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至善与时间 豆瓣
作者: 包利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8 - 8
本书讨论现代性价值学说,主要是以功利主义和道义论为代表的现代公共伦理学,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条件下它们的发展可能。特点是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广阔的视野,以及原创性。从现代性与古典性范式、包括古典性范式在现代的代表如社群主义和新共和主义的对峙之中展开分析研究,注重文献支持,注重提出国内外领先的新观点。尤其是,本书关注以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等等为首的最新科技突破对人类价值领域的可能影响,关注最新历史变化的伦理学效应,在这个领域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2019年12月19日 已读
对现代性伦理范式的梳理和提问,开头和结尾很有意思,但收获最多的是中间部分
伦理学 包利民 现代性
诗性正义 豆瓣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作者: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丁晓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努斯鲍姆教授在本书中论证了小说等文学作品通过使人们对于异于自己的他者生活的体味与同情,扩展勒那种有助于公共生活决策的想象力。本书传达的核心观念是,对于适当的公共话语和一个民主社会来说,文学想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特别强调了文学与人文教育对于公共生活和国家的重要性。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切入点非常好,但论证不如后面的那本欲望的治疗。文学如何作为一种重要元素对公共理性规范进行虚拟构建,并提供一种指引。文学和情感密切相关,而情感有时候会和感性尤其是“女性的”相联系,导致慎思的公民和良好的判断拒绝情感。但是从柏拉图开始驱逐文学艺术家开始,情感和公共理性便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过努斯鲍姆也强调文学作品不是全然可以信赖的,但她辩护文学体验本身是具有政治价值的并不意味一部小说在所有方面都政治正确。小说阅读并不能提供关于社会正义的全部故事,但它可以成为通向正义图景和实践图景的桥梁。
伦理学 努斯鲍姆 政治 文化研究 文学
欲望的治疗 豆瓣 Goodreads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陈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导读,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迷人的斯多亚主义者关于欲望(是情感而非身体本能似的饥饿感)如何在人类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论述。运用了许多文学文本,但是正是这些文学叙事为我们理解感情和世界提供了范例,透视到叙事权力背后可能扭曲的人类关系,发现艺术表现如何引导我们理解生活中所知觉到的迹象。情感中谈到最多的是作为激情的爱欲和愤怒。为何阿喀琉斯的愤怒会让人感到害怕,而奥德修斯的愤怒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努斯鲍姆借塞涅尔回答“愤怒含有一种过度的自爱和自我拔高”。借此进一步思考公众生活中的愤怒作为一种情感纽带连接了个体和社会,而他的双重性则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智慧之眼。但斯多亚主义式生活实在很难达到,所以努斯鲍姆最后只是强调仁慈,即我们可以试图回应已经发生的事而不去实施严厉的惩罚,以及用叙事性的理解去探究别人的动机和自己动机的复杂性
2018 伦理学 古典学 古希腊 哲学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豆瓣
6.6 (9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布莱克本 译者: 梁曼莉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我们作为正人君子的自我形象总要接受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拷问。许多人忧心忡忡,担心在一个诸神退隐的世界中,科学已揭下我们的面具,使我们显形为由基因所命定的生物:狭隘自私、党同伐异,或争强好胜、咄咄逼人。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了出生、死亡、幸福、欲望、自由等主要伦理问题,努力想说明人应该如何思考生活的意义;并提醒我们,应该对那些经常主导着遒德论辩、事实上不过是诱人噱头的绝对原则保持怀疑。
2019年4月8日 已读
“我们无休无止地承担责任,就如原罪论所述。我们仿佛更愿意承担罪名而不愿意遭受厄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代替了边沁的感官享受,幸福被道德化;提出理性受制于情感的观点,我们必须在需要我们认识的世界中行动,而道德动机的基础不是关于某种话语的程序性规则,而是我们能够作出回应的情感
伦理学 牛津通识读本 英国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批评西哲的总体性,将我们定位于无限而非总体,强调伦理学的绝对优越性,在无限(形而上学),他者(伦理学),上帝(神学),和平(政治学),末日审判(历史学)中找到一条通向真正的生活的伦理道路,也就是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存在者本身。这条道路就是处于世界的我们与不在这个世界且不能被在场化和被内化到我之世界的绝对他者之间的关系——无限观念。一个既外在的,但又在超越中暗含了对于对象的占有的距离。这个距离也就是形而上学,就是列维纳斯的欲望,具象化就是面孔。这种既封闭又敞开的内在性也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列维纳斯无意是最独特的,尤其是伦理学的绝对优越性在与海德格尔对读的情况下启发更多。但问题就是后来德里达也提到过的,绝对的他者背后恰恰是列维纳斯要反对的绝对的自我。但他者性的伦理立场需要坚守
伦理学 列维纳斯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