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
安提戈涅 (1961) 豆瓣 TMDB
Antigone
8.2 (9 个评分) 导演: Yorgos Javellas 演员: 艾琳·帕帕斯 / 马诺斯·卡特拉基斯
其它标题: Antigone / Antigone
故事发生在古希腊的底比斯,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后,生了二个儿子——厄忒俄克勒斯和波吕涅刻斯,以及两个女儿——安提戈涅(艾琳·帕帕斯 Irene Papas 饰)和伊斯墨涅。波吕涅刻斯借岳父的兵力回国来和他的哥哥厄忒俄克勒斯争夺王位,结果两兄弟自相残杀而死。克瑞翁以舅父资格继承了王位,他为厄忒俄克勒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宣布波吕涅刻斯为叛徒,不许人埋葬他的尸首。克瑞翁下令,谁埋葬波吕涅刻斯就处以死刑。安提戈涅遵循神律,尽了亲人必尽的义务,把她哥哥埋葬了,因此她被克瑞翁下令处死。随后,底比斯城的先知告诉克瑞翁,说他冒犯了诸神。克瑞翁赶去救安提戈涅,却发现她已死去。克瑞翁的儿子海蒙,是安提戈涅的未婚夫,他拔剑刺杀克瑞翁而后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跟着自杀。克瑞翁最后落得一个孤家寡人的悲剧下场。
2019年4月12日 看过
黑格尔将克瑞翁与安提戈涅之间的冲突视为城邦的"善"与家庭的"善"两种伦理的冲突,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合法性。伊利格瑞认为安提戈涅是反对中央集权和反对独裁主义的女性代表,着重分析了那段超越了身份的演说。巴特勒提出安提戈涅代表亲缘和国家之间的阈界区域,一种过渡区间的亲缘关系。电影在前二者之间调合,赋予了安提戈涅女权色彩,又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克瑞翁身上,但默片沉重的阴影和剧作的气质实在太搭了,演员也很不错~另外歌队用旁白来解释是很有趣的不同文本形式之间的叙事转换
1961 antigone 古希腊 名著改编 安提戈列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5),古希腊哲学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青年时代曾追随苏格拉底求学。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在讲学进程中写出了四十篇左右的对话集,内容涉及宗教、神话、政治、伦理、教育、哲学和文艺理论等各方面的重大问题。
本书以文艺理论题材为主,选收《斐德篇》《会饮篇》《理想国》和《法律篇》等八篇对话构成“文艺对话集”。作品运用“苏格拉底式的论辩法”,把各方观点都提出来,把其中矛盾剥茧抽丝般地逐层揭露,从而引向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把对话体运用得十分灵活,他从日常具体事例出发,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去伪存真,层层深入,不但把人自然而然地引到结论,而且使人看到活的思想进程,激发自己的思考。
欲望的治疗 豆瓣 Goodreads
The Therapy of Desir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ellenistic Ethics
作者: [美] 玛莎·努斯鲍姆 译者: 徐向东 / 陈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为著名古典学者、当代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玛莎·努斯鲍姆探讨希腊化时期情感理论的代表作。
在希腊化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派和怀疑论的哲学家认为,哲学并非仅仅探讨与人类情感无关的理性定律,而是一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发掘人生意义的艺术。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论题就囊括了:对死亡的恐惧,爱与性,愤怒与侵略。
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强调,在当下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希腊化哲学学派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了。通过考察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与塞涅卡等哲学家的相关著作与文本,努斯鲍姆希望时刻引导读者关注希腊化哲学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展示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当今的伦理与政治思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借助于出色的文本分析与理性论证,本书为大众读者提供了绝佳的入门导读,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迷人的斯多亚主义者关于欲望(是情感而非身体本能似的饥饿感)如何在人类行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论述。运用了许多文学文本,但是正是这些文学叙事为我们理解感情和世界提供了范例,透视到叙事权力背后可能扭曲的人类关系,发现艺术表现如何引导我们理解生活中所知觉到的迹象。情感中谈到最多的是作为激情的爱欲和愤怒。为何阿喀琉斯的愤怒会让人感到害怕,而奥德修斯的愤怒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努斯鲍姆借塞涅尔回答“愤怒含有一种过度的自爱和自我拔高”。借此进一步思考公众生活中的愤怒作为一种情感纽带连接了个体和社会,而他的双重性则让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智慧之眼。但斯多亚主义式生活实在很难达到,所以努斯鲍姆最后只是强调仁慈,即我们可以试图回应已经发生的事而不去实施严厉的惩罚,以及用叙事性的理解去探究别人的动机和自己动机的复杂性
2018 伦理学 古典学 古希腊 哲学
荷马的竞赛 豆瓣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韩王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这本书汇编了尼采早期研究荷马的5篇重要文稿。其中包括《荷马与古典语文学》《荷马的竞赛》等几篇论文。在《荷马与古典语文学》中,尼采反对将荷马以及《奥德赛》《伊利亚特》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重申了作为吟游诗人的盲人荷马与其诗歌作品的统一性。在《荷马的竞赛》中,尼采讨论了围绕在荷马身上的另一种古老的传统——竞赛文化。通过对古代文本的分析,尼采回答了“古希腊人为什么需要一场并不存在的竞赛?”这一问题,指出了发明这场竞赛的价值,以及神话背后隐藏的理性。
2019年6月13日 已读
与《悲剧的诞生》一样,尼采并不关注悲剧本身是什么,他也不关注竞赛本身是否存在,荷马究竟是谁,在阐释学传统中的尼采将他的生命哲学从早期开始埋藏——生命本质是痛苦与混沌的
古希腊 哲学 尼采 荷马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商务印书馆 1994 - 7
本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
1873年左右。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专论前苏格
拉底哲学的作品只有这一部,仅此就足以表明本书对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义了。
本书译自德文版《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一卷
(Friedrich Nietzsche,Sa Cmtliche Werke,Kritische StuB die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与悲剧,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但悲剧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尼采自始自终的重点其实都是在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斗争
nietzsche 古希腊 哲学 尼采 希腊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豆瓣
Die Philosophie im tragischen Zeitalter der Griechen
9.6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译林出版社 2011 - 8
《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内容简介:前苏格拉底哲学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唯一一部专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著作。尼采认为,长久以来,前苏格拉底哲学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汉译经典029: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尼采试图依靠残篇断简并且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复原希腊悲剧时代哲学家的群像,从而重现“哲学的原型”。
狄俄尼索斯颂歌 豆瓣
Dionysos-Dithyramben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孟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狄俄尼索斯颂歌》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文稿, 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