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重读。知识架构的来源之一,结果现在好像丢失了一些,常读常新。柯文将义和团运动作为一个人类学事件进行考察,用“中国中心观”而非“西方中心观”,采取“局外人视角”回答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如何沟通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历史学家在知识层面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尊重并且侧重当时经历者的情感结构。因为过去的经历者不可能知道历史学家知道的过去,所以柯文强调“煌煌史书里的毛边、历史车轮上的泥垢、时代主线边缘的墨点”。1899年才杀死一个洋人的义和团在种种偶然中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中看似必然发生,被赋予了历史意义的重要一环。在对历史进行不断确认的过程中,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在认同,简化和夸大中纠缠和演变。而三者的价值取向(知识,情感道德与审美)也不应当是一者单方面压过其他,它们也只是一种音调和一种认识途径——key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义和团 历史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豆瓣
作者: [荷] 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译者: 周建漳 译林出版社 2015 - 10
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柯斯密特的集大成之作,将整体史学文本与陈述性语言加以区分,充分认识史学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对史学语言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可让语言哲学家看到此前思维的盲点,为哲学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在文学艺术和科学哲学中间的历史文本如何书写与理解的问题,将语言哲学引进历史文本研究,区分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提出文学理论如何对事实和表现进行补充,juste milieu
ankersmit 人文与社会译丛 历史 历史哲学 史学理论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回忆指涉对政治想象的认同和文化延续的可能。传统的形成中文化以一种凝聚性结构作用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让个体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当下的框架中生产出未来的希望和过去的回忆。以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概念为基础,指出历史不是记忆,记忆不具有普遍性而是集体性,具有某个具体的集体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以个体心理学隐喻的同时又不同于荣格的生理遗传记忆。阿斯曼比起哈布瓦赫更进一步的是强调了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而非当下对过去的塑造,因此引进了流动的缺口的概念提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回忆形式的补充,并进一步阐发了文化记忆的热回忆和冷回忆,区分了交往记忆中的个体和群体,个体和个人。顺带一提的“流动的缺口”概念很精彩,谱系跨越了当下和起源之间的缺口,将其嵌入起源时期,为当下秩序和权力塑造了合法性
人类学 历史 史学理论 德国 文化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2019年8月1日 已读
有三种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以及作为距离的记忆。历史—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转向个体—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的过程是记忆私人化的过程,但对过去理性的批判重构与在当下具象的情感体验是互相交融又对立,历史学家防止历史仅仅成为历史,挖掘距离感知下被抛弃的民族记忆中常见之物(记忆之场)。记忆作为一个场所,是实在的、象征地和功能的,是诸多事件的集合第,召唤过去,感触现在最后转换成集体的未来,一种用来自我界定的共同体。虽然面临无所不包就会一无所指的窘境,但也正因此能够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真实联系,能够斜目而视断裂的历史(有机会二刷吧,太厚了,这还只是很少的几篇)
史学理论 文化史 文化研究 法国 法国史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 豆瓣
作者: [美国] 杜赞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2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内容简介:文化、权力、民族国家,是贯穿杜赞奇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他始终在探索这样的问题: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如何从历史的极权话语里找回被压抑者的声音,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来自上面的“攻击”。
《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杜赞奇读本》收录了五篇杜赞奇的代表性文章。其中,“复划符号:关帝的神话”一文,通过研究关帝神话的衰落和破灭过程、由清朝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中国历史转型,揭示了在帝国政体中,神话与仪式作为一种交流手段的重要性;“中国与印度的现代性批评者”一文,通过将中国与印度的历史作对比,杜赞奇考察了另一种话语,在以现代性为导向的、西方的、启蒙主义的文明史语境之外,“小写”的文化及文明。尤其在“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一文中,杜赞奇重点考察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儒家、帝制社会转变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与其他非西方社会相对比,中华帝国拥有哪些能促成其转变的特点。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第一篇的“符号复刻”很有意思,强调拼贴挪用的文化象征和符号碎片即使进入新的环境有了变化,仍然携带着原有文化语境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和一定的连续性
历史 史学理论 杜赞奇 民族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