被忽视模糊的背景和被突出的主体都是导演经过思考后选择出来的,这种选择下做出的第一视角我也持保留意见。另外,在尼斯利的报告中毒气室里活下来的不是小男孩,而是小女孩,这个细节改动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至于索尔为何反常又执着,我更认同于贝尔曼在《走出黑暗》里的分析:像一个标准的临终之人的手势(geste),叙事力量和残酷性是因为融合了传统寓言故事和现代道德幻灭的痛苦
2015 伦理 战争
正义的两面 豆瓣
作者: 慈继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正义主题乃当今国内外诸人文社会科学之聚讼焦点,其学理解释尤为国内学界所急缺。慈继伟先生积其深厚的海外博学资源与其共独到的本土道德现实体察于是书,力超康德至罗尔斯一系的西方正义伦理之规范性研究范式,自辟正义之解释性研究理路,提出并系统阐发了正义的两面性、即: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义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
2019年4月9日 已读
正义的两面性在于个人自愿遵守正义原则之动机的有条件性与社会正必要求对个人的无条件性。从有条件性到无条件性是尼采所说的“遗忘”机制(谱系学概念的而非个体意义的),遗忘标志了人们的正义动力多大程度上超越了正义原初动力中的相互性。愤恨作为一种涉及自我利益的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对他人破坏相互性而产生的道德性行为。即,正义德行的有意识性源自于一个人对自己的利己之心和对他人的利己之心的双重警觉,我们有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绝对命令但又同时无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绝对命令。这个过程也是道德化,即人们原有的情感或者动机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强化或升华,互利的意图被遗忘,有条件的善意在人们的意识中再现为无条件的善意。但相互性决定了正义面对永久的挑战性和它自身的脆弱性(惩罚是对愤恨的快感宣泄,宽恕是自我克服和精神补偿
中国 伦理 哲学 思想史 慈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