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 豆瓣
Kritik der Urtheilskraft
8.6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 / 校注 杨祖陶 译者: 邓晓芒 译 / 杨祖陶 校 人民出版社 2002
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全书除了序言和一个完整系统的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前者又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其最后一小节题为“附录:鉴赏的方法论”),后者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一个计有13节的“附录: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加上“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2018年12月7日 已读
读的前两百页审美判断力批判。导言部分就说明了美学不是康德的主要目的,而是他在知性批判和理性批判中找到的一座桥梁,而这座桥梁的名字叫做审美判断力。由于康德的主体性意识(天才论)和哲学构思(物自体和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但静观的知性下美又是在想象力合规律性下能带来积极愉悦(区分消极愉悦的崇高,以及审美上的崇高即热枕和狂乱荒诞)的,并能获得普遍的同意(理念)。由此,鉴赏判断不是认识判断,而是断言。艺术创作是通过自由以理性为行动基础的某种任意性,与自然和手艺不同。没有美的科学,只有美的艺术,即出于愉快情感的合目的性的(看起来像是自然的)。而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说明了它的唯一原则是自然自然及艺术的合目的性的观念论,故鉴赏的真正入门是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